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
释义 |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出处】唐·岑参《逢入京使》。 【意思】在骑马行路的途中相遇,身边无纸笔,不能给家里写封书信,只好托您捎个报平安的口信。在人们生活中,这是常碰到的事,诗人却把这平凡的事写成好诗。 【评析】善于把人们所经历的事情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与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意义,因而能在平易中蕴含着无穷的韵味,使人读后倍感亲切,历久难忘。 【赏析】我骑在马背上望向东方的故乡,只觉得路途非常遥远;一时触动思乡情怀,老泪涔然流下,沾湿了我的两个衣袖。现在我和你在马上相见,由于身边没有纸笔,只得拜托你传一个口信到我家里,告诉家人说我在这里很是平安就好了。 这是作者偶然在路上遇见一个当使者正要回故乡的朋友,由于自己欲归不得,只好托他传语,以告慰家人。老年作客的苦悽,写来入情入理。 【全诗】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貌。②龙钟:泪流貌,袖被泪湿。 【全诗鉴赏】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少时隐居嵩阳,二十岁到长安献书阙下,天宝三年中进士,只任兵曹参军小官。天宝八年随高仙芝到了安西,在幕中掌书记。当时报国壮志正高,决心在戎马生涯中追求自己的前程。但在这里的十年生活并不顺利,于是由安西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年又随封常青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很受封的赏识,此时岑参写了很多诗歌。安史之乱以后他到了凤翔,杜甫和房琯推荐他,任了右补阙,出为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于成都。岑参诗以边塞诗见长。由于作者多次出塞,他对于边塞生活、地方景物十分熟悉,他以壮烈的感情歌颂了边防将士豪放精神,诗的格调雄浑,诗风奇峭,自成一家。 岑参长期在边塞生活,塞外黄沙莽莽,寒风夜吼,金戈铁甲,殊死征战,他都有直接经历,深切感受。在这种情景殊异的边远之地,在内乡人的感受中,真如同是“走马西来欲到天”,有时经历的是“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境遇,就更感到人在此地是一种荒远、孤寒的寄居。远方征戍者乡思是深沉的,是人人胸臆中都饱积着的, 《逢入京使》就是在这种情境下产生的。戍守西疆,每天都是向西走,故园东抛,归路日益遥远。远行人思归时都有一种心理习惯,即在不得归时,总好望一望归路,从云天远处辨识家乡的方向。身在边塞的岑参也是这样做的,他常是东望故园,可是望的结果是可望而不可见,更不得归,这样,随着时间的延长,使遥远的归路就更显遥远了。所以此日向东望去,只见漫漫修远,一片茫然。因此,心中不禁悲戚起来,止不住泪水淋漓,沾湿了双袖。 然而这时诗人却意外地遇到了入京使,他从西向东,与岑参相向而行,这使思乡心切的岑参感到极大的慰藉,因为他正在向长安走去,他回到长安可以看到自己想见面却见不到的家人,如果能请他带一封长信,细说自己的情况,那固然是好;但由于事前无此准备,此刻又是途中意外相遇,那就只好捎句口信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里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深切感受,可以说是经验的诗。我们今天也能体验到当时诗人的心情。他恨憾是“马上相逢”的,但又特别珍惜这难得的“马上相逢”;恨憾不能“纸笔”寄言,但又特别重视口头“传语”;无限地怀念“故园”,但却又不想教家中人得知这种心情;往家中捎信,什么是家中人最想听到的呢?——“平安!”还有比这两个字还重要的吗!这里是战事频繁的边塞地区,八月飞雪,碎石如斗,平沙茫茫,石随风走,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家中关怀这里的人,是不难想象的,而入京使把“平安”的消息带到家中,也不会不描述这路上的奇遇,那时节“平安”二字之后,不知能蕴藏多少浓情厚意!诗人早就立志: “万里牵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不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今日报得“平安”,就可以使妻子得有安慰了。 这首诗以路逢入京使为中心,组织诗情的层次,为了显示路逢的重要,先写故园望不可见,以致“双袖龙钟”;遇入京使虽是中心,但除了标题,诗行中却只写一个“君”字,其余文字全给了“逢”前和“逢”后,使他能承接前者,并继之而把诗情引向诗外。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