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苏轼《浣溪沙五首·其二》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释义 | 苏轼《浣溪沙五首·其二》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 元丰元年(1078)春天,作者正任徐州太守。因为春 早,作者往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去祈雨,夏初时作者又到那里谢雨。此首及后二首词即为此次谢雨道上所写。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人们看惯的是绮罗香泽之态,而这几首词表现的却是田园风光和农民形象,充满了泥土气息,这是作者对词的创作题材上的开拓。 【全诗】 《浣溪沙五首·其二》 .[宋].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 旋:立即;使君:词人自称。 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 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乌鸢:乌鸦、老鹰;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赛神。 【译文】 妇女们横涂竖抹打扮匆匆,早已是三三五五的在柴门前簇拥。牵衣踏裙的挤在那看我这太守的尊容。村民们扶老携幼已从欢庆的麦社归来,一群群乌鸦还盘旋在祭神的村社上空。我赶忙扶起这醉卧道旁的老翁。 【鉴赏1】 这首词上片写百姓争“看使君”。“使君”,即州刺史,也称太守,即苏轼本人。“棘篱门”,是用枣树枝或荆条编成的篱笆门,也叫柴门。“茜罗裙”即红罗裙,因为茜草可作红色染料,所以人们常以“茜”代红。 下片是写“谢雨”祭神的场面,“老幼扶携收麦社”,“社”就是祭祀土地神,“收麦社”就是祈祷小麦的丰收。“乌鸢翔舞赛神村”,“乌”是乌鸦;“鸢”是鹰隼之类的鸷鸟; “赛神”就是用锣鼓、仪仗、杂技来迎接神灵,接受供品。通过“乌鸢翔舞”旁衬出祭祀的场面开阔,使人想到参加“谢雨”赛神的人很多,神鸦社鼓,一派欢腾的气氛。 【鉴赏2】 这是苏轼 《浣溪沙》 组词五首中的一首。组词前面有一个小序:“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个小序交待了这一组五首词的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元年 (1078) 春天,苏轼在徐州任太守,因为春旱无雨,苏太守便率领吏民到徐州城东20里远的徐门石潭去祈祷龙王下雨,果然感动了龙王,普降春雨,使春耕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夏初时节,苏太守又率领吏民到徐门石潭去 “谢雨”,即对龙王降雨表示感谢,并向上苍祈祷丰年。这五首 《浣溪沙》 即描写 “谢雨” 途中所见田园风光和农民形象。这首词是这五首组词中的第二首。上阕写农村妇女 “旋抹红妆”、争看自己这位太守大人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妇女的憨态和纯真,也衬托出使君大人的平易近人。下阕写麦收前村里祭神赛社的盛况,写出了农家之欢乐,民情之淳朴。在中国古代,县官、州官等地方官员被称为老百姓的 “衣食父母官”,然而真正无愧于这个称号的官吏却并不多,苏轼堪称是其中的一员。苏轼在各地做地方官期间,都有很突出的政绩,能急百姓之所急,能想百姓之所想,在杭州治理西湖、兴修 “苏堤”,在徐州率领臣民 “祈雨”、“谢雨”,便是最典型的例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甚至是幽默滑稽的态度和方式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这大概正是老百姓喜欢 “坡翁”、怀念 “坡翁” 的原因所在。就词的创作而论,苏轼也是宋代第一个大量描写乡村风物、刻画农民形象、表现老百姓生活情感的词人,大大扩展了宋词的表现范围。 【鉴赏3】 这首词中的“使君”,即州刺史, 也称太守,即苏轼本人。“棘篱门”,是用枣树枝或荆条编成的篱 笆门,也叫柴门。“茜罗裙”即红罗裙,因为茜草可作红色染料,所 以人们常以“茜”代红。若想理解这首词的内容,还要接着上一首 的茬儿说起。 那些猴子般的毛头小伙子和娃娃们,可真是不用招聘的最 好的通讯员!他们看了太守,便上气不接下气地往家里跑,“归来 说与采桑姑”,他们一到家里,手里比划着,嘴里说着,说他们见 到了苏太守,头戴什么,身穿什么,如何和蔼可亲,怎样参与“谢 雨”仪式,直说得六神飞扬,眉飞色舞;他们的姐妹们听到这番活 灵活现的叙述,又怎能不高兴呢?然而,女孩子们的高兴,又有她 们自己的特殊方式。尽管她们是那样急于看到久有耳闻的苏太 守,但她们绝不像毛头小伙子那样,一拥而去,而是“旋抹红妆看 使君”,首先是急急忙忙地打扮一番,然后再走出门去。她们“看 使君”的方式也和男孩子很不一样,男孩子们是猴子般地围住太 守,憨笑着,欢跳着;而这些大姑娘小媳妇们,却是“三三五五棘 篱门”,她们是三个一伙,五个一帮,三三五五,大都站在与太守 有一定距离的篱笆门前。而且是“相排踏破茜罗裙”,你拥我,我 挤你,把挺新的鲜红罗裙都踏破了,踩脏了! 这上阕,可以说是把农村姑娘和刚过门的小媳妇们观看太 守的神态,写到了生动入微、淋漓尽致的地步。 我们知道,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在赃官酷吏横行的岁月,农 村的青年妇女,怕兵、怕官、怕强盗;一听到这些坏蛋到来,便要 马上逃跑,迅速躲藏;躲藏不及,就要赶快设法把自己弄得蓬头 垢面,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尽量把自己装扮得神头鬼脸,异常丑 陋,以免遭受那些野兽们的蹂躏和凌辱。但她们一听说可亲可敬 的人要到来,那就一定要仔细认真地打扮一番;她们就像孔雀开 屏那样,一定要把自己的美充分表现出来,然后再出面相见。而 今是要去看共同抗涝抗旱的好太守,而这位苏太守又是突然到 来的,机遇偶然,机会难得,去慢了恐怕见不到,仓促出门又恐被 人耻笑,所以她们便“旋抹红妆”,赶快迅速地打扮。农村的姑娘 和小媳妇们,她们的特点是好奇,又好羞,所以她们出门看太守, 又极力想把同伴推在前面,自己躲在女伴们的身后。这样,你推 我,我挤你,尽管她们每伙只有“三三五五”,却是紧紧地排挤到 一起,甚至连挺新的罗裙也踏破了! 这是何等形象传神的描写 啊!这种描写,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农村姑娘们的行动举止,而且 连她们的心理也写活了。如果不是出于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如果 没有对农村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理解,是绝对描写不出这样生动 的场面,也锤炼不出这样优美的诗句的。 下阕是写“谢雨”祭神的场面:“老幼扶携收麦社”,“社”就是 祭祀土地神;“收麦社”就是祈祷小麦的丰收。这句是说,不管是 老人小孩,他们相携相扶,都在虔诚地祈祷小麦丰收。“乌鸢翔舞 赛神村”,“乌”是乌鸦;“鸢”是鹰隼之类的鸷鸟;“赛神”就是用锣 鼓、仪仗、杂技来迎接神灵,接受供品。这句说,在迎接赛会的村 庄,乌鸢在上空飞舞,它们是在想吃到祭神的食品。通过“乌鸢翔 舞”旁衬出祭祀的场面开阔,使人想到参加“谢雨”赛神的人很 多,神鸦社鼓,一派欢腾的气氛。因为丰收在望,大家都很欢畅, 有的老人因为多喝了几杯喜庆酒,竟然醉卧在大路旁。这“道逢 醉叟卧黄昏”,乍看与“谢雨”赛神的关系不大,实际上它是人民 欢乐心情的一种侧写,是“醉太平”的点睛之笔。 在封建时代,一般较大的“谢雨”赛神盛会,至少要庆祝三 天。从这五首《浣溪沙》看,这里讲的这两首是作者参加“谢雨”祭 神时的见闻,后面三首虽然也写于“谢雨”赛神期间,但那却是词 人到附近农村巡视时的情况。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