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镡津文集 |
释义 | 镡津文集《镡津文集》是宋代佛教禅宗的重要著作。契嵩撰,19卷。明北藏收录,明南藏及清藏未见收录。现通行本为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扬州藏经院本和日本大正藏,19卷。本书前3卷为《辅教编》,宋代已编入大藏经,后明、清各藏均收入。又本书于《四库全书》别集类三作22卷,系出自弘治十二年 (1499) 本,今《四部丛刊》三编所影印即本于此。虽与大藏经本分卷不同,但内容次第没有差别,可知两者皆出于明永乐北藏本。而 《四库提要》说王士祯 《居易录》17载 《镡津文集》 15卷,则当属另一版本。 契嵩 (1007—1072),北宋禅宗云门宗僧人。字仲灵,自号潜子,俗姓李。藤州镡津 (今广西藤县) 人。7岁出家,13岁落发,14岁受具足戒,19岁起勤于诸方参学。平时经传杂书,无不博究。从洞山晓聪 (?-1030) 禅师得法。庆历 (1041—1048) 年间,入吴中,至钱塘,乐其湖山,从此结束游方生活,长期居住杭州灵隐寺,潜心著述。契嵩一生著述甚多,据陈舜俞《明教大师行业记》云,除 《镡津文集》,另有 《嘉祐集》、《治平集》,“凡百余卷,总六十余万言”。但至两宋之际,其著作已散失很多。《嘉祐集》包括《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该集依据《宝林传》等说法,厘定禅宗的印度世系为28祖,以反对天台宗依据 《付法藏传》的24祖说,统一了当时流行的多种传法世系说。仁宗敕传法院将 《嘉祐集》中3书和 《辅教编》3章编入藏经,并赐契嵩 “明教大师”号。 《镡津文集》,19卷,由宋代禅僧怀悟收集整理契嵩著作,汇编而成,大约编成于绍兴四年 (1134)。本书第1至3卷为 “辅教编”上、中、下;第4卷为 “皇极论”、“中庸解”; 第5至7卷为 “论原”40篇; 第8至13卷为杂著、书信、碑铭等;第14至16卷为 “非韩”上、中、下;第17至18卷为律诗、唱酬诗等;第19卷为题、赞、序及附录诸师撰述等。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提倡三教合一,尤其是强调儒释思想的调和融合。《辅教编》三章的中心,就是“广引经籍,以证三家一致,辅相其教”。作者认为,三教名目虽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区别仅在深浅和功用方面,他说: “古之有圣人焉,曰佛、曰儒、曰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夫一焉者,皆欲人为善也;异焉者,分家而各为其教者也” (卷2)。该书提倡的三教合一,把忠孝观念置于突出地位。《辅教编》有《孝论》12章,针对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等人的排佛言论以及理学家的伦理观念,以儒、释在孝道论上的一致说进行调和。作者说,他的 《孝论》是为了 “会夫儒者之说”,“拟儒 《孝经》发明佛意” (卷3),即按照儒家经典来阐发佛教教义。他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至哉大矣,孝之为道也?”而后世之学佛者,不信佛之微旨在乎言外,不能尽 《孝经》而校正,对此他深表不满。在《辅教编》的 《原教章》中,作者还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忠和孝的一致性以及对帝王竭忠、对父母尽孝的必要性,着重指出 “佛之道”“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的道理。在 《中庸解》中更认为,人身修养得以 “中庸”开始,进而修习仁义五常,由个人的正心、诚意、修身,能才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 《非韩》三章中,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认为,韩愈的辟佛,“大率推乎人伦天常与儒治世之法”,但这样做只是“守人伦之近事”,而 “不见乎人生之远理” (卷14),“徒见佛教之迹,不睹乎佛教圣人之所以为教之理”(卷16)。在书信部分中,除了收集作者与一般禅僧、士大夫之间的往来书信,还有上仁宗皇帝万言书(卷8、9),上当代朝贵书、启、状 (卷9、10),试图通过朝廷和社会上层,取得对佛教的支持。 契嵩时代,儒学复兴,排佛浪潮逐渐高涨,自《辅教编》等问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形势。惠洪说: “是时,天下之士学古文,慕韩愈拒我以尊孔子。东南有章表民、黄聱隅、李泰伯尤雄杰者,学者宗之。嵩作 《原教论》十余万言,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其说,读之者畏服”( 《禅林僧宝传》卷27)。欧阳修见到《辅教编》等文,对韩琦说: “不意僧中有此郎也,黎明当一识之”( 《人天宝鉴》)。受契嵩三教合一思想影响,宋代著名禅僧大觉怀琏、佛印了元、圆悟克勤、大慧宗杲等人都以三教合一为佛学的归趣。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