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盛唐边塞诗派
释义

盛唐边塞诗派

我们伟大祖国版图辽阔,早在汉武帝元封六年就有反映边塞风貌的诗篇出现,但大量的边塞诗却产生在唐代前期。当时边疆战事频繁,征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些文人志士向往边塞生活,为了忠君爱国建功立业而纷纷投身边疆。因此,描绘边塞战争生活,山河风光,异族生活风俗,征人思亲怀乡的诗篇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丰富多彩的边塞诗。盛唐时期,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为代表,形成了“边塞诗派”。他们诗歌的共同特色是: ( 1 )描绘边疆风物和艰苦生活,表现边地战事紧迫的情景; ( 2 )歌颂戍边将士不畏辛劳、英勇战斗的精神,表露立功报国,从军边塞的思想; ( 3 )描写戍边将士与亲人离别的痛苦和互相思念的心情; ( 4 )语言多沉郁悲慷。鲁迅曾经指出: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坟·看镜有感》),这些慷慨豪迈的边塞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开拓的精神。

高适( 702—765 ),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早年生活困窘。开元二十年随信安王李祎去东北塞外征契丹;因不得志,壮年又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过着流浪生活。他的诗,有写穷困失意,怀才不遇的,但大多是记述戍边和漫游生活的边塞诗。这些诗,反映了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他对士卒英勇报国深表崇敬,对将官腐败无能敢于抨击,对士兵痛苦生活,寄予同情。这些诗,也表露了他对边事的忧虑,抒发了他安边卫国、立功异域的雄心大志,反映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心情。他的代表作是《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气势磅礴,笔力劲拔,诗人直抒胸臆,强烈歌颂了广大将士轻身许国、英勇杀敌的爱国思想,同时也揭露了将领的无能和腐化,以及将领与士卒苦乐安危的悬殊和他们对卫国战争的不同态度。全诗时而苍凉激越,时而委婉缠绵,宛转交织的笔法和悲壮幽怨的格调,使诗情跌宕起伏,荡人心魄!高适的创作,善于吸取律诗的某些技巧,使格调精整,音节和谐,气势奔放昂扬。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县)人。他早年家境衰落,随兄求学。三十岁中进士后,三度出塞戍边,久佐戎幕,大半生在军队中度过,对边塞生活和塞外风光有深刻的体验。他长于七言歌行,擅长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真实生动地描写了边塞景色和激烈的战斗生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以梨花喻雪的奇景,抒写送别之情,虽着笔边塞的严寒,却又荡漾着浓郁的春意,不令人生畏;虽描绘了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却又显现出冰天雪地中军务紧张的气氛,最后写雪地上空留归骑脚迹,使惜别之情和乡思之情顿时奔涌出来,真是给人以设景壮观、余味无穷的新奇之感。岑参的歌行体诗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通过想象、夸张手法把所要写的景物明白晓畅地表现出来,使之参差错落、声韵多变、语言犀利、生动活泼,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昌龄( 698—757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青年时期曾出入边塞,到过河西、青海、玉门等地。开元间中进士后,再未涉足边陲,曾任汜水尉、江宁丞等低微官职,晚被眨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但由于边疆常有战事,从军作战、边疆战况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也就为王昌龄获得间接素材提供了条件。他虽没有边塞生涯感受,但凭着他不幸的遭遇和处境,对于从征士卒的思想感情有着深切的体会。所以,他也写出了不少富有情韵的边塞诗篇。他的诗,不同于高、岑对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真切而鲜明的描绘,而是长于抓住从征将士的复杂心情刻划其思想活动,揭示征戍者的内心世界,准确地表达出他们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如他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以高度概括和精练的语言,从“秦月汉关”落笔,把人带入历史的长河中,表现边境战争历时久远,绵延不断。然后立于高处,在末二句横生议论,通过对历史上名将“飞将军”李广的怀念,既将边塞上非“飞将”的现实问题加以含蓄地揭示,又表达了对卫边的强烈期望,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在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去寻味、深思。王昌龄的边塞诗正是以语近情遥、含而不露的风格与高适、岑参齐名。

王之涣( 688—742 ),字季陵,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早年曾作冀州衡水县主簿,因遭诬陷而去官,漫游黄河南北,历十五载。晚年任文安县尉。其性格豪放,常击剑悲歌。“歌从军,吟出塞”,其诗雄奇豪迈,音乐性强,常为乐工制曲歌唱,名震一时。他的诗虽仅传六首下来,但都是杰作。尤其是边塞诗《凉州词》,被誉为“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据传,有一次,他与诗人高适、王昌龄一起在旗亭沽酒赏雪,乐工们蜂拥而入。三人暗暗打赌,谁的诗被乐工吟唱得多为胜,高适、王昌龄的诗都演唱以后,王之涣的诗尚未有人吟唱。高适、王昌龄都得意起来,王之涣并不着急,指着一位俊俏歌女说: “若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终不与你们争高下,否则,你们当拜我为师。”果然,轮到那姑娘唱时,她莺喉婉转,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尽管只有四句,但精炼含蓄,起句不凡,凝重地勾画出古凉州壮阔雄伟、荒凉寂寞的边塞风光。真是:九曲黄河,遥接云天;万山丛中,孤城一片;羌笛悠悠,《折杨柳》曲调感人。但塞外荒凉,春风不度!征人久戍边疆而得不到朝廷关怀的哀怨以及诗人对征夫的同情,在雄浑的意境中得到了显现。他的诗,构思精巧,有情有势,既有悲凉婉转之作,也有如《登鹳雀楼》那样豪迈向上的吟唱。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时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开元十三年中进士,曾任新乡县尉。但一生不得志,晚年竟辞官归东川故园隐居起来。他的诗常描写边塞生活,多慷慨悲歌之作,流畅而又奔放,充分发挥了歌行体的特点,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如他的代表作《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这首诗气势豪迈,感情充沛,抒写了塞外荒漠凄凉的象景,透示了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展示了“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的不合理的现象,指出了统治者的享乐是建筑在广大士兵的白骨之上的,表现了对戍边战士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抗议和愤懑。

他的诗除了善于描绘具体形象外,还注意抑扬顿挫,音调铿锵谐和,具有音乐美。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