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论间离效果 |
释义 | 论间离效果(42)……间离的(或译:陌生化的)映象(Abbildu-ng)是这样的:它虽然了解对象,但让对象出现时看起来是陌生的。古希腊罗马及中世纪的戏剧用人物或动物假面具使它的角色产生间离作用。亚洲的戏剧至今还利用哑剧手势和音乐手段产生间离效果(Verfremdungseffekt,V-Effekt,或译:陌生化效果)。这一种间离效果无疑也阻碍感情共鸣(Einfuh-lung)。可是这种技巧比之于获得共鸣的那种技巧与其说是少不如说是更多地对精神施加暗示性影响。这种旧的间离的社会目的和我们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43)旧的间离效果完全剥夺了观众对所反映的事物的干预,这种间离效果使所反映的东西变成不可改变的。新的间离效果本身并无什么奇特的东西。把陌生的东西都打上“奇特的”标记,这不是科学的眼光。新的“陌生化”仅只要除去“熟悉的印象”,以表达事件的社会可影响性。今天,正是这种“熟悉的印象”保护了可改变的社会现实,使之不受到人们的干预。 (44)……戏剧必须使观众惊异,而这就要依靠对熟悉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技巧。 (46)我们的时代正设法对自然界进行这么多和各种各样的改造。我们是从我们能改变一切这一点出发进行理解的,这是我们时代的一种快乐。我们说人的身上有许多东西,人能创造出许多东西。他不该一直象现在这样下去;不仅要观察到他现在怎么样,而且也要看到,他将可能变成怎么样。我们不该从他出发,而是要为他而出发。这就是说,我,代表着我们大家,不该简单地把自己放在他的地位上,而是把自己放在他的对面。为此,戏剧要把它表现的东西加以间离。 (47)为了产生间离效果,演员必须把他学到的能使观众对他塑造的形象产生感情一致的东西都放弃掉。如果不打算让他的观众迷醉,他自己得先不要处在迷醉状态。他的肌肉必须松驰,比如:牵动头颈的肌肉把头转过去,使目光另有所视。这时观众的头甚至也“着魔似的”跟着转,这样,对这一姿势引起的思考推理、感情活动都只会削弱。他的台词朗诵不应该是牧师般单调乏味,或有牧师说教时的抑扬顿挫,这种声调会使观众昏昏欲睡,以致丢失了台词的本意。甚至要表现醉心着的人时,他也不可以表演得醉心,否则观众怎么知道是什么东西在支配着使他醉心呢? (48)他一刻也不能完全彻底地转化为角色。“他不是在演李尔王,他就是李尔王。”这种评价对他说来是致命的。他仅只要去表现他的角色。或者说得更清楚些,他不是仅仅去感受体验而已。但这不是意味着:如果他要塑造热情的人,自己必须冷酷。只是他自己的感情不要完全彻底地成为他的角色的感情,为的也是使观众的感情不是完全彻底地成为角色的感情。观众必须有充分的主动自由。 (49)演员在舞台上有双重形象,既是劳顿①,又是伽利略,表演着的劳顿并未在被表演的伽利略中消失……舞台上站着的确是劳顿,并且表演着:他怎样在想象着伽利略……观众一面在欣赏他,一面自然并未忘记劳顿,即使他试图完全彻底转化为角色,但他并未丢掉完全从角色中产生的他的看法与感受…… ——余匡复译,摘自《戏剧小工具篇》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