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其六》 |
释义 | 《其六》一自山农铁画工,休和红沫寄方铜。 从兹伐尽灯明石,仅了生涯百岁中。 厉鹗(1692—1752),清文学家。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举人。工诗词,为浙西词派重要作家,兼精书画印章的鉴赏。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宋诗纪事》、 《南宋院画录》等。 这首论印诗, 论述了元代的王冕在中国篆刻史上的地位。 作为传统的实用艺术, 篆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印的起源, 约当春秋、 战国之世。 在 《周礼》中, 就有玺节之说, 但到战国时方盛行。 卫宏《汉旧仪》称, “秦以前民皆为方寸玺”, 当时尚无印章之名。 秦统一天下, 印章制度也形成方寸的形式。 在秦汉时代, 官私诸印, 使用极广, 篆刻尤精,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尤其是汉印, 方正勾曲, 绸缪凑会, 体字画之意, 有自然之妙, 几成历来篆刻艺事的典范。 但是, 汉印主要为铜质, 偏重于实用, 且由印工镌刻, 缺少文人气息, 当时人们也并不把它看作艺术。 一般研究家认为, 隋唐以来, 篆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甚至被评为沉滞、 式微的时代。 直到元代, 篆刻艺术才上承秦汉, 开始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元代印坛上, “吾赵”之功不容抹煞。 吾丘衍写下印学史上第一部专著 《学古编·三十五举》, 标举以汉印为宗; 在艺术上, 一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常在其作品上钤以自刻的朱文印,使篆刻进一步跻身文艺之林。 但是, 吾、 赵还不足以更好地孕育时代风气和艺术宗派。 元末的王冕 (详见王冕 《题墨梅图》赏析),号煮石山农。他是画家,是诗人,这里应着重介绍的是篆刻方面, 他不仅工于以铁笔——印刀刻画印章, 而且破天荒地采用花乳石作为印材。清篆刻家黄易在一则印款中赞道: “篆石为印, 肇 (初始于)煮石山农。 ”这一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 确实是值得赞颂的。 花乳石一类良石, 质地细腻, 通体明莹, 照之如同灯辉,有 “灯光冻石”等美称。 这类印石, 不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而且极易镌刻, 运刀可驰骋自如, 刻画称意, 又易受印色,钤盖效果极佳。王冕以石治印,揭开了篆刻史上新的一页。郎瑛《七修类稿》说: “图书(印章的俗称),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始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灯明石……” 诗人厉鹗,将郎瑛的笔记散文所述,美化而为韵语: “一自山农铁画工,休和红沫寄方铜。”红沫,丹砂制品。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世传丹砂炼为黄金,碎以染笔,入石不去,名曰‘红沫’。”厉鹗在诗里指以丹砂制成的印泥。清倪印元《论印绝句(其二)》也有这样的诗句: “中秘图书护玉签,沫红淡映‘奉华’钤。”方铜,指铜质印章。厉鹗诗意指出,自从王冕将石材引进印坛以后,人们就不必把印泥和铜质的印材连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印人就不一定要艰难地铸或凿质地坚硬的铜印了,文人学士也可进而亲身从事并推进篆刻创作了,印章也就更有可能成为独立的艺术品从而登上美的殿堂了。 还值得一提的是,文人画兴于宋而盛于元明。作为多才多艺的文人,王冕的创举正是应运而生,完全符合艺术史发展的需要。由于文人画强调要有诗的意境和书法的笔情墨趣,并在画面上以诗文题跋来生发画意;而篆刻原本离不开书法,其分朱布白的有意味形式,和文人画的审美意趣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从元末开始,篆刻就逐渐和文人画联姻结缘;加以文人画大多具有由黑白两种极色生化而成的素雅的画面,如果钤以鲜红的印章,能使红与黑白二色相映互补,显得极为醒目。试看元代以来的文人书画家,无不酷爱印章,并把篆刻的印文内容、表现形式和书画的题词、意象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诗、书、画、影四绝”相互辉耀的综合艺术品。 王冕之后, 优质的印石身价百倍, 并逐渐被人采荆 厉鹗写道, “从兹伐尽灯明石”, 这是完全有事实根据的。 篆刻家黄易在另一则印款中就这样说: “吾浙产石青田……奏刀易于得心应手。 青田有五色, 唯红者尤为罕睹, 近日为石工采伐殆尽, 求一细腻可观者十不获一, 新坑直顽石耳。 ” 由于印石的大量开采, 有些文人也就终生沉浸在篆刻生涯之中, 感到其味无穷, 正如厉鹗所说: “仅了生涯百岁中”。 这无疑会促进篆刻事业的发展。 所以明清以来, 文人篆刻名家辈出; 印章作为艺术的鲜花, 也盛开在祖国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 而吐其幽香清芬。 厉鹗这首论印诗, 不但言简意赅, 富有较深的历史内涵,而且语言上能采撷较生动的词语来表述, 如 “红沫”、 “方铜”、 “灯明石”等, 使人想见佳砂良油制就印泥的色泽美,铜印平面或立面的造型美, 各色印石名品那种透明莹洁的质地美, 从而使诗中议论也带有较为明显的形象思维的特质。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