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石壕吏 |
释义 |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①,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②,老妇出门看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④!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⑤。一男附书至⑥,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⑦!”“室中更无人⑧?”“惟有乳下孙⑨。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⑩。老妪力虽衰(11),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12),犹得备晨炊(1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5)。 【解题】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春。乾元元年六月,杜甫因上疏救房琯,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冬晚曾回洛阳,次年春由洛阳返华州(今陕西华阴),时郭子仪等九节度数十万大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全线溃败,李光弼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并四处抽丁以补充军力。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劝勉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此诗是“三吏”中的一篇。石壕:镇名,在今河南陕县东。诗中描写官吏深夜捉人,老翁逾墙逃走,老妇被迫应役的情景,从老妇的啼诉中,反映出这场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灾难的深重。诗中叙事、对话纯用白描,不发议论,但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所以艺术感染力极强。 【注释】 ①投:投宿。②逾墙走:越墙逃跑。③出门看:或作“出看门”、“出门守”、“出门首”等。按“看”属寒韵,与“村”(元韵)、“人”(真韵)在古诗中可通叶。故作“出门看”似较胜。④一何:副词,多么。⑤邺城:唐代相州治所,今河南安阳。戍:驻守。⑥附书至:捎信来。⑦长已矣:永远完了。⑧此句当为官吏的追问。意谓“家中再无人了?” ⑨此句为老妇的回答。乳下孙:吃奶的孙子。⑩此二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母:指孙子之母,即老妇的儿媳。完裙:完整的衣裳。 (11)老妪(yu):老妇,老太婆。(12)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郭子仪等唐朝军队正退守河阳。役:差役,当差。(13)备晨炊:办理早晨的炊事。(14)或谓“泣幽咽”者为老妇之媳,可从。幽咽:哭声阻塞。咽:读入声。(15)此句有深意,杜甫“独与老翁别”,说明老妇已被拉走,老翁已偷偷回家。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