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示害退敌 |
释义 | 示害退敌当敌方重兵压境时,向敌人阐明采取行动的不利后果,使敌方自己撤兵。 春秋时,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国执政,是为晋文公。他励精图治,使晋国很快强大起来。位于晋国东南的郑国,却与楚国结盟。晋文公十分不满,回想当年流亡时被郑国拒之城外,更是耿耿于怀。便决定与秦国联合伐郑。前630年秋天,秦穆公亲自率军东进。郑国不久被秦晋两国数万联军围住,情况十分危急,向楚国求援,又远水救不了近火。这时有一大臣献计,派使者前去说服秦穆公退兵。郑文公封烛之武为大夫,派他去秦营游说。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后,毫无俱色,侃侃而论:“郑国如果被灭,对秦国非但无利而且有害。郑在晋之东南,秦在晋之西,秦郑相距千里,中间隔着晋国。郑亡,秦不能隔着晋国来管理郑国。秦晋两大国势力相当,晋国一旦得到郑国,国力将会超过秦国,晋强则秦弱。为了替别国兼并土地而削弱自己,这非智者所为。晋国是不讲信用的大国。秦曾帮助晋惠公回国,答应以焦、瑕两地酬谢秦国。当了晋侯,便违背诺言,在焦、瑕两地筑起城墙,抵御秦国。秦曾把晋文公送回国,当了晋侯,则伐兵京地,称霸诸侯,何尝把秦国放在眼里。今伐兵灭郑,明日可掉头来攻秦。”秦穆公连连点头称善。即与烛之武订主盟约,连夜撤军。第二天,晋文公得知秦已撤走,也只好撤兵回国。 在外交过程中,任何人或集团都是从各自利益出发。对外关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为此可能制服对方,或采取必要的策略。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