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聲回翅歸務速,西林紫椹行當熟。”詩句出處:《聞黃鸝》;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
倦聞子規朝暮聲,不意忽有黃鸝鳴。一聲夢斷楚江曲, 滿眼故園春意生。目極千裡無山河,麥芒際天搖清波。 王畿優本少賦役,務閑酒熟饒經過。此時晴煙最深處, 舍南巷北遙相語。翻日迥度昆明飛,凌風邪看細柳翥。 我今誤落千萬山,身同傖人不思還。鄉禽何事亦來此, 令我生心憶桑梓。閉聲回翅歸務速,西林紫椹行當熟。 |
【註釋】:
閉:
①關門。《史記·康叔世傢》:“門已閉矣。”②泛指閉上。《史記·張儀列傳》:“願陳子閉口,毋復言。”③結束;停止。④堵塞。《漢書·藝文志序》:“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⑤古時指立秋、立冬。《左傳·僖公五年》:“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啟:立春、立夏。雲物:雲色。)聲:
①樂音;音樂。《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指鄭地的俗樂。雅樂:指廟堂音樂,正樂。)②聲音;聲響。《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③發出聲音。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淚落便如瀉。”④口音。魏禧《大鐵椎傳》:“與人罕言語,語類楚聲。”⑤聲張;張揚。張溥《五人墓碑記》:“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zī)財以送其行。”(斂:聚集。貲:通“資”,財物。)⑥名譽;名聲;聲望。《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聲。”⑦聲勢。《戰國策·齊策一》:“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威:震。)⑧指漢字的聲母。《南史·謝莊傳》:“又王玄謨問莊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⑨指聲調,漢字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權)公生三歲,知變四聲,四歲能為詩。”(權公:權德輿。)⑩量詞。表示聲音發出的次數。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拔弦三兩聲。”回:
①旋轉;曲折環繞。《左傳·襄公十八年》:“右回梅山,侵鄭東北。”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引申為掉轉方向,掉頭。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新唐書·張玄素傳》:“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可謂仁人之言哉。”引申為改變。《世說新語·雅量》:“王夷甫與裴景聲志好不同,景聲惡,欲取之,卒不能回。”②返回;恢復原狀。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傢老大回。”《鬱離子·九難》:“靈藥千名,神農所嘗,起死回生,旋陰斡陽。”引申為回復。《夢溪筆談· 人事二》:“有一縣令使人,獨不肯去,須責回書。”③不正直;邪僻。《詩經·小雅·鼓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論衡·變虛》:“若德回亂,民將流亡。”又為偏私,袒護。《國語·晉語八》:“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於富也。”④避讓;忌諱。《新序·雜事一》:“外舉不避仇讎,內舉不回親戚。”《後漢書·左雄傳》:“(左雄)奏案貪猾二千石,無所回忌。”⑤量詞。晏幾道《鷓鴣天》:“幾回魂夢與君同。”歸:
(一)①出嫁;嫁。《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②返回。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興:起來。)③送回;交還。《孟子· 盡心上》:“久假而不歸。”(假:借)④歸依;歸附。范仲淹《嶽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微:如果沒有。)⑤結局;歸宿。《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 (二)kuì ①通“饋”。贈送。《論語·陽貨》:“(陽貨)歸孔子豚。”《史記·周本紀》:“晉唐叔得嘉谷,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②通“愧”。慚愧。《戰國策·秦策一》:“狀有歸色。”務:
①致力;從事。《墨子·非儒下》:“務興天下之利。”②操持。元稹《〈郵亭月〉詩序》:“人生晝務夜安,步月閑行,吾不與也。”③事;事情的關鍵。《呂氏春秋 · 勸學》:“故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④追求。韓愈《進學解》:“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捐:棄。)⑤副詞。務必;必須。《漢書·西域傳下》:“務使以時益種五谷。”速:
①迅速;快。《左傳·定公四年》:“子必速戰,不然不免。”(免:指免於難。)②招請;邀請。張衡《南都賦》:“以速遠朋。”《荀子·樂論》:“主人親速賓及介,而眾賓皆從之。”(介:傳話的人。)③招致。《六國論》:“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荊卿:荊軻。)西:
①鳥類止息。《敦煌曲子詞集·西江月》:“棹歌驚起亂西禽,女伴各歸南浦。”②方位名,日落處,與“東”相對。《左傳·僖公四年》:“東至於海,西至於河。”③副詞。向西;往西。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椹:
(一)同“葚”。桑樹的果實。《齊民要術·種桑柘》:“桑椹熟時,收黑魯椹。”(黑魯:黑魯桑,優良桑種。)(二)zhēn 砧;墊板。特指古代斬人用的墊板。《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行:
(一)①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②排列而成的行列。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又為成行的東西的量詞。李群玉《九日》:“一行斜雁向人來。”③行輩;輩份。《漢書·李廣蘇建傳附蘇武》:“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④古代軍事編制。二十五人為行。揚雄《羽獵賦》:“各按行伍。”(伍:五人為伍。) (二)xíng ①行走;兩腳交替前進。《列子·說符》:“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徑:路。)泛指運行;前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②引申為離開;離去。《左傳· 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古樂府《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又指與出門在外有關的事物。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行色秋將晚。”③行程;路程。《老子》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④疏通;疏導。《孟子·滕文公下》:“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又指流動的或臨時的。⑤做;實施。《孟子·梁惠王下》:“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夫:語氣詞。)《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⑥行為。《論語·公冶長》:“聽其言而觀其行。”⑦品行。屈原《九章·橘頌》:“行比伯夷。”《三國志·吳書·吳主傳》:“陸遜陳其素行。”⑧唐、宋官制,小官兼代大官的事做守某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歐陽修《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特進:官名。)⑨古詩詩體之一。屬樂府詩類。⑩漢字字體之一行書的省稱。字體較楷書簡易,較草書規范,漢代以來即流行。陸遊《作字》:“書成半行草。”(11)副詞。將要。陶潛《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休:指死。)當:
(一)①面對;面向。王充《論衡·變動》:“盛夏之時,當風而立。”②正在某處。《墨子·兼愛下》:“然當今之時。”③相當於;抵得上。《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張儀)乃曰:‘以一(張)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到。)④抵擋;抵抗。《戰國策·齊策一》:“必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⑤遮擋;擋住。《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⑥擔當;承受。《宋史·蕭註傳》:“敢當天下大事。”⑦擔任;充當。《晉書·熊遠傳》:“今當官者以理事為俗吏,奉法為苛刻。”⑧主管;掌管。《左傳·襄公二年》:“於是子罕當國。”⑨判決定罪。《史記·蒙恬列傳》:“當高罪死。”⑩適應;符合。《漢書·蓋寬饒傳》:“以言事不當意,而為文吏所詆挫。”(挫:屈辱。)(11)應該;應當。《後漢書·馬援傳》:“窮當益堅,老當益壯。”(12)介詞。引進時間或處所。相當於“就在”。《史記·項羽本紀》:“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是:此。) (二)dàng ①恰當;得當。《禮記· 樂記》:“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②當做。《戰國策·齊策四》:“安步以當車。”③器物的底部或頂端。《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今有千金之玉卮(zhī),通而無當,可以盛水乎?”(卮:酒杯。)熟:
(又讀shóu) ①食物燒煮到可吃的程度。班固《白虎通·號》:“鑽木燧(suì)取火,教民熟食。”(燧:古代取火的器具。)②植物成熟。《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③莊稼有收成;豐收。陶潛《桃花源詩》:“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蠶:養蠶。靡:無。)④經過加工的。洪邁《夷堅丙志·綦叔厚》:“藥架甚華楚,上列白陶缶數十,陳熟藥其中。”⑤指土壤疏松適合作物生長。《齊民要術·耕田》:“耕不深,地不熟。”⑥熟悉;深知。吳融《和座主尚書春日郊居》:“春蔬已為高僧掇,臘醖還因熟客開。”(醖:指釀制的酒。)⑦精通;熟練。歐陽修《試筆·作字要熟》:“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充實而有餘。”餘繼登《典故紀聞》卷三:“設若臨事不熟,驟然決斷,恐未盡善。”⑧仔細;周密;深入。《戰國策·齊策一》:“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熟計之。”⑨程度深。《宋書·檀道濟傳》:“道濟就寢便熟。”⑩通“孰”。誰。《易林·未濟之姤》:“仇敵背憎,熟肯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