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
释义 |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诗句】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出处】唐.张乔《书边事》 【意思】营中角声回荡充塞万里清秋,出征之人悠闲地倚靠着戍楼。和煦的春风轻拂昭君的青冢,一轮白日坠落西部边地凉州。此时浩瀚沙漠再无蕃兵阻扰,偏僻的边塞也多有旅客来游。吐蕃与唐廷的友情似这河水,愿它永久滔滔滚滚向南奔流。 【全诗】 《书边事》 .[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 ①调 (diao) 角:吹角。断:尽,占尽。②春风句:意思是说时间虽已清秋,青冢上却还如沐春风 (指草色尚青,遇秋风而未变白)。青冢 (zhong):指昭君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据传塞外草白,昭君墓上草色独青。梁州:唐时梁州治所在今陕西南郊。③穷边:绝塞,极远的边塞。④蕃:指吐蕃。此句喻蕃人之长欲南附。作者《再书边事》云: “羌戎不识干戈老,须贺今时圣主明。” 【鉴赏】 此诗为张乔游历边塞时所作,主要描写边塞安宁平静、没有 战事的景象,从中亦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愿望。 首联描写边塞的军旅生活。边塞是民族矛盾最为集中的地方,故历 来都属于军事重地,然而诗人却在这里描绘出另外一番景致。在这深秋 时分,悠扬嘹亮的号角声忽然响起,声音在空中久久回荡,而征边的人则 倚在戍楼上仿佛正在仔细倾听。这两句中,“断”字和“倚”字用得极妙。 “断”,有划破、划开的意思。悠扬悦耳的号角竟然划破秋日的长空,其声 音之清亮,以及边塞之宁静就都被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而一个“倚”字,又 刻画出征人安闲无事的情形,由此烘托出一片平和安宁的气氛。 颔联则描写昭君墓前和凉州地区的景色。“春风对青冢”一句,暗用 昭君出塞的故事。西汉时期,汉匈战争时断时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昭君出塞和亲,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 和睦相处的局面。此句通过想象昭君墓前秋来依旧春风吹拂的情景,暗 示眼下边防安定、民族团结的事实,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希望这种和平景象 像昭君墓上的青草一样始终不变的美好愿望。至于“白日落梁州”一句, 则主要描写诗人远望所见。句中的“梁州”,当指“凉州”,与昭君墓所在地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相距甚远。诗人从眼前的昭君墓转而遥望凉州, 看到整个凉州城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由此联想到那儿也同样是一派 平和的景象。这两句写景,一虚一实,突出表现了边地的安宁。 颈联进一步就边地的安宁展开描述。因为边地没有战事,所以广阔 的大漠上看不见士兵;因为没有士兵阻挠,所以即使是荒僻的边地也仍然 有客人游览。这两句既体现出一种语意上的因果关系,又通过“无兵”和 “有客”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将边地的和平景象渲染得更加鲜明。 尾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两句则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民 族团结、友好相处的心愿,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故意境又提升一层。 全诗写景抒情,意脉一贯,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明朗情思,又可见出 诗人的胸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