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长相思 |
释义 | 长相思[陈]徐陵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长相思,好春节,梦里恒啼悲不泄。帐中起,窗前咽。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 “长相思”是《古诗十九首》等东汉末年诗篇中常用的词语,六朝人除徐陵外,张率,陈后主,萧淳,江总诸人都曾以“长相思”发端名篇,属乐府《杂曲歌辞》。这类诗多写思妇之怨,徐陵此作亦不例外。 第一首,写天寒中的女子“长相思”。相思之起因:丈夫从军戍边到远在塞外的皋兰山,归之何其难也!“传闻”二字,下语颇佳。征夫戍边之急迫,思妇幽闺之闭塞,皆由此微露。 “奉诏”一词进一步说明王命难违,“望归难”的又一原因。 “龙城”四句,正面写出相思之后果。“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境内。为汉代匈奴大会祭祀之所。 “雁门”,战国时属赵国,在今山西北部。龙城、雁门,为古人心目中酷寒难耐之地。因而思妇天天忧愁丈夫久戍边地。这太多的愁,太多的忧,太多的怨,使她急剧地变瘦,当初可体的衣带如今都变宽了。 最后二句紧承上文又照应首句,写其相思之苦永无止境,但是,表现技巧令人折服,诗人选取夫妻生活中的隐秘细节, “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是的,除了戍边在外的丈夫,还有谁能如此体察关心自己的形体变化呢?诗歌戛然终止了,而相思能够中止吗? 第二首写春日长相思。前三句写当边地还是酷寒的严冬之际,家乡的大地已换上了春装。红花绿柳,阳光和煦,到处荡漾着说不尽的美好春意。这位独居的少妇,白天也许还能被盎然的春意所感染,愁情有所缓解。但是,夜晚睡梦中,她总是啼哭不止。 “好春节”,反而成了她“梦里恒啼悲不泄”的引发景色,这种景与情的反向,构成了万绿中一点愁的动人画面。 “帐中起,窗前咽”。二句写“不泄”之悲的缓解与延续。 “柳絮”二句,则捕捉住暮春之际最富有特征的景象,把个体的情感投射到这些无生命的景物之上,构成诗歌的意象,并用对比照应的手法,以有情之己和无情的柳絮游丝相对照,见出思妇命运的可悲可叹,因为无情的柳絮和柳丝随风翻飞,还有重新聚合续接的机遇,唯有自己的命运,无从改变,还不如翻飞的柳絮,飘荡的游丝。此二句对仗工稳,含蓄蕴藉,把思妇的复杂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尾二句,又把春日之长相思,浓缩在“洛阳花”上,洛阳花,为牡丹的代称。牡丹为花中之王,娇艳莫比。但在思妇的眼中,这美丽的牡丹似乎又幻化为陇头的皑皑白雪。春日之长相思通过这种别出心裁的艺术联想,又飞到遥远的边塞。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