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虞卿阻割六城与秦(赵策三) |
释义 | 虞卿阻割六城与秦(赵策三)【注释】 ①长平:赵城邑,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 ②讲:通“媾”。 ③楼缓:赵国人,曾事赵武灵王,但始终为秦效力。 ④赵王:指赵孝成王。 ⑤私:个人看法。 ⑥公甫文伯:春秋时鲁季康子从父昆弟,鲁国大夫。其母,即敬姜,季康子的叔祖母。 ⑦二八:即十六,或作“二人”。 ⑧相室:家相,指家庭里的傅姆。 ⑨是人:指公甫文伯。 ⑩长者:指孔子。 (11)之:是,此。 【今译】 秦国向赵国的长平进攻,大破赵军,然后领队伍回秦。秦国因此派人向赵国求割六城作为媾和的条件。赵国的主张还未决定。楼缓刚从秦国来到赵国,赵孝成王与楼缓商议此事说:“给秦城怎么样?不给又怎么样?”楼缓推辞说:“这不是我做臣下的所能了解的事啊。”赵王说:“虽然如此,还是谈谈你个人的意见,试试看吧!”楼缓曰:“大王您也听说过那公甫文伯的母亲吧?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了,在房中为他殉情而自杀的妇人有十六人。他的母亲听到他死了,却不肯哭。女管家说:‘哪里有儿子死了而做母亲的不哭呢?’公甫文伯母说: ‘孔子,是贤人啊。他从鲁国出走,而劣子不随从。他今日死了,为他殉情而死的女人就有十六个。象这样,说明他对尊长者情薄而对妇人情深啊。’所以,从做母亲的角度来说,公甫的母亲是贤母;但从妇人的角度来说,他的母亲就免不了是妒嫉之妇了。因此,本来是同样的话,但说的人不同它的心意也就有所变化了。现在我刚从秦国来,如果说不给秦国割城,又不是好的办法;如果说给秦割城,又恐怕大王认为我是为了秦国。所以,我不敢回答。不过,让我能为大王考虑这事,不如给秦割城的好。”赵王说:“好吧。” 【注释】 ①虞卿:战国游说之士,后为赵国上卿。 ②饰说:诡辩的言辞。 ③爱:同情,怜悯。 ④资:资助。 ⑤无以:没有办法。 【今译】 虞卿听到了这件事,进宫去拜见赵王,赵王把楼缓的话告诉了虞卿。虞卿说:“这是诡辩的言辞。”赵王说:“这话怎么讲呢?”“虞卿说:“秦国攻打赵国,是疲倦了才退兵回去呢?还是您认为他们还有力量进攻,因为同情您才不进攻了呢?”赵王说:“秦国攻打我们,全力以赴,不剩一点力量了,必然是因疲劳才退兵的。”虞卿说:“秦国用他的力量攻打他所夺不到手的地方,只能是因倦而归。大王您又把因他力不足而夺取不到的地方送给他,这是资助秦国使赵国自己攻打自己 。 到明年秦国再次进攻您,您就没有解救的办法了。” 【注释】 ①至:及。 ②诚:的确,确实。 ③弹丸:形容狭小。 ④得无:能不。媾:媾和。 ⑤割:割让。 ⑥必:必定,肯定。 ⑦任:负责任,担保。 ⑧三晋:指韩、魏、赵三国。⑨解:解救,解除。负亲:背亲。 ⑩启:开。币:财货;通币:通商。 ( 1 1 )齐交:等交,指交情与韩、魏相同。 ( 1 2 )后:不如。 【今译】 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了楼缓。楼缓说:“虞卿能够完全了解秦国力量所达到的境地吗?如果真的了解秦国力量不能攻赵,这小如弹丸的六城之地,还可以不给;如秦国有力量,明年又来攻打您,能够不割更多的内地而同他媾和吗?”赵王说:“如果真的听您的意见,割六城给秦国,您能肯定明年秦国不再攻打我国吗?”楼缓回答说:“这不是我做臣下的所敢担保的。以前韩、魏、赵三国都与秦结交,互相友善;而今秦国不攻韩、魏二国而单攻赵国,这原因是赵国侍奉秦国必然不如韩、魏二国了。现在我为您解除背亲所受到的攻击,让秦、赵二国开关通商,使秦国象结交韩、魏一样结交赵国。到了来年,如果只有您单独不被秦国所取悦,其原因就是您侍奉秦国必定赶不上韩国和魏国啊!这样的结果不是我所敢于承担的。” 【注释】 ①罢(pi音疲):通“疲”,倦困。 ②收:指收买其他诸侯国。 ③尚利:还有利。 ④孰与:与……相比。 ⑤自弱以强秦:自己削弱而使秦强。 ⑥岁:每一年。 ⑦挑秦祸:挑起秦国进攻之祸。 ⑧自守:自我守卫。 ⑨敝(bi 音毕):疲惫,损失。 ⑩益:增加。 (11)固:本来。止:止境。 (12)无已:没有停止。(13)尽:完,这里是有限的意思。 【今译】 赵王又把楼缓的话告诉了虞卿。虞卿说:“楼缓说,不媾和,明年秦国再攻赵,大王能不又割让内地而媾和吗?今媾和,楼缓又不能肯定秦国不再攻击赵国,虽割地又有何益处呢?如来年再攻,赵国又割让秦国力量所不能攻取的地方而求和,这是自杀的办法啊,不如不媾和好。秦国虽然善于进攻,但决不能夺取六城;赵国虽然不能守,但不至于失去六城。秦国倦怠而退,将士必定疲惫不堪,我们拿六城去收买诸侯之心而攻击疲惫的秦国,这是我们在天下方面有所失而从秦国取得了偿还啊。这样与坐着割让地盘,使自己削弱而使秦国强大相比,对我国还有利一些。如今楼缓说:‘秦国对韩、魏友好而单单攻打赵国,是大王侍奉秦国必然赶不上韩国、魏国。’这是使大王每年都拿六城献给秦国,也就是坐着使国土丧尽了。来年秦国又要求割地,大王还给他吗?如不给,就是丢弃了先前的赠送而挑起秦国进攻的祸患;如给他,已没有地可给了。俗话说:‘强者善于进攻而弱者又不能自我守卫。’今日坐着而听从秦国,秦国军队没有损失而得地很多,这是使秦强大而使赵削弱啊。用增加越来越强的秦国而削弱越来越弱的赵国作为计策,这计策带来的灾难本来就没有休止的时候。况且,秦国是象虎稂一样凶残的国家,池没有礼义之心,他的欲望没有限度,但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用有限的土地,去应付无限的要求,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使赵国灭亡了。所以我说楼缓的话是‘饰说’了。大王一定不能给秦六城。”赵王说:“就这样办吧。” 【注释】 ①构难:结仇,指打仗。 ②说:通“悦”。 ③因:顺着。乘:凌,指乘人之危而欺之。 ④亟(ji音即):急,赶快。⑤何秦之图:怎么谋图秦国呢? ⑥断:决断。 【今译】 楼缓听说后,又进官去拜见赵王,赵王又把虞卿的话告诉了他。楼缓说:“不是他说的那样,虞卿只得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秦国和赵国打仗,而天下都高兴,为什么呢?他们说:‘我们将顺着强国而欺凌弱国了。’现在赵国的军队被秦军击败,天下祝贺战胜的诸侯都必然站在秦国一边。所以还不如尽快地割城向秦求和,而使天下疑惑不定,使秦得到安慰。不这样,天下将顺着秦国的愤怒,乘赵国的衰弱而瓜分了他。赵国将要灭亡了,还怎么去谋图进攻秦国呢?大王根据这种情况去作决定吧!不必再考虑了。” 【注释】 ①危:通“诡”,诡辩之辞。 ②为和:求和。 ③疑天下:使天下怀疑赵抗秦之心,愈不亲赵。 ④赂:贿赂。 ⑤雠:同仇。 ⑥毕:完,这里指把话讲完,说明答应得很快。 ⑦三国:指韩、魏、齐三国。亲:和亲,友好。 ⑧易道:不同道。 ⑨发:派遣。 【今译】 虞卿听到后,又进去见赵王说:“诡辩啊,楼先生是为秦国的啊。赵国的军队被秦国打败,又割让土地去求和,这就更使天下怀疑赵国抗秦之心,这又怎能安慰和满足秦国的贪心呢?这岂不是向天下明白地显示了赵国的软弱吗?况且我说不给秦城,并不只是不给他就算了;秦国向大王索取六城,大王可以用五城去贿赂齐国。齐国是秦国最大的仇敌,得到了这五城,就会与诸侯一起合力向西击秦,齐国听从大王的计策,不等话说完就会答应了。这样就是大王在齐国方面损失了而从秦国方面取得了补偿,一举与三国结为友好,而与秦国不同路了。”赵王说:“很好。”于是就派遣虞卿向东去见齐王,与齐国共同商议对付秦国的计策。虞卿还没有从齐国返回,秦国恐齐国和赵国交好,就急忙派使臣到赵国来议和了。楼缓听说后,就逃离了赵国。 【集评】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虞卿赤心为赵,不比楼缓狙许,自然看事决,说理透,所不待言。乃楼缓当虞卿如此又决又透之下,亦复滔滔,凡作三四反复,真文字之雄也。” 清·储欣《国策选》:“发明割地之害,彻始彻终,略无遗漏矣。”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夫秦既罢,而犹索六城者,则乘其国兵新破,人人自危而恐之以不得然之势也,六城一效是赵再败而秦再胜也。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止,自古以赂敌免患者,大率皆蹈此弊。”又:“是一篇辨难攻击文字,所以其文如拳斗,不复放些子松,前从‘引兵而归’四字折入,后从‘来年复攻’四字折入,总是乘其缝隙而攻之,所以一折即倒,段段灵活有势,说之诀,即文之法矣。” 【总案】 本篇记述了虞卿和楼缓的一场辩论。事情发生在赵咸王七年(前259),秦将白起与赵激战于长平,大败赵兵,坑杀降卒四十余万人,又进军包围邯郸。秦乘战胜的威势,欲通过外交手段逼赵割让六城,并派楼缓来赵游说。赵臣虞卿得知后,据理力争,挫败了秦国的阴谋。论战围绕着“与秦城何如不与”展开。主张与的是楼缓,主张不与的是虞卿,赵王动摇于其间。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自己的对话来表现性格。楼缓是一个狡诈的策士形象,他本来是为秦国说话的,但花言巧语,百般掩示,把自己打扮成公正的、为赵的贤士;当他的真面目被虞卿揭露之后,还不甘心,多次反攻,直至最后狼狈逃走。虞卿是个爱国策士的形象,他以敏锐的眼光和雄辩的才干,针对着楼缓的“饰说”,有理有据地进行了剖析,揭穿了“楼子之为秦也”的真象,说明了与城的严重危害,终于使赵王下定了决心,不割六城。虞卿不只是消极的拒绝与城,还进一步提出:“王以五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五城,并力而西击秦也。”这就更增强了赵王抗秦的信心。在虞卿和楼缓辩论的描写中,壁垒分明,针锋相对,言语尖刻,各不相让,实为论辩之精彩笔墨。 作者对赵王虽着笔不多,但他是“与”还是“不与”的决策人物,他为秦国威势所逼,显得怯懦而无主见,他主动向楼缓求计,并决定与城;但他听了虞卿的话后,又失去了主见,这样反反复复、最后终于同意了虞卿的意见,从倾向于楼缓转变为赞同虞卿,写得简洁、自然、可信。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