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金)段克己《鹧鸪天·飐飐轻舟逆上溪》原文赏析 |
释义 | (金)段克己《鹧鸪天·飐飐轻舟逆上溪》原文赏析(金)段克己 鹧鸪天·飐飐轻舟逆上溪 飐飐轻舟逆上溪,何时柳树已成围! 贪看归鸟投林急,不觉残花入座飞。 兰棹举,麯尘霏,新荷挽断有余丝。酒酣却对青山笑,面目苍然不入时。 龙门山水,清美可人,“溪回路更迂,山随行处好”,词人常流连忘返,发出“龙门无限景,岁晚下相孤”的深沉喟叹。初夏一日,他泛舟溪上,饮酒赏景,大醉而归。这首《鹧鸪天》写的就是他泛舟的游历与感受。 首句以顿入法切进游程,镜头一上来就是快舟顺风、破浪疾驶的飞掠画面。“逆上溪”,表明舟行方向,是溯溪而上。逆水行舟,本极艰难迟缓,而冠以“飐飐轻舟”四字,顿有履难如易之意,只觉风声嗖嗖、轻舟如箭、犁浪凌波似滑琉璃;作者挺立船头、风飐衣袂、飘然欲举的快意神态也呼之欲出。“何时柳树已成围!”画面的江岸景观暗中转化为心绪物象,表现出作者因泛舟观景而发生的心理变化。自外入内,化实成虚,有暗转之妙。“柳树成围”,表面写初夏江岸的柳树,成围可抱,绿阴生凉,暗中又拈用东晋桓温惊叹年华易逝的典故。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世说新语·言语》)词人见柳树而惊岁月,吟以“何时”,感慨良深;然用以典故,又极含蓄。接下二句顺势而下,观景写情,两面点到。“归鸟投林急”,是远景,点出时间:黄昏日暮;“残花入座飞”,是近景,点出节令:春末夏初。分别著以“贪看”、“不觉”,遂又转出人物的神情心绪。置身自然,忘怀时间,远鸟近花,目不暇接,词人适才一瞬间的心惊神动似已淡远化开。 换头继写舟中把盏。意承而笔转,另辟新境。兰浆举,轻舟摇进;金盏满,麹尘(指酒香)浓烈。气氛松快而神韵悠扬。意惬兴浓之际,小舟荡进了荷花丛中。新荷鲜衣,亭亭玉立,娇红嫩绿,明洁可爱。词人不禁伸手舟外挽采一株。荷断丝连,余丝飘袅如银线。“丝”者,思也。注目出污泥而不染之新荷,词人心中怅思又生。“有余丝”三字语意一顿,作沉挫之势,欢快节奏忽而放慢,状出他把玩新荷、兀然沉思的情态。此曲上下片中,皆于舟游的轻快旋律进行中,浮上一拍沉响,富弦外之音,流露了词人摆脱不开的心头情结。这美酒佳景当前,还时时撩生“柳围”之惊,“新荷”之思,究竟为了什么?结尾二句“酒酣却对青山笑,面目苍然不入时”,顾言其他,以笑作答,自嘲收场。“面目苍然”,谓老人饱经风霜的苍老容貌;“不入时”,言为时髦少年不屑一顾。好景助饮,颓然酣醉,憨对远岸如迎似送的青山呵呵发笑;老狂且痴,自笑不入时人耳目。在这狂放不羁的朗朗笑声中,人们可以捕捉到词人心灵深层“不入时”的孤独感和寂寞感。段克己生逢金元之际,后半生入元,抱节隐居龙门山中。时流小辈纷纷变节投靠新朝,唯词人等岸然独立。放眼世事,他常长叹:“白头老儒最无用,天才鲁纯非时髦。日月消磨两蓬鬓,天地飘零一缊袍。”“古来贤哲仕不达,饥寒不解为身谋。纷纷眼底知音少,几向西风叹白头。”浊世知音稀少,白发无情上头,唯有龙门山水相亲无间,可寄余生,这就是他泛舟游溪时隐时现的心境。写景记游之词,有此深沉之心,自然韵味无尽,耐人咀嚼。 清代况周颐论词曰:“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强调以心造境。段克己词篇多为入元后作,故国之思、身世之感,常流露于不自知,观景叙事中时生无端哀怨怅触,乃词心酝酿而出为词章。不曾作态,深情动人。故而其词意志苍凉,“清劲能树骨”(《蕙风词话》),属金词中之上乘。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