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将变俗,絺纩忽弥年。”诗句出处:《登九里台是樊姬墓》;是唐朝诗人张说的作品。
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不怀沈尹禄,谁谙叔敖贤。
万化茫无在,孤坟独岿然。北分阳台陌,南识郢城阡。
漠漠渚宫树,苍苍云梦田。登高形胜出,访古令名传。
自我来符守,因君树蕙荃。诗书将变俗,絺纩忽弥年。
志阐三折后,愁值二毛前。伫立帝京路,遥心寄此篇。
《登九里台是樊姬墓》唐朝诗人张说的作品。【注释】:
诗:
①文学体裁的一种。《尚书·舜典》:“诗言志。”②特指《诗经》。《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类:善。)③奉持。《礼记·内则》:“朝服寝门外,诗负之。”诗书:
本指《诗经》和《尚书》,后泛指书籍。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喜欲狂。”书:
①书写;用文字记录。《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左传·隐公七年》:“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②书法。《新唐书·三宗诸子传》:“(李)范好学,工书。”③书法的字体。《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④指文字。《南史·陈伯之传》:“伯之不识书。”⑤书籍。《论语· 先进》:“何必读书,然后为学?”⑥特指古代典籍《尚书》,为五经之一,内容主要是上古帝王的文诰。《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⑦书信。《左传· 昭公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⑧公文;文书。《汉书·刑法志》:“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征:征引。书:指刑法。)古乐府《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⑨指帝王的诏书。《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下宽大之书曰……”⑩臣下的奏章。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阙:缺点。)将:
(一)①扶持;扶助。《诗经·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只:助词。履:禄。)《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郭:外城。)②带领。《汉书·张禹传》:“禹将(戴)崇入后堂饮食。”《淮南子·人间》:“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③取;拿。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④送行。《淮南子·览冥》:“不将不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若夫迎新将故之劳。”(若夫:至于。)⑤做;奉行。《左传·成公十三年》:“将事不敬。”⑥养;保养。《吕氏春秋·音律》:“以将阳气。”⑦副词。1.将要。《论语·述而》:“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云:如此。尔:同“耳”,罢了。)《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之:往。)《左传· 隐公元年》:“夫人将启之。”(启之:给他开门。)2. 且,又。《诗经·小雅· 谷风》:“将恐将惧。”⑧介词。以;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肯将衰朽惜残年。”⑨连词。和;与。李颀《临别送张諲入蜀》:“经山复历水,百恨将千虑。”李白《月下独酌》:“暂伴月将影。”⑩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二)jiàng ①将帅。《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吕氏春秋·执一》:“军必有将。”②统率;带兵。《左传·桓公五年》:“虢公林父将右军。”《史记·秦始皇本纪》:“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钜鹿。”(卒:兵。)③使担任将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将领]1. 将帅。《隋书·杨玄感传》:“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暗中谋求将帅的职位。)2.率领。元结《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犹能行,将领儿孙行拾稼。”(稼:庄稼。) (三)qiāng 请;希望。《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子:你。)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变:
①变化;改变。《史记·货殖列传》:“(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易经·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②使改变。③变成。《搜神记·五气变化》:“春分之日,鹰变为鸠,秋分之日,鸠变为鹰,时之化也。”(化:变化。)④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突发事件。《史记·李斯列传》:“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⑤灾异。《宋史· 王安石传》:“天变不足畏。”⑥指变文,唐代俗文学的一种文体。俗:
①风俗。《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制:形状。)②一般的人;众人。《史记·李斯列传》:“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③庸俗。王安石《兼并》:“俗儒不知变。”④世俗。曹植《七启》:“君子不遁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遗:弃。背:违。灭:埋没。)⑤佛教特指在家为俗,与出家相对。《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张待诏夫妻二人亦然弃俗出家。”(待诏:称手艺人。)⑥通“欲”。欲念;希望。《荀子·解蔽》:“由俗谓之,道尽嗛矣。”絺:
细葛布。《诗经·周南·葛覃(tán)》:“为絺为绤(xì),服之无斁(yì)。”(覃:蔓延,绤:粗葛布。斁:厌。)《论语·乡党》:“当暑,袗(zhěn)絺绤,必表而出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兼纳纤絺南方之贡。”纩:
丝绵。《左传·宣公十二年》:“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拊:抚慰。)忽:
①不注意;不经心;忽视;疏忽。《尚书·周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蓄:积。怠:惰。荒:乱。)《史记·司马相如传》:“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②疾;迅速。《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③迷惚;不分明。《淮南子·精神》:“游于忽区之旁。”(忽区:忽恍无形之区。)④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名称。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⑤副词。突然。曹植《杂诗》之一:“形影忽不见。”《晋书·谢安传》:“金鼓忽破。”[忽忽]1. 迅疾的样子。《楚辞·惜誓》:“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反:同“返”。)2. 飘浮不定的样子。贾𫘫《庄周梦为蝴蝶赋》:“忽忽悠悠,东西泛浮。”3. 神志昏乱的样子。《汉书·苏建传》:“(李)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弥:
(一)①遍;满。《周礼·春官·大祝》:“国有大故天灾,弥祀社稷祷祠。”(社稷:土神和谷神。祷祠:祈祷。)苏轼《喜雨亭记》:“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②久;长久。《史记·荆轲列传》:“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太傅:官名。)③弥合;弥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阙:缺欠。)④副词。越发;更加。苏洵《六国论》:“侵之弥急。”傅玄《秋胡行》:“玉磨愈洁,兰动弥馨。”(馨:芳香。) (二)mǐ 通“弭”。止息;清除。《周礼·春官·小祝》:“弥灾兵。”年:
①收成;年景。《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苏轼《喜雨亭记》:“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十二个月为一年。《庄子·秋水》:“汤之时,八年七旱。”③年纪;年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④帝王的年号。改年叫改元。《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改年为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