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苏轼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 |
释义 | 苏轼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苏轼的传世书作大多为楷书和行书。在“宋四家”中,楷书写得最多、最好的应推苏轼。由他书丹的著名楷书碑刻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表忠观碑》、《宸奎阁碑》、《南山诗刻》、《蜀冈诗刻》和《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等。因北宋“党祸”延及苏书,苏字刻石尽遭磨毁,幸免于难者亦非佚即残,纵有后代摹刻,早已面目全非。唯有《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因刻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 ,且用苏轼所书墨迹上石刻成,虽下真迹一等,但刻工极佳,神采具足而未失真意,石亦至今完好。所以,它是我们今日鉴赏苏轼楷书的最佳依据。 《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为楷书10行,每行15、16字,字大13.3厘米,下面选刊此碑的拓片,并以碑中数字为例,来分析一下苏轼楷书的艺术特色。 其一是丰腴肥厚的点画。前人曾说: “肥而无骨者,为墨猪、为肉鸭; 瘦而不润者,为枯骨、为断柴。”可见,任何书法线条的艺术价值,都不简单地取决于其外形的肥或瘦。苏轼的书法在“宋四家”中,是以肥厚取胜的。《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就写得端庄丰满,凝重厚实,其点画之丰腴,线条之肥厚。在“宋四家”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同唐代大书家颜真卿遥相呼应。 我们欣赏苏轼楷书点画之丰腴,并非是简单地肯定其点画形态上的肥胖粗壮,而是因为其点画肥而有筋有骨,内涵充实丰富。正如他本人所说: “余书如绵裹铁”。他笔下的点画无论写得如何肥,其中总是有“铁”,即有锋芒的; 而这锋芒又不外露,如被重重丝绵裹住,正是“锋藏画中,力出字外”,其力“柔中带刚”,“涵而不露”,从而求得了力的内在效果。如“兮”字的竖折弯钩,“不”字的长撇和长点,“之”字的长捺等等,都写得肉丰骨劲,雍容大度,凝重而不呆滞,婀娜而不轻佻。这一特点又同他喜欢用宣城诸葛氏的鸡毛笔相关。那种鸡毛笔蘸墨后就象煮熟了的粉丝,没有极好的功夫,在纸上是立不起来的。苏轼能用它写出如此挺拔而含蓄的线条,确实显示了惊人的功力。 苏轼活动在“书贵瘦硬”、“肥则易俗”之论流行的北宋书坛,他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的诗句回答了时俗的批评。他虽尚肥而承认“肥瘦各有”其美,可见他尚丰肥并非故作怪诞,而是对前代传统和时风的一种突破。他同颜真卿时代不同,却提出了相同的审美要求,即以“杨玉环”和“赵飞燕”之双美并辉替代“赵飞燕”的独美书坛。对此,黄庭坚深有所悟,曾说:“东坡先生常自比颜鲁公,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此语甚有道理。 其二是雄健豪放的体势。苏轼的楷书在体势上的鲜明特点,是“因字生势,借势成字”。他往往将笔画多的字写得大些,笔画少的字写得小些;而在字的造型处理上有一种对角倾斜之态,一般是右上对左下稍长、左伸右扬,其捺脚沉稳有力,其弯钩急促挑出,显得雄姿英发,豪气勃勃。如“鹅”字、 “”字写得较大,“以”字、“不”字写得较小;“慰”字、“我” 字、“兮” 字、“鹅”字等皆为左下对右上稍长。尤其是那饱满肥厚的长撇(如“笑”、“不”、“慰”三字中各有一长撇)一撇到底,扬锋而出,极其矫健浑厚,流露出强烈的个性与抒情性。欣赏苏轼《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这样的楷书精品,人们会深感它既大气磅礴,又潇洒自然,在沉稳凝重之中,蕴含着多少风流倜傥; 在雄健豪放之外,洋溢着无尽才华。无怪乎明代大学者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竭力赞美此碑道: “东坡书《罗池铭辞》 (即《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遒劲古雅,为其书中等一。”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