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融合课程:新媒体拓展阅读新视野 |
释义 | 融合课程:新媒体拓展阅读新视野顾明远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名为《中国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的文章中指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为了人的发展。”在“互联网+”学习的大背景下,到底该让我们的学生读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站上更高的平台,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生活,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更具生活品位,这些都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用心思考的问题。 一、多向阅读,千朵万朵压枝低 经常会听到老师和家长说,现在的高中生学习压力大,要完成的作业多,没有时间读书。但是其实我们往往会看到另一个现象,那就是我们有的同学看起一些网络玄幻小说可以说是废寝忘食。究其根本原因,学生之所以“没有时间”阅读,其实是因为他们对要他们阅读的作品不感兴趣。而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网络摄取”,我们又不敢真正“放手”。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把“要他们读”变为“他们要读”呢?在进行“杜甫专题学习”的时候,我们从课内学习的诗歌出发,从学生阅读课内诗歌产生的疑问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要研究的话题。 比如就李白、杜甫是诗歌浪漫主义流派和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拟定了“浪漫与现实的碰撞和融合———‘李杜’比较”的研究专题。从这个选题学生通过李白、杜甫的比较,看到不一样的诗人情怀。就“‘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是什么?他有怎样的经历?为什么一定要在曲中论?怨恨是杜甫的吗?只是杜甫的吗”以及“为什么不用昭君用明君”这些问题,形成“杜甫个人经历对其诗歌风格影响”的研究专题。这个选题针对的是杜甫对个人以及国家深切的慨叹。就“初中学过的《望岳》为什么和今天的杜甫诗三首格调完全不一样呢?”的问题,确立了“杜甫的早期经历与他诗风形成的关系”“杜甫从早期到晚期诗风转变及其原因”两个研究专题。从这两个专题可以看到诗人经历在诗人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基于“同样是在草堂,杜甫为什么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夜喜雨》这样完全不同风格的诗作”“为什么杜甫到成都后创作进入高产,诗风发生变化?”等问题,确立了“杜甫的草堂生活对其诗歌的影响”的研究专题。从这个专题可以看到一个“变化着的”有着“人情味”的杜甫。从问题“杜甫创作了那么多诗作,为什么提到杜甫大家总爱提到‘三吏’‘三别’”确立了“杜甫被尊为‘诗圣’,他的诗称为‘诗史’的原因”的研究专题。这个专题旨在引领大家了解一个忧国忧民,时刻把百姓放于心中的杜甫形象。 这些由学生自己确立的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同学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阅读资料,阅读不再停留在课本中那有限的几首杜甫的诗歌,而是带领同学们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杜诗世界。新媒体的引入,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源头活水”。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关键词”搜索,老师和学生一起搜索、浏览,选定5~10篇拓展阅读材料。速读拓展阅读材料,挑选出与研究题目紧密相关、有一定深度或专业性的文章作为精读材料。记录精要。教师做了如下提示———如果选择“杜甫个人经历对其诗歌风格影响”为研究专题,选读以下类别的拓展阅读材料: 论安史之乱对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分析杜甫的生活经历对他诗作的影响 诗圣杜甫的人生经历 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经历 杜甫诗歌及其风格理解 学生的阅读以“兴趣”“问题”为出发点,走向更深广的新媒体,在筛选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走向深刻,网络不再是“谈网色变”的“毒药”,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受益匪浅。 二、研读评论,且看欲尽花经眼 见多方能识广,大量阅读他人的评论,能让我们的高中生更好地点亮自己的思想,从而构建、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 在“杜甫专题学习”中,我们分享韩愈对于杜甫的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分享鲁迅关于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分享闻一多关于杜甫的评价———“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分享余光中关于杜甫的评价———“李白的诗轻快有如贝多芬,杜甫诗沉郁更像莫扎特。杜甫比屈原都更关心民众,是最能代表儒家博爱精神的人,他的胸怀无人可比”。我们一起上网查找有关对杜甫的评论性文章,请同学们从这些评价中梳理出对杜甫的认识,并且自己为杜甫撰写一则评论。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任务。 任务一:研读名人对杜甫的评价,填写表格。 表1 下载原表 表1 任务二:补充自己搜集的名人评价及自己的认识。 表2 下载原表 表2 任务三:自己撰写一条对杜甫的评价。 任务四:浏览网址,选择两至三篇关于杜甫的评论,提炼他人的精当观点。 表3 下载原表 表3 通过多元阅读他人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评价,杜甫的诗歌特点以及杜甫的独特形象在同学们心中日益丰满起来。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借助新媒体从最开始的感性认识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同学们的思维品质日益提升。 新媒体的介入,让学生有更多的可能去接触到不同大家对于相同或相似问题的认识看法,这些评论或“异曲同工”,或“针锋相对”,学生有了更多的渠道吸收更多元的“思想”,这些多角度多侧面的思想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更为立体的空间。这样的尝试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跳出来,打破了学习的时空局限,深广的“他山之石”带给学生的是思考的更多“可能性”。当一个人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的时候,那么一个人便慢慢成为一个“有深度”“有思想”的人。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