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来官税迫,求质倍称缗。”诗句出处:《赛神》;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
楚俗不事事,巫风事妖神。事妖结妖社,不问疏与亲。
年年十月暮,珠稻欲垂新。家家不敛获,赛妖无富贫。
杀牛贳官酒,椎鼓集顽民。喧阗里闾隘,凶酗日夜频。
岁暮雪霜至,稻珠随陇湮。吏来官税迫,求质倍称缗。
贫者日消铄,富亦无仓囷。不谓事神苦,自言诚不真。
岳阳贤刺史,念此为俗屯。未可一朝去,俾之为等伦。
粗许存习俗,不得呼党人。但许一日泽,不得月与旬。
吾闻国侨理,三年名乃振。巫风燎原久,未必怜徙薪。
我来歌此事,非独歌政仁。此事四邻有,亦欲闻四邻。
《赛神》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注释】:
吏:
①古代官员的通称。《尚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君王的官吏丧失德行,对于百姓比烈火还厉害。)贾谊《新书·大政上》:“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②低级官吏或官府的差役。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史记·李斯列传》:“为郡小吏。”来:
(一)①小麦。《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②由彼至此,由远到近。跟“去”、“往”相反。《孙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③使……来;招致;招来。也作“徕”。司马迁《史记·文帝本纪》:“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④某一时间以后。《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⑤将来;未来。陶潜《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斯:则。已:停止。)⑥句末助词。《庄子·人间世》:“尝以语我来。”《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二)lài 慰劳。《诗经·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职:主管。劳lào:慰劳)官:
①官府;官署;办公的地方。《礼记·玉藻》:“在官不俟(sì)屦(jù),在外不俟车。”(俟:等候。屦:以麻葛制成的鞋。)柳宗元《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②政府的;公有的。《汉书·盖宽饶传》:“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③官职;官位。《管子·立政》:“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④官吏。《周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论语·宪问》:“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⑤为官;做官。《晋书 · 王允之传》:“臣子尚少,不乐早官。”又使当官。曹操《论吏士行能令》:“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⑥感觉器官,指耳目口鼻心。《庄子·养生主》:“官知止而神欲行。”税:
(一)①田赋。陶潜《桃花源诗》:“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靡:无。)②税收。《宋史·范正辞传》:“以年老,求监兖(yǎn)州商税。”③赠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④释放。《吕氏春秋·慎大》:“乃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⑤止息;居住。曹植《应诏》:“爰暨帝室,税此西墉。”(爰:乃。墉:城。)⑥通“脱”。1.脱下。《孟子·告子下》:“不税冕而行。”(冕:大夫以上的人戴的礼帽。)2.溢出。《周礼·考工记·栗氏》:“概而不税。”(概: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的木板。)(二)tuì ①古代丧礼规定的追服,即补服丧服。《礼记·檀弓上》:“小功不税。”(小功:古代丧服名,五服的第四等。)②改变。《礼记·服问》:“小功之麻,不变大功之葛,以有本为税。”迫:
①靠近;接近。《墨子·备穴》:“下迫地。”②逼迫;强迫。《孟子·滕文公下》:“迫,斯可见矣。”③催促。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能事:擅长的事。)④危急;紧迫。《庄子·山木》:“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④狭窄。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土地虽迫,山水特美好。”求:
①寻觅。《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嘤:鸟鸣声。)《商君书·更法》:“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②追求。《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寤:睡醒。寐:睡着。思服:想念。)③乞求;请求。《战国策·赵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④要求;需求。《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⑤选择;选取。《论衡·讥日》:“作车不求良辰,裁衣独求吉日,俗人所重,失轻重之实也。”⑥证讨。《诗经·大雅·江汉》:“匪安匪游,淮夷来求。”⑦通“逑”。聚。《诗经·小雅·桑扈》:“万福来求。”质:
①以物或人作抵押。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不时:随时。)《管子·山权数》:“请以宝为质于子。”(子:对对方的尊称。)《左传·隐公三年》:“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狐、忽:均为人名。)②本质;实体。《荀子·劝学》:“其质非不美也。”③物体的底色。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④质量,指事物的优劣。⑤朴实;缺乏文采,与“文”相对。《韩非子·解老》:“好质而恶饰。”⑥质问;问。《汉书·汲黯传》:“黯(án岸)质天之有无。”⑦评判;对质。刘禹锡《天论上》:“而欲质天之有无。”⑧箭靶。《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的:箭靶。)《后汉书·马融传》:“流矢雨坠,各指所质。”(流矢:乱飞的箭。)⑨古代刑具名。杀人用的砧垫。《汉书·张苍传》:“解衣伏质。”⑩通“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国语·晋语九》:“臣委质于狄之鼓。”(11)臣服;归顺。《韩非子·有度》:“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倍:
①违反;违背。《战国策·齐策六》:“智者不倍时而弃利。”(时:时机。)②背叛;背弃。《礼记·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淮南子·人间》:“单豹倍世离俗。”(单豹:人名。)③背向;背对着。《史记· 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右:右面。)上述各义后来均作“背”。④按照与原数相等的数增加,增加几次则为几倍。《汉书·食货志上》:“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⑤副词。加倍。表示程度较前更高。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称:
(一)①称量;量重。《商君书·算地》:“度而取长,称而取重。”②举起。《诗经· 豳风·七月》:“称彼兕觥。”③指举荐。《左传·襄公三年》:“祈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④赞扬;颂扬。《商君书·徕民》:“此四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⑤陈述;声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通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⑥称呼;称为。《史记·李斯列传》:“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⑦名称;称谓。嵇康《养生论》:“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南史·毛喜传》:“文帝尝谓宣帝曰:‘我诸子皆以伯为名,汝诸子宜用叔为称。’”(尝:曾经。)⑧号称;声称;称作。《史记·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⑨名声;声誉。《晋书·王洽传》:“(洽)与荀羡俱有美称。” (二)chèng 测重量的器具。后作“秤”。《淮南子·时则》:“角斗称。” (三)chèn ①适合;相副。《后汉书·来歙传》:“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南齐书·张融传》:“(衣)已令裁减,称卿之体。”(卿:对对方的爱称。)②衡量。《晋书·刁协传》:“(刘)裕散其资财,令百姓称力而取之,弥日不尽。”缗:
①[名]钓鱼用的绳子。《诗经·召南·何彼秾矣》:“其钓维何? 维丝伊~。”②[名]穿铜钱的绳子。也指成串的钱。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今以钱十万~,卒五千付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