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窗鸡逞辨,舐鼎犬偏馋。”诗句出处:《李氏小池亭十二韵》;是唐朝诗人韦庄的作品。 |
积石乱巉巉,庭莎绿不芟。小桥低跨水,危槛半依岩。
花落鱼争唼,樱红鸟竞鵮。引泉疏地脉,扫絮积山嵌。
古柳红绡织,新篁紫绮缄。养猿秋啸月,放鹤夜栖杉。
枕簟谿云腻,池塘海雨咸。语窗鸡逞辨,舐鼎犬偏馋。
踏藓青黏屐,攀萝绿映衫。访僧舟北渡,贳酒日西衔。
迟客登高阁,题诗绕翠岩。家藏何所宝,清韵满琅函。
《李氏小池亭十二韵》唐朝诗人韦庄的作品。【注释】:
语:
(一)①谈论;说话。《论语·乡党》:“食不言,寝不语。”②言论;话。《韩非子·五蠹》:“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不用先王的那套言论,而用官吏当老师。)③谚语;俗语。《列子·杨朱》:“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捐:弃。)④诗文、谈话中的字或句。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yù 告诉。《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亡:逃走。)逞:
①快意;满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淫刑以逞,谁则无罪?”(淫:过滥。)李绅《赠毛仙翁》:“穆王粗识神仙事,八极轮蹄方逞志。”②炫耀;表现;显示。《韩非子·说林下》:“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情势不便,就不能显示才能。)③放纵;肆行。《聊斋志异·劳山道士》:“遂有吮痈舐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旨:意旨。)柳宗元《三戒》:“乘物以逞。”辨:
(一)①辨别;区分。《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礼记·仲尼燕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②通“辩”。辩论。《商君书·更法》:“曲学多辨。”(曲学:指学识片面的人。) (二)bàn 通“办”(辦)。治理;办理。《盐铁论·世务》:“事不豫辨,不可以应卒(cù)。”(豫:预先。应:应付。)舐:
用舌头舔物。《庄子·田子方》:“舐笔和墨。”《后汉书·杨彪传》:“犹怀老牛舐犊之爱。”鼎:
①古代煮或盛食之器。一般为圆腹三足两耳,有的为方形四足,大小不一。《庄子·徐无鬼》:“吾能冬爨(cuàn)鼎而夏造冰矣。”②(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分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③上古以鼎为传国之宝,陈列于宗庙,后世遂以鼎象征国家政权和王位。《宋书·武帝纪中》:“鼎祚(zuò)再隆。”④比喻三公及卿相等最高官爵,像三足托鼎,肩负国家重任。《后汉书·谢夷吾传》:“宜当拔擢,使登鼎司。”(拔擢:选拔。司:官府。)⑤盛大;显贵。左思《吴都赋》:“其居则高门鼎贵。”⑥副词。正;正在。《汉书· 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犬:
①狗。古特指大狗。后犬、狗通名。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韩非子·内储说下》:“狡兔尽则良犬烹。”②谦称或蔑称。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犬羊残丑,消沦山谷。”[犬马]谦称。古时臣下对君主自称。《春秋繁露·郊事对》:“臣犬马齿衰。”偏:
①不正;偏向。杜甫《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夜久烛花偏。”姚合《题宣义池亭》:“垂藤压树偏。”②侧面;旁边。《左传·隐公十一年》:“乃使公孙获处(chǔ)许西偏。”(公孙获:人名。处:居住。许:国名。)③偏僻。陶潜《饮酒二十首》之五:“心远地自偏。”④不公正;偏私。《吕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党。”⑤偏激;邪曲。《后汉书·孔融传》:“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⑥部分。《荀子· 天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⑦副词。1.正;恰。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2.单单。鲍照《梅花落》:“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3. 特别。表示程度。杜荀鹤《登山寺》:“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⑧通“谝pián”。谄媚。《庄子·人间世》:“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朝野佥载》卷三:“上林令侯敏偏事之。”⑨通“遍”。普遍;全面。《墨子·非儒》:“远施周偏。”《汉书·贾谊传》:“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馋:
①贪吃。《易林·解》:“舌馋于腹。”②贪羡。韩愈《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驰坑跨谷终未悔,为利而止真贪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