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艾子 |
释义 | 艾子·苏轼· 艾子行水,途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而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饰,捧至坐上,再拜而去。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 俗话说:对鬼神“信则有,不信则无”;“信则灵,不信则不灵。”宋人托名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著的《艾子杂说》中的《艾子》一文,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题目是《艾子》,艾子并不是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而是写艾子途中所见所闻,以及艾子对所见事物的评论。“子”者,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艾子”,是对姓艾的男子的尊称,与古人称孔丘为“孔子”,庄周为“庄子”相同。 这则故事的内容较简单,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环境气氛的烘托,只是将事情叙述清楚就行了。文字质朴,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有条不紊。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写艾子行水所见。“行水”,就是巡视水道。那末,艾子到底见到了什么呢?他外出巡视水道,路上瞧见了一座庙,庙很矮小,但装饰得整齐庄严。在庙的前面,横着一条水沟。这时,有个人不敬鬼神,只图个人方便,无桥,不能徒步涉水而过,就搬出庙中的神像,搭在沟上,踩着过去。不久,又来了一个人,瞧那神像搭在沟上,他责怪前一个人对神像的亵渎、轻慢,不仅将神像扶了起来,用自己的衣服把它上上下下揩抹干净,捧着放到庙里的宝座上;而且恭恭敬敬地磕了头,这才走开。两个人对待神像的态度,截然不同。按照常理,如果大王神像果真能显灵的话,那前一个人应受到惩罚,后一个人应得到好处才是。 第二部分写艾子听到小鬼与大王的对话。小鬼看到大王的神像受到侮辱,愤愤不平,就提出建议:“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之辱,何不施祸以谴之。”不想,大王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如果要显灵的话,应该把祸事加到后来的人身上。”小鬼对此难以理解,又问:“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大王则明确地回答说:“先前的那个人已经不信神了,又怎么能给他降灾行祸哩!”大王的答话,可说是这则故事的点睛之笔,也是这则故事的主旨所在。 第三部分,写艾子对见到的这件事的评价。这只有结尾的一句话:“真是鬼怕恶人也。”这里的“恶人”,不是指坏人,而是指厉害的人。 “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俄·陀罗雪维支《寓言的寓言》序)《艾子杂说》是古代的一部寓言集。本篇作为寓言来谈,它“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文概》)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对于坏人、恶人、反动分子(“鬼神”就是他们的象征),你越敬他,你越怕他,他越欺侮你;如果你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而是轻视他、蔑视他,在精神上占压倒的优势,而在战术上又不掉以轻心,与之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那末,坏人、恶人、反动分子对你就莫可奈何,只得低头认输。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