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论语》主题思想之修身养性
释义

《论语》主题思想之修身养性

[一·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一·十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二·十八]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四·十七]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二十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四·二十五]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五·二十七]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六·十九]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七·二十九]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七·三十六]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八·十]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八·十六]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九·十八]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九·二十四]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十一·二十]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十二·十]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十二·二十一]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十四·一]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十四·二]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十四·二十五]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十四·二十九]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十四·三十四]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十四·四十四]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十五·四]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十五·十三]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十五·三十]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十六·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十六·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十七·二]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十七·十二]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十七·十三]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十七·十四]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十七·十五]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十七·十六]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十七·十八]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十七·二十四]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十九·八]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十九·十一]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十九·二十]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鉴赏〕 人是“性相近,习相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似乎不必去为人生下来是性善还是性恶争论不休,总的来说是一张白纸,在本性上不会有大的差异。但后天的作用不可小视,人会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个体的经历和努力,形成自己的处事态度和方式,养成自己的性情和爱好。因此,孔子看重人的修身养性,是目光如炬,富有远见的,对完善人类自身,既有当时的现实意义,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的天性有如草木,需要时时修剪,即便是良种花草也需要用心养育呵护。人的修身养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人既是文化生物,又带有一般动物的自然属性,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人是最复杂的生物,其灵魂充满矛盾。巴尔扎克在他的小说里指出,人类总是爱和自己闹对立的。莎士比亚把人类称为“了不得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文雅的举动”,甚至行为上像天使,智慧上像天神。然而,缺乏“高贵的理性”,在举动上根本不像天使,在智慧上更不像天神的残暴昏聩的专制君主,所作所为像恶魔的法西斯匪徒,不也是人吗!古罗马的恺撒尼禄,凶狠暴虐,为了赏玩一下熊熊大火的壮观,竟听从小人的教唆,差人放火焚烧了整个罗马城,多少宏伟富丽的建筑物坍毁,多少惊怖哀号的人死于焦土。事后,为推卸自己的罪责,尼禄又嫁祸于基督教徒,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是人性恶的极致。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山峰,世上最难攀越的高峰是自己。但是人通过修身养性能攀上自己的高峰,当然,这是很难的。然而,愈难愈要去做,人要往上走,人类的希望就在那个制高点。

孔子所处的是社会变革的动荡年代,他看到了世风日下,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纷争,看到了人性恶如河水的泛滥,特别憎恨统治者的道德败坏。比如,他指出古代的三种毛病到现在已变本加厉了,任性变得狂荡,自矜变得暴戾,愚直变得狡诈。他说:“知德者鲜矣”,“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这是非常沉重的感叹,懂得道德,以德自律的人太少了,能够像对待物欲、女色一样对美德追求到底的人尚未见过,是何等的痛心。可见,人们多么需要道德修养!

那么,怎样加强人的修身养性呢?归纳起来,《论语》主要强调了如下几个方面。

以畏惧之心警示自己。畏惧之心,有如堤坝,能阻止心灵中的邪念泛滥成灾。有所畏惧,才能克制私心的膨胀。一个人什么也不怕,实在太危险了 。没有畏惧之心,就没有道德的自我约束,没有理性的自我约束,会导致胡作非为,哪怕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也在所不惜,不但害人,而且会害己,直至掉下“万丈深渊”。这种走极端的人虽然少见,但缺少畏惧之心,散散漫漫的人我们平时并不难看到。如沉迷于赌博,马路上乱闯红灯,酒后驾车。有的人我行我素,对自己的不良嗜欲不加节制,不当一回事。孔子说:“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谓“天命”,是指必然性,是人力难以改变的必然趋势,包括客观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它,就容易失败或招致祸殃。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意思说人到了这样的岁数,就大约知道能做什么,做不成什么,该怎样去做。所谓“大人”,是指有历练、经验和智慧的长者,他们是过来人,见识多,有句成语叫“老马识途”,他们的话颇可玩味,至少要当回事,不可当耳边风。所谓“圣人之言”,就是出于圣哲之口的,经过千锤百炼和时间证明的真理,是正确的格言之类的话。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 在我头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三大批判”所想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是我能知道什么,二是我应该做什么,三是我可以希望什么。人应该是有道德、理性自律的,不是纯生物的人,人应该超越自然人,成为文化意义的人,有自己存在的崇高感和尊严感。

建立自我反省的良好习惯。人类有多少痛苦,归根结底是来源于自己的非理性和谬误。奥古斯丁、卢梭、列夫·托尔斯泰、巴金等大师,都曾拿起解剖刀,无情地解剖过自己,赢得世人的尊敬。人非圣贤,岂能无错?自我反省,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弱点、缺点、失误和错误;帮助我们总结自己,力求少跌跟头,力求与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力求有益于社会,适应时代进步。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看见品德、节操高尚的人,看见有道义的行为,我们要学习、仿效;看见不贤的人和事(这里说得很委婉),我们要在心里检查自己,看自己是否也有他们的缺点,提醒自己,不要与他同流合污。总之,要坚持内心的自我审判,从善不从恶。《论语》记载了曾子做法:“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每天至少要反省三次,而且这个“三”在古代也代表“多”的意思,并非实指,表明他经常自觉地审视自己,这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效法的。

明辨善恶是非,规范自己的行为。要讲道德,不做无原则的好好先生。要堂堂正正地做人。西方基督教教导信徒,你的左脸被人打了,不但不能反抗,而且还要将右脸贴上去挨打。孔子却不是这样,他不主张“以德报怨”,一味的谦谦君子、温良恭俭让。他认为正确的处事原则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他的侠义之心。先得区分对错,对别人错误的、没来由的怨恨,不妨直言,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该退让的地方就不退让;而对他人的德行,当然要用德行去回报,这也是不能含糊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孔子曾痛斥:“乡原,德之贼也!”乡原可理解为乡党中作风圆滑、世故的人,对不同意见的双方,充当和事老,谁也不得罪,看似中庸、公允,其实是不讲原则,和稀泥,不辨是非曲直,姑息了恶。此外,他反对听到风就是雨,到处散布小道新闻拨弄是非的做法,“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提倡“多闻阙疑,慎言有余”,求实证,不轻信。在他看来,崇德就要“辨惑”。所以,道德修养是有原则的,是要维护正义的。现代社会转型,首先要求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现代人的价值理念。内心坦荡、豁达,就不会为了谋求一己的利益(如官职、金钱、物质等)去殚精竭虑,阿谀逢迎,扭曲自己的正常人性。弘一法师写过一副对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巴金在他的《随想录》里也倡导“讲真话”。这些就是告诉我们真实做人的道理。在崇尚功利的今天,这不是容易做到的。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里提到的“事之于利害,而不是事之于是非”的情形,至今仍大量存在。利欲熏心,用金钱买官,靠关系发财,这并非只是封建社会所仅有。新型、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全社会共同缔造,大家都要挺起腰板做人。

以诚待人,避免走极端。比如,孔子认为,与人相处应取“忠信”,履行道义;不能完全跟着感觉走,“爱之欲之生,恶之欲其死”;对己严,对人宽,遇事为人着想;批评他人要与人为善,客观公正,没有私心,“攻其(即己)恶,无攻人之恶”;以进己之心进人,在人需要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手,助一臂之力,即“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可太率性,不口吐狂言,不说做不到的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以自己的善心待人,不怕招致冷漠,因为你的品德总会感动人,在人群中会得到呼应,“德不孤,必有邻”;宜养平和之心,不慕虚荣,不虚饰己过,不要“色厉而内荏”;人生三个年龄段,都各有所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一个人以仁义之心与人相处,他会得到善报,虽然我们行善并不是为了别人的报答。作为道德——文化的人,生命面对的,除了为生存而必须的物质条件以外,还有精神生命和灵魂的拯救。这是孔子的话语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关于精神修养的论述,内容极其丰富,思想非常深刻,提出的方法不像宗教的修行那样刻苦难行。这些论述不用像宗教神学那样诉诸上帝的神威,却也能把人的精神提升到极高的境界。这是孔子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