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穆青《在斜塔下》赏析 |
释义 | 穆青《在斜塔下》赏析 《在斜塔下》原文 作者穆青,是一位老记者。长期的新闻生涯,使他对人,有一种职业的敏感和了解兴趣。当他第一次见到“一个身穿红衣的怪模怪样的女人,正斜靠在斜塔下不肯离去”时,就好奇地“想走过去看看”,但被主人挡住了。这是初写人物,相当粗略,但由于突出了“她向游人们招手,但谁也没有理睬她,几个准备拍照的人也悄悄地收起相机走开了”,所以她还是给人留下了“怪模怪样”的第一印象。 第二次见到她是在教堂里,作者有充裕的时间观察了,因此,人物的肖像描写也相当精细,而“怪模怪样”仍然是其显著特征。她的服饰,“决不是现代的时装,不知道她是从哪个时代的旧箱底里翻捡出来的”,红色绣花长裙,红色的有彩带和羽毛的大沿软边女帽,加上白色的绣花鞋,这一切,穿戴在一个六十岁上下干瘦的老妇人身上,只能给人“不伦不类,啼笑皆非的感觉”,但她却毫无难堪之情,倒是“十分矜持的”,“显出一副庄重的、全神贯注的神气”。人家都走了,她一个人“虔诚地做着祈祷”。她与众不同的外貌、神态和举止,使作者怀着热切的心情和疑问,“远远地注意着她”。于是,有了对她的第三次描写。 这一次是在斜塔广场周围的货摊之间,侧重于人们对她的冷淡和鄙视。商贩们殷勤招徕顾客,唯独不招呼她,“好像根本没有看见她一样”; 而向导则干脆称她“是一个谁也不愿问津的活死人”,并告诉作者,她“是一个孤寡无依的老太婆”,“人们背地里都叫她‘旅游皇后’”。在这一番对她的侧面描写之后,作者忍不住浮想联翩,他“仿佛看到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在生活的漩涡中拼命地挣扎。而她所企求的只不过是最起码的生活权利,和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尊严”。 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描写老妇人,作者扣住了她“老远就注视着餐馆的橱窗”和桌上的食物,“眼睛里闪着饥饿的、贪婪的目光”,尽管她故意“摆出一种十分矜持的神态”,其贫穷挨饿的境况已经暴露无遗。 全文四次写老妇人,手法不一:或疏笔勾勒,或正面详写,或侧面介绍,或专项刻划(饥饿的眼神),从而细致而又全面地把这一个孤独、贫困、备受歧视但又不甘寂寞、故作矜持的西方社会的弱者形象活脱脱地塑造出来。作者的抒情性议论,又像恰到好处的画外音,把具体感受上升到对人、对社会的理性分析,而这种分析,同时也是诗意的,在同为畸形的一人一塔构成的“风俗画”里,斜塔,建筑的畸形,人们以之为美,珍惜它,挽救它这并没有错;但老妇人,社会的畸形,人们却毫无关心之情,奚落她,厌弃她。两相对比,能不感慨吗?写畸形塔下的畸零人,作者是在以景衬人;写受人漠视的现实和故作矜持的神色,作者是以内外对比突出老妇人可怜的变态心理——自尊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自卑。虽然不见有老妇人的心理活动,但其外部的言行清楚地揭示了她的内心创伤。 文章构思缜密,伏笔照应周到,时时不忘塔与人的联系和对照,产生了集中、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金志华)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