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闽中海错疏 |
释义 | 闽中海错疏《闽中海错疏》是中国古代地区性的水产动物志。此书是屠本畯入闽任鹾丞期间,应太常少卿余寅之请而写。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写成。本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地理类。有《艺海珠尘》、《学津讨源》、《明辨斋丛书》、《农学丛书》、《丛书集成》、《国学基本丛书》等本。福建图书馆藏有万历刻本。 屠本畯(生卒年不详),字田叔,浙江鄞县 (今宁波市)人,明万历年间曾以父荫任太常寺典簿,迁礼部郎中、两淮盐运司同知,后移福建任盐运司同知。他一生鄙视名利,廉洁自持,好读书,到老仍勤学不缀。屠本畯学识渊博,对博物学和园艺学都有较深造诣,所著还有《海味索隐》、《闽中荔枝谱》、《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瓶史月表》 等书。 《闽中海错疏》全书分为3卷,上、中两卷为鳞部,下卷为介部,共记载福建沿海水产动物200多种(包括少数淡水种类)。此书除作者自序和附录各一篇外,正文约1.6万多字。 《闽中海错疏》所记载的水产动物,以海洋经济鱼类为主,中国著名的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海产珍品对虾和蟹,以及鲥、鳓、鰶等鱼,都包括在内。所记载的鱼类,除同物异名外,有80多种,分属40个科,20个目。所记两栖类动物约10种,分属3科。此外,还有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及爬行动物。 《闽中海错疏》的撰写,主要是根据屠本畯对水生动物进行的观察和研究。因此积累了许多海洋动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知识。例如,书中记载虎鲨“头目凹而身有虎纹”,鳓鱼“似鲥而多鲠”。对珠蚶(橄榄蚶)、丝蚶(结蚶)等海产动物形态的描述都很具体。根据所描述的动物特点,我们可以对其鉴定到种,并确认其与福建地区现生种类相符。又如书中记载泥螺 “春三月初生,极细如米,壳软,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肉大,脂膏满腹。以梅雨中取者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两宿,膏溢壳外,莹若水晶。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对泥螺生长发育和食用方法的记载非常具体。书中所记载的真鲷鱼“好食蚶蚌,以腊来春去”的食性及其洄游规律,与现在福建地区真鲷鱼的渔期相合。书中对某些海产动物的内部器官也有记载,如说鱆鱼“腹内有黄褐色质(肝脏),有卵黄,有黑如乌鲗墨(墨囊),有白粒如大麦 (卵)”。以上说明中国人在16世纪时,对海洋动物的观察和认识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特性状相近的种类放在一起。例如,把鲤、黄尾、大姑、金鲤、鲫、金鲫、棘鬣、赤鬃、方头、乌颊等连排;虾蟆、蟾蜍、雨蛙、石鳞、水鸡、尖嘴蛤等连排,等等。这些动物分别相当于现代动物分类上的鱼类、两栖类和节肢动物。在大类中,又把性状更接近的排在一起。例如,在鱼类中,把鲥、鳓、鰶排在一起,现在知道它们属于鲱科;在两栖类中,把水鸡、青魻、黄魻等排在一起,现在知道它们都属于蛙科。在大类中又分3小类,如鱼类中的棘鬣、赤鬃和乌颊排在一起,根据书中描述,知道它们就是现在所称的真鲷、黄鲷和黑鲷,都属于鲷科;虎鲨、锯鲨、狗鲨、胡鲨连排,都属于软骨鱼类。屠本畯把水产动物分成不同的大类,在大类中再分小类,这种排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动物的自然类群,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见这位16世纪的中国博物学家已向自然分类的方向迈出了一步。这些不同的大类和小类,相当于现在生物学中的科、属各阶元。其中已含着科和属的概念。同时代的欧洲博物学家,在动物学方面主要是描述动物各个不同的种,在他们的著作中,动物名还是按拉丁字母的顺序排列,或按药用性质和用途分类,还看不到自然分类的概念。由此而论,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 中应用的动物分类法,在当时显然是比较先进的。 屠本畯除在海洋动物方面的贡献外,他还注意对淡水鱼类的研究。如记载肉食性的鳢鱼(即乌鱼)时,他写道:“凡鳢一尾,入人家池塘,食小鱼殆尽,人每恶而逐之”。关于草鱼和鲢鱼,他说: “草、鲢二鱼,俱来自江右,土人以仲春取子于江,曰鱼苗。畜于小池。稍长大,入苇塘,曰苇𩽁,可尺许,徙之广池,饲以草,九月乃取。”说明当时已知草鲢两种鱼可以混养,而对鳢鱼则必须清除,这种经验直到今天还是有用的。 如上所述,《闽中海错疏》对所记的水产动物是按自然分类原则进行分类的,而记载的内容包括动物的名称、形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等,与现代动物志的编写方法相近。明代以前,中国没有水产动物志,甚至动物学专著也不多,动物学知识主要散见于医学和农学著作中,还没有形成一门有系统的动物科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屠本畯能写出一部含有自然分类概念的水产动物志,在中国是最早的,在世界上也找不到先例。所以《闽中海错疏》在生物学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