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生育禮儀
释义

生育禮儀

從誕生到成年,在這一、二十年中有許多禮儀活動;而這些活動,中國和葡萄牙是不同的。先把中國的情况作一叙述。
中國人幾千年來有“多子多福”的觀念(澳門蜑家人甚至以為要有八個孩子才是合格的,否則被人看不起),認為“兒孫滿堂”是最大的生命幸福之一;所以,祈望早得子、多生子,“養兒防老” 、“傳宗接代”。
澳門中國人有許多求子的民俗:
結婚時送象徵多子多福的禮品,如棗兒和栗子表示早立子,送“石榴”象徵多子,送椰子象徵“有爺有子”,送瓷雕“多仔佛”求神保佑多子多孫。
嫁妝中有送馬桶的,馬桶又叫“子孫桶” ,為生育而準備。
新娘“上頭”時,梳頭婦邊梳邊說祝福的吉利話,其中就有“三梳兒孫滿地”……新娘吃蓮子,表示“連生貴子”。
這些說明结婚時就祈願多子,生孩子傳宗接代,這也是结婚的主要目的。
婚後如久不生育,就要專門舉行求子的儀式。
常見的求子活動,是婦女們到廟中向“送子觀音”或“多仔佛”進香叩頭。她們帶著香燭、金銀纸、祭品(如鷄、燒肉、水果、花生等)到寺廟内祭拜,祈禱神靈保佑“早生貴子”、“請賜麟兒”,並向神許願,答應在得子之後,為神装金或换新的龕帳……許多人還把神前供品如面包、柑橘等帶回家,叫“求抱”、“求吉”,得子後加倍償還。有的人還向廟裏“請”一尊“多仔佛”或“送子觀音”回去供奉,但要請僧人作法“開光”之後才有靈,先唸經,然後在佛眼眉心點朱,然後回家早晚上香叩拜。
還有一種有特色的求子習俗叫“請燈”:
元宵節廟會上掛滿了各式花燈,選一盞,付了款,到十八日“落燈”時,廟會即派人敲鑼打鼓把花燈送上門,名為“送燈上門”,燈與丁諧音,所以即可“添丁”了。澳門譚氏宗親會向新添孩子的人家送飯碗、筷子、玩具和利是封,祝生子健壯。還有的不育婦女吃人家生孩子送的紅鷄蛋求子。
如今科學發達,求子者可吃各種藥物促使生育,如男方吃虎鞭、鹿尾巴等。
隨著婦女出來參加工作的多了,生子觀念有不少變化,有的婦女不但不求子,反而會避孕節育或計劃生育,甚至有的為了輕鬆自在而不生育孩子。當然這是少數人的作法。有一首澳門歌謠是講節制生育的:“兩個就夠曬數,無謂追,無謂追,追得到也未必好,追不到便生壞肚,兩個就夠曬數”。兩個已經“夠曬數”,這是說兩個就夠了,不要再追求更多了。
婦女懷孕俗稱“有喜”,就要特別注意言語和行動了。

(1)懷孕禁忌


孕婦在澳門又叫“大肚婆”,懷孕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為了使嬰兒在母腹中平安成長,澳門孕婦有不少禁忌,如:
①食物禁忌:又叫“戒口”。
孕婦忌食生冷——雪糕(冰棍)、涼粉、西瓜,據說這些食品會使孕婦流產;忌食羊肉,據說羊肉會使孩子得羊癇瘋;禁吃鷄蛋、蛇或蛙,為的是防止幼兒皮膚多斑;禁吃芝麻——避免孩子皮膚發黑;不可食狗肉,怕孩子會發出狗的叫聲;不可食田螺,怕孩子會生“洋白眼”(傻相);不可食香蕉,怕孩子將來心氣痛;有的還禁食蝦、蟹、鯉魚等水產品,說這是“熱毒食物”,會使孩子生癩頭瘡。
此外,孕婦還禁煙、酒和刺激性食品,怕流產。禁忌吃兔肉,怕孩子生兔唇;忌荔枝,怕孩子生紅鼻子;忌菠蘿,怕孩子皮膚像蛇……忌食河蚌,因其形似女陰,會生女孩;吃狗肉不潔,會難產。這些食物禁忌主要是為了防止流產或使孩子健康、漂亮,其中有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如孕婦抽菸喝酒是對孩子不利的,亂吃藥甚至可能生出傻子來,但多數食品禁忌是想當然的。其實不會吃甚
麼孩子就長甚麼樣兒,多吃水果倒反而可以使孩子水靈、皮膚好。所以至今這些禁忌大多已被打破。
②生活禁忌:
孕婦在生活中禁忌也不少,如忌跨牛馬的繮繩,因牛馬懷孕十二個月,跨牛馬繮繩會引起難產(其實可能是怕孕婦跨繩會摔跤而流產)。孕婦忌並排而坐,怕互相影響了胎氣。
不可爬高、蹲下、提重物、高舉雙手、作劇烈活動、幹重活等,怕流產。
不可在床上拿針線,剪東西,否則會生下沒耳朵的孩子,針錐鑽物可使孩子瞎眼睛。
不可捆綁器物,免使嬰兒會曲指。搬家會得罪胎神,所以不行。
不可移動家裏的床、櫃等物。得罪了床神、櫃神,對生育不利。
不可在屋內釘釘、打孔等,以免孩子臉上有疤痕。
不可去看戲,因戲中多花臉,孕婦看了有了印象,生的孩子會很難看。
不可看木偶戲,免得嬰兒軟骨。
說話禁忌:“說醜得好,說好得醜”,說嬰兒好會使神仙把他搶走,所以說得差一點比較平安保險,所以人們都把小孩叫“醜怪豬”!
孕婦不能參加婚禮進入喜房,避免“喜沖喜”,雙方都不好。
孕婦不能參加喪禮,不能手摸棺材,以免沾上不吉利的東西而影響胎兒。
孕婦不可拍照,拍攝走了胎兒的靈魂,將來會生傻頭傻腦的孩子。
不可在家中貼紅紙,以防胎兒臉上生紅點兒。
這些禁忌都是老一輩傳下來的。因懷孕過程中容易發生意外,所以就要處處小心謹慎,其中有些是經驗的總結,如不能作劇烈活動,不能過分悲傷、生氣以免造成流產或胎兒受損傷,不能亂吃藥,以免產下呆傻嬰兒等等。但很多是不必要的,有的還有迷信色彩,不少是簡單推理缺乏科學知識的。然而至今還有些人相信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而有些活動表現了某種生活情趣(如“請燈”之類),有另外的社會價值。

(2)懷孕預測和巫術


中國人過去重男輕女,認為男孩子可以傳宗接代、是強勞動力,很受重視。生了男孩叫“弄璋之禧”,生了女孩則祇是“弄瓦”而已,一是高貴的“玉”,一是低賤的“瓦”,相差很大。所以在懷孕之後,總想生個男的。
如何預測男女呢?過去主要靠懷孕婦女的一些生活表現。有諺語說:“酸男辣女”,就是說,孕婦如喜歡吃酸的東西,就會生男孩,喜歡吃辣的則會生女孩。一說愛吃鹹的會生女的。還有一種更常見的預測方法是看懷孕婦女的體形,如果肚子滾圓的是女孩,如果肚子中央有些凸出,是尖形的,就是男孩子。這些預測往往不準。如今有了科學的超聲波預測,可看到胎兒是男是女。但醫院一般不作這種預測,以防有些人殘害女嬰。過去有些人“溺嬰”,生了女孩子就扔到馬桶裏溺死,是很不人道的。
澳門有一種“變胎”的巫術,叫“移花接木”,就是變女胎為男胎的儀式。
施行變胎的女巫叫“紅姨”,把她請到孕婦卧房内,放一盆花在床前,紅姨對著花唸咒、作法、畫符、燒金箔纸,祈求神靈“移花接木”,给孕婦“變胎”。儀式之後,把花栽種在屋後,天天澆水,以免枯死。
也有人稱把芙蓉花拿到寺廟去,焚香祈禱後種入盆中,帶回家移植在天井裏,如此可以“移花接木”,變女為男。
另外,也有人讓孕婦多吃“茨菇”和“馬蹄”:它們有一個小尖尖頭,類似男孩小鷄鷄,所以就以為吃多了會生男孩,這是一種“飲食巫術”。
蜑家人(水上居民)求男子的方法,過去通過给女嬰起名“帶弟”、“來弟”、“求弟”、“長弟”、“送弟”等來實現。這是一種對語言的迷信。
而許多人家在春節時貼的對聯寫上“多福多壽多男子”,祈求神靈保佑生男孩。如今澳門人生育觀念已大為改變,有些人家還願生女孩,將來可照顧自己。流行的諺語是:“一個起,兩個止”,養育費用太高,都不願多生孩子了;“不理男孩女孩,祇要養家就是好孩”,改變了重男輕女的舊觀念。
懷孕四個月叫“四眼”,孕婦應該知道自己已經懷孕,要注意保胎。如有“先兆流產”,要吃中藥保胎,現在有西醫打黄體胴保胎了,但中藥更有效。
懷孕六個月,澳門人要“作福”做儀式,向上天祈福:
擇吉日,在家門口掛在高處的“當天神位”之前,放上祭品:兩片黄片糖、水果、香燭、壽金(纸錢),焚香燭叩拜“稟神”,祈求“上天保佑母子二人平安,並‘下願’待嬰兒順利出生後再來‘還神’(即還願)”:孕婦拜兩拜’把壽金燒掉,即完成“作福”儀式。如此防流產、難產。還有的到寺廟上香、跪求“平安符”给孕婦帶在身邊,以保母子平安。
懷孕八個月時,家中老人要買回大量的醋泡子薑、鷄蛋、豬腳,準備在嬰兒出生後分送给親友。其象徵意義是:
醋是酸的,使人吃了之後會說:“好酸”,廣州話“好酸”與“好孫”同音。
子薑的“薑”,與“強”諧音,希望孩子強壯成長。
豬腳很肥大,豬不需要勞碌,浸豬腳可使新生兒將來不會為生活而勞碌擔憂。
鷄蛋則有新生命開始之意。將其煮熟後剝殼在醋裏煮。
薑醋、豬腳薑做法:先把生薑在鍋衷炒去皮,然後與甜醋、豬腳、鷄蛋一起煲二小時即可。
(3)產前進補
因孕婦一人要供應兩個人的營養,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澳門人很講究在產前“進補”。
進補的食物很多,主要有:魚類、蛋類及每日必飲的牛奶。澳門人認為湯水最滋補,並且容易吸收,所以做很多湯,如豬骨湯、人參炖鷄、鮑魚煲鷄等等。這些湯都需要用文火煲很長的時間,通常為四五個小時,所以營養很豐富,可以補充鈣質,使嬰兒皮膚白嫩、骨骼健壯。有的人家還給孕婦吃一些高貴的補品,如燕窩、雪蛤膏、冬蟲草等。
除補品外,還多吃水果,使孩子皮膚白嫩。多吃芝蔴,使孩子頭發黑亮,眼睛又圓又大。
為了安胎,還給孕婦吃中藥“十三太保”。“十三太保”由十三種中藥組成,大多為補藥。它們是:歸身一錢五、白芍一錢二、川朴五分、京芥六分、川芎一錢五、祈艾六分、生薑三片、枳殼六分、川貝八分、北芪八分、土絲子一錢二、薑活五分、草三分等。
“十三太保”的烹調是有講究的,要先將藥材放入瓦煲中,加入三碗半水,然後用猛火煮開,煮沸之後即用慢火煎,把三碗半水煎成一碗即可。“十三太保”需每月服用一次,如孕婦身體不適或胎氣活動,可多飲一些。
生產前二、三個月,孕婦要吃些去濕而寒涼的食物,以便生產順利,並使產後容易進補。這與剛懷孕時的食物就大不相同了。
在臨產前吃的食物主要是口貫草、豬小肚、薏米湯、蓮蓬鬚煲鷄蛋、芝蔴屑冲水等。
如懷孕十個月還未生,則需喝“催生湯”。這“催生湯”用中草藥歸身、川芎、龜板、血餘等煲湯,也是三碗半水煎成一碗給孕婦喝。
如今過了預產期仍不能生產時,醫生會打摧生針催產。

(4)胎教


有澳門人講究中國傳統的“胎教”,希望孩子將來多才多藝、聰明美麗。胎教的方法是:
孕婦在懷孕後給嬰兒聽美妙的音樂,給其講故事,和嬰兒對話,使嬰兒熟悉音樂和人生知識,懂得分辨是非,將來不做壞事。
從消極方面,孕婦不看恐怖、暴力的影視片和書刊。懷孕期間不可發脾氣以免影響胎兒的性格。同時,孕婦要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情,看一些漂亮嬰兒的照片或畫報,據說這樣就可使孩子也如此漂亮可愛。

(5)生產


過去婦女生產是在家中進行的,由接生婆(澳門又叫“執媽”)來接生。現在接生婆已被取締,都到醫院去生孩子了。(主要是鏡湖醫院和山頂醫院。在山頂醫院生,不要錢,還有西餐吃:
如牛骨熬湯、西紅柿等;三天出院,還送毛巾、兩件小衣。但不能給產婦送鷄酒,語言不通有人不喜歡)孕婦每月需到區內的衛生司或私家醫生處看婦產科醫生,以檢查胎兒情况。
過去嬰兒出生後,如果是男的,接生婆就說“是個茨菇蒂”,如是女孩子則稱“千金”。衣胞(胎盤)放在一個罐子裏,放在床下四個月,然後扔到海中或埋掉。如給動物吃了,對孩子不利。然後給嬰兒洗澡,包好,即完成“接生”。
“落地喊三聲,好醜命生成”。澳門過去不少人認為小孩將來的前途、命運、健康等是好是,和他的出生時辰有很大關係。“生辰八字”(即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是算命的根據。有些人為了“好八字”,讓醫生用剖腹產方式把孩子按吉時產出來。一般澳門母親多要在生產七日內為小孩子“求算”,找算命先生算算孩子的命運如何?如果命運不好,還要入寺許願,讓廟祝作法“渡關”,來化凶為吉。至今仍有人相信這種宿命論。
兒童出生後,或從醫院回家後,男孩要向祖先行禮,多謝祖先保佑,報告家族中又添了新的成員。

(6) “三朝”習俗:三朝又叫“洗三”、“喜三”

嬰兒出生後三天為“三朝”,要進行一些儀式。
三朝時,要帶著豬腳薑或薑醋到外婆家報喜。還有送鷄酒的叫“報酒”。外婆則抓一把米、幾顆黑豆回敬,祝小兒健壯。
三朝的主要活動是給嬰兒洗澡,小澡盆裹放一個秤砣、金銀首飾等物,秤砣是希望孩子長大成人後做事穩重,稱心如意。用金銀首飾在嬰兒上額掠過,據說有鎮驚之用,使他健康成長。洗澡水是用桂花心、柑葉、龍眼葉和一枚小石子一齊煮湯配合成的。洗澡後換上新衣,祖母抱著拜祖先。

(7)報喜,又叫“十二朝”


第十二天,開始向衆多親友廣泛報喜。因過去產婆接生剪刀常常不潔,剪臍帶時會使嬰兒感染上破傷風,七八天就會夭折,所以過了這一關才算成活。報喜的時間要在十天左右,在澳門為十二天,叫“十二朝”。
十二朝報喜的方法有幾種,主要是“派豬腳薑”、“派薑醋”、“送红鷄蛋”、“報酒”(即送鷄酒、油飯)等。
豬腳薑和薑醋在產前進補時就做了很多,放在一個大罎子裏,到三朝、十二朝時就可以向親友散發作為報喜訊的象徵了。
客家人不用薑醋等而做鷄酒。把鷄塊、白酒、花生、木耳、金針、萱草等放在煲中,煮到鷄肉熟了,花生不太硬即成。鷄酒可驅風去濕幫助血氣運行。
親友鄰里收到豬腳薑、薑醋或紅鷄蛋、鷄酒等物之後,即知道親鄰生了孩子,當即給一紅封包,包一些錢作為賀禮。
當天也要祭神祭祖,祭品也要有薑醋、鷄酒等物,母親抱著嬰兒拜神,祈求神靈、祖先保佑長命百歲。如果是第一個孩子,有的人家還要在床頭地上供一個“婆娘”的神位,傳說她很會帶孩子,所以請她幫助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這天要用鷄酒薑醋等祭她。有些人家在這一天要舉行宴會慶賀。

(8)坐月內


產婦生產後,要“坐月內”,所以產婦又叫“月婆”。
在“坐月內”的一個月內,產婦和嬰兒不能外出,怕遭風,或碰鬼。每天家人要在門外掃
地,以便把一切瘟神惡鬼統統趕走。外人也不能進入房內,怕帶來不潔物。
如果孩子受了驚,常常大哭不能入睡,就在屋裏燒錢紙,抱著嬰兒在火上烘繞幾下,邊繞邊說:“彈驚仔,彈驚大,彈到驚仔出了街”,講完即用嬰兒的腿作一彈踢動作,表示把鬼怪踢走了。有的則說:“東西南北公也不怕,四眼婆、四眼公(指孕婦夫婦)十二精神也回來”。這樣孩子就會安然入睡。這種活動叫“彈驚仔”。
嬰兒出生後,要給他喝一點黃連水,為的是去火去毒洗胃。待母親下奶後即吃母奶。如今也可直接吃牛奶。有些人怕乳房變形而不願喂母奶,但還是吃母奶對嬰兒的成長發育有利,因母奶中有母親的抗體和特別營養,這是牛奶中所沒有的,所以現在都提倡孩子吃母奶。過去澳門人大多用母奶喂孩子,認為吃母奶的孩子日後對父母孝順,感情更深。如母乳不夠吃,還可以請奶媽幫助。
坐月內時還有一些其他禁忌,如不能親吻嬰兒,怕這樣會使他“扭計”(發脾氣)。對嬰兒不能讚美,若說他漂亮、聰明,他就會長得醜陋、愚笨;反之,你逗他說他不聽話、淘氣,他反而會聽話——“說好反壞,說壞反好”。
要用布把嬰兒的手套著或綁著,這樣他長大了才不會偷人家的東西。
要拿別人家孩子的舊衣服給他穿,這樣他才聽教、聽話。
不能剪髮、剪指甲,否則對嬰兒平安成長不利,一切要到滿月以後才能進行。
過去人們認為“月婆”不潔,男人碰見月婆是不吉利的。

(9)產後進補


產婦在“坐月內”要好好休息,補養身體,不可外出;不可洗頭,怕頭疼。因為在生產時產婦受了很大的苦,流了很多的血,因此需要調養、進補,使身體恢復健康,並使奶水充足,有利嬰兒成長。
產後,產婦要吃些去瘀止血的中藥,如益母草等。還要吃些補品如燕窩、當歸、雪蛤、豬肝湯水等。
進補的食品還有薑飯又叫“油飯”:把生薑磨成葺狀,與米飯一起炒,吃了可去風寒,避免產婦遭風寒留下關節炎、頭痛病等後遺症。當然吃得最多的還是薑醋豬手、鷄蛋,鷄酒、油飯等專門食品。
過去“坐月內”要在家中關一個月不出門,不能洗澡。但有的婦女受西方影響已打破此禁忌,有的產後休息幾天或十幾天就去上班工作了,有的在月內也進行沐浴,有的在月內也帶孩子上醫院作檢查。

(10)滿月(彌月)又稱“出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有一個隆重的慶賀儀式“做彌月” ,又叫“滿月” 。在滿月儀式中,主要有拜神、剃胎毛、起名、宴會。
拜神是祭祀祖先和土地神、門神、竈神、天神等“四方神位”。在祭祀之前,家中老人家要預先用一塊紅布將祖先牌位和神牌擦洗乾凈,以示一切都是新的、光潔的,正如新生的嬰兒一樣。祭品也事先準備好,主要是:金銀衣紙、壽金、壽寶、冥幣、香燭以及鷄一隻、燒肉或燒豬、幾味小菜(時興菜隨時而定)、水果、一瓶酒、一碗米飯、一壺茶等等。茶酒要一次倒滿杯,這樣可以使嬰兒不隨處撒尿,有規矩。
拜神前選一個吉時,取一個好兆頭。給各神位插上長壽香,然後按天神,祖先、竈神、土地神、門神等依次拜祭,每拜一處,都要放上三雙紅色筷子、三個酒杯、茶杯。為甚麼要“三”數,老人說“三”與“生”諧音,表示慶新生兒之意。
點上香燭後,家人抱著嬰兒向各神仙鞠躬,並祈禱“保佑孩子快高長大、身體健康、聰敏伶俐……”然後燒了衣紙壽金等祭品。如此一個個神位祭拜直拜到門神,儀式才算完成。有的還帶著豬脚薑、紅鷄蛋到外婆家拜祭。

(11)落胎髮:剃胎毛,又稱剪髮、剃頭禮


過去認為胎毛不潔,要在滿月時剃掉。也有人家在第二十四日剃髮取“二十四孝”之意。現在看來,剃髮有利於刺激嬰兒頭髮的生長,使頭髮更濃密健壯。也有人怕頭髮粗不好看而祇剪髮的。
剃頭可請理髮師或剃頭婆到家中來剃。
事先準備好一盆水,裏面放小石子三個或十二個、銅錢十二文(或硬幣十二枚)、葱一根、紅鷄蛋十二個。先給小孩沐浴更新衣,掛上芙蓉、扁柏。剃髮時父母不能看,因“身體發膚,受諸父母” ,若看了恐嬰兒損壽。
剃完髮後,將紅蛋輕輕在頭上滾三次,取意“紅頂” ,將來可做官。有的用白蘭地抹頭,有的取出蛋黃與葱汁混合,在頭上作塗抹狀,意為黃金萬兩、聰明伶俐(葱與聰同音)。小石子銅錢更是健壯、發財的象徵。然後由鄰婦抱之,並拿趕鷄的竹子敲起以示祝福。
剃下的胎毛用紅紙包好,放在神臺旁(本來應放在屋頂,但住樓房則改在神臺旁)。
滿月時,外婆家要送小孩紅饅頭、紅包及小衣帽鞋襪和首飾,叫“送頭尾”。有的還送鷄或豬腳給月婆;有的送狀元衣、狀元帽,希望孩子將來中狀元;有的送背帶、斗篷;有的送金或銀的“天官鎖” 、項鏈、帶小鈴的手鐲。
晚上,在酒樓擺滿月酒,事前已發出請帖,廣邀親友光臨“弄璋(或弄瓦)之禧”。出席者賀禧時,會帶來禮物,主要是金銀器或玉器的小件。如手鐲、玉墜、項鏈等,上面刻有“健康幸福”、“快高長大”等祝福語。父母收到禮物時,给嬰兒戴一下,據說可以辟邪護身,亦表示已經受禮了。滿月時的“答禮”是再送紅鷄蛋薑醋、鷄酒油飯等。
“滿月宴”與一般酒席無異,祇是在開始時,先上一碟紅鷄蛋。紅鷄蛋是鷄蛋煮熟以後用花紅粉顏色染紅的。要给孩子留一個座位和碗筷,雖然他並不能入座,還是盛上飯,用筷子沾一點菜汁在他口中。
在宴會當中,主家要抱著嬰兒到各席敬酒,感謝赴宴。
宴會完畢結賬時,酒樓會送一套碗筷给主人家,作為好意頭,祝福孩子將來能豐衣足食。主家也高興地收下,並回贈一個紅包。

(12)拜床頭婆


嬰兒大部份時間在睡眠,離不開小床。澳門有些人認為“床頭婆”是保護嬰兒的神,在彌月時要進行拜祭。
以前祭床頭婆時,用薑醋、花生、木瓜、芙蓉、扁柏作祭品,還有紅封包放在床上,希望神婆婆保佑嬰兒安心睡眠,快快長大。

(13)收涎


又稱為“潔月”,祭祀儀式與滿月差不多。
四個月時,外婆家送衣帽鞋襪、首飾、紅饅頭、湯圓给孩子,叫“收涎”,就是讓孩子不再流口水,此湯圓俗稱“四月日圓”。

(14)止哭


澳門有些人做“百囉”,認為嬰兒生下一百天後才不整日哭。嬰兒神經嬌嫩,很容易受驚。
嬰兒受驚後,常用一個装滿柚葉的枕頭為他“定驚”,壓在其胸口使之穩住。有的用玉器小佛給孩子戴上,有的在床下放一個裝著爐灰的瓦罐,晚上上香祭祀。據說嬰兒在睡夢中常和去世的親人說話,上香是希望這些親人保佑孩子,故俗稱“姑婆煞”。還有個“探豬仔”的儀式,亦傳是止哭的:先用長紙錢在嬰兒身上抹一抹,然後放在寶盆裏燒了,而後抱兒在盆上繞幾圈即可驅邪安定。
嬰兒夜啼驚跳,多數因肚子受風了,老人家常用生油擦手後,把手按在嬰兒肚子上,就不鬧了。此外,還有“出驚粉”,調成糊狀,綁在嬰兒手掌或腳掌心,約一二小時後解開,手腳出現藍黑色,表示體內風寒已被吸出了。
諺語:“青筋跨鼻梁,無事哭一場”,是說孩子雙眼之間鼻梁之上有了青筋顯出,就是愛哭的一種徵兆,要想法治了。其實孩子哭是一種運動,對身體是有益無害的。

(15)抓周(做周歲)


嬰兒一周歲時,有一個隆重的儀式——抓周,又叫“試周”、“試兒”。
周歲時的應祝活動仍是敬神拜祖,宴請親友。送賀禮等與彌月時相似,但要把禮物放在一個叫“壽包”的包裹裏。
有不少人家有“抓周”的儀式:讓孩子坐著,在他面前放十二種物品:書本、印章、筆、墨、算盤、錢幣、鷄腿、豬肉、尺、斧、葱、口紅、計算器、芹菜、秤桿、稻草、田土等。
讓孩子去抓,來占卜他未來的命運。
如孩子抓了書本——將來會成為讀書人、學者。
如抓了筆墨——將來會成為書畫家。
如抓了印章——將來會成為官員。
如抓了算盤、秤——將來會成為商人。
如抓了錢——將來會成為富豪。
如抓了田土——將來會成為房地產商(以前是地主)。
如抓了斧、尺——將來會成為工人或工程師。
如抓了葱——將來會非常聰明。
如抓了芹菜——將來會非常勤勞。
如抓了肉類——將來會非常有口福、食祿不盡。
如抓了口紅——這就說明他將來會迷於女色,沒有出息。
一般人總希望男孩子抓到印章,可以做大官。抓到文具也不錯,最糟糕的是抓著口紅、胭脂等女性用品,這是很沒出息的了。

(16)起名


一般由祖父母給起名,或請有文化的人起名,也有翻經書或字典的,有的則請算命先生起個與生辰八字相配的名字,往往要花一千多元。
因以為名字關係到孩子的前途、命運,所以要吉利的才行。姓吳的起名最麻煩了,廣州話“吳”與“唔”(意無)同音,所以名字絕不能取太好的字眼,如起“安定”就成“無安定” :變成了相反的意思。
廣州話字音多變化,有八、九個聲調,所以名字的字音多些就好聽一點,一般姓名為三個字’起單名的比較少。
有一些人家按族譜中的字起名。在族譜中,找一段經書中的句子,依次取一個字,作為一輩人的名字中的第二字(或第三字),如“俊字輩” 、“傑字輩”等。
給男孩子取名時,多用“偉”、“強”、“俊” 、“傑”、“龍”、“光”等字樣,寓意比較剛強有力。
给女孩起名,則用“蘭”、“芬”、“芳”“淑”、“麗”、“秀”等代表美麗、文雅、秀氣、賢惠的字眼。
有些父母為了書寫方便,就用一些比較簡單的字,筆劃少的字,如“一山”、“才生”“一丁”、“大中”等等。
也有的名字有些政治或宗教色彩和時代意義,如:“愛國”、“自由”、“詩華”、“聖來”、“志華”、“憲雄”、“勁強”等等。
澳門人對孩子的名字是很重視的,認為名字起得好壞,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甚至有諺語說:“不怕生壞命,就怕改錯名”(“改”作“起”義),所以家人都要挖空心思给孩子起一個好聽、好叫、有意義又吉祥的名字。
有的在孩子出生之前已預先準備了孩子的名字。有的則要根據孩子的生辰八字來起名,如五行缺水,就起個名字中有水的字,缺金就起個偏旁有金的字。
出生後往往先起小名,又叫“呢名”、“賤名”,如阿狗、狗仔等,認為這樣容易養大,不會引起神的妒忌。
也有按排行起名的,如“阿大”、“阿二”、“阿細”、“二妹”、“三妹”等。
也有為了吉利而起“帶金”、“帶銀”、“帶弟”等等帶有希望的名字,希望孩子给家庭帶來金銀、男孩……
生了孩子,给全家帶來了喜氣,也给全家帶來了希望。從起名的民俗中,可以看得特別清楚。

(17)上契


嬰兒滿了一周歲,要在廟里點“香塔”,俗稱“長命燈”或“點燈”。這主要是到廟里敬香,點的不是一般的長香,而是盤香,相當祖,掛起來象個寶塔一樣,這種香是在盛大的典禮上才點的。所以孩子周歲到廟裏點香塔,說明這是一件“大事”。
如果孩子過了周歲身體不好,久病不愈,一些老年人就認為是鬼怪侵害的结果,就要给孫兒“上契”。
所謂“上契”,就是拜乾爹乾娘,在澳門又叫“契觀音”或“認乾爹娘”。
“契觀音”就是拜觀音為乾娘。也有拜哪吒為乾爹的。有的甚至還拜廟裏的大榕樹為乾爹。其目的,無非是期望神靈驅走鬼怪,使幼兒健康成長。上契時要上香叩拜並在紅紙上寫上幼兒八字,和纸錢一起焚燒。以後每逢節日、神誕,都要進廟拜神,供上祭品,契仔契女一辈子遵守其教訓。
“契乾爹娘”還是以人為主,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孩子的佑護和教育,要找一個有聲望的親友做孩子的乾爹、乾娘。
拜乾爹娘時要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寫在“契”上,交给乾爹乾娘,還要送一隻碗、一雙筷子、芙蓉、扁柏等物他們,表示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地孝敬他們。
乾爹乾娘受拜之後,也要隨身帶些禮物送給孩子,如長命鎖等銀器或玉片等等,認同為父子或母子。他們會每月為孩子(契兒女)上香禱告,祈求他們健康聽教。契兒女(乾兒女)也要在節日帶禮物去拜望乾爹乾媽。有的孩子剛生下不久就會契乾爹乾媽了。也有的人喜歡某孩子,自願認他作契兒女的。

(18)過繼


在澳門,未生育的夫婦俗稱“難命”。他們為了延續香燈,老來有人扶養,死後有人祭祀,就採用“過繼”的辦法來續嗣。
這些“難命”的無兒無女的人,常以兄弟或其他親友的孩子為養子(又稱嗣子)或養女。
過繼的辦法,一般是按族譜次序的親疏而定,由親而疏。如老大無子,而老二有兩個兒子,就過繼一個給老大。如老二不行,則由老三的孩子過繼。如本族中無合適對象,也可在異姓親友中物色,但養子養女要改姓,並要負責贍養父母,享有繼承財產的權利。
過繼之後,養父母即負責對養子養女的撫養,如同自己親生的一般。
也有從孤兒院或社會棄兒中領養的,他們往往不知生父生母,與養父母的關係更密切。
如果養父養母與養子養女的“八字相合”,稱為“腳頭好”。據說如此的過繼會“帶旺”過繼父母,使他們交上好運,而且更會為他們帶來兒女,使他們生育。

(19)育兒習俗


“兒童學習講話時,第一聲所叫的人,將會是全家最勞苦的人。”可能因其和兒童接觸多,所以才第一個被孩子叫,可見帶孩子是很勞苦的。
兒童學習走路時,可能會摔跤把胳膊或腿摔壞。故母親往往讓孩子戴上玉鐲學走路,用來擋煞,就不會發生大的損傷了。
為了使男孩能長大,有的人家把他男扮女裝,裝扮成女孩子的樣子,在他耳垂上穿孔,表示他是女的,要戴耳環的,據說就會比較安全。
有些老人家還根據兒童的面相來預測他的未來。有一些說法:
男生女相,富貴之相。
頭尖額窄,無厘貴格(無富貴命)。
女兒口大食窮郎。
雙眉狹窄,小器之格(心胸狹窄)。
單眼皮的聰明,雙眼皮的美麗。
耳朵兜風,惡過雷公(脾氣暴躁)。
耳珠厚而貼腮,富貴長壽。
二指長過公(第二脚趾比脚拇指長),不死一世窮。

還有一種稱骨的方法,按生辰八字配合通勝(曆書)內的稱骨指示,了解骨頭重量,從而了解一生的福祿壽喜的情况。
這些講究是過去傳下來的說法,不一定有甚麼科學根據,但從中可以看到民眾的心理與祈願。

(20)家教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學習不少家庭的規矩。澳門人講家教,有的禮數是很嚴的。如吃飯時,要等大家一齊坐好了才能起筷,不能任性。拿碗筷的姿勢也要講究,拿碗不能用掌心托底,食完不能把碗翻過來。拿筷子的手指頭不能指向外側。女孩子首次拿筷子手勢的高低代表他出嫁所去家庭的遠近。夾菜要以自己面前的為主,不能翻底下的夾;不能翻轉魚,據說魚和屋一樣,翻轉即家破了。
飯粒不能撒在桌上或地上。據說這飯粒代表日後自己伴侶的相貌,撒在桌上或地上或吃剩的飯粒,都會加在未來伴侶的臉上成為豆皮。
初一、十五、神誕日等時間祖先返宅,女孩不能在家洗頭,不然洗頭水會讓祖先喝了。已嫁婦女不能在娘家中洗頭、洗東西,因“外嫁的女如潑出去的水”,已是外姓人,不能倒流回來。梳頭也忌倒梳,因倒梳即倒弔,會影響父母的生命安全。
少女來月經時,不能觸摸神臺,怕玷污了祖先,引起不良後果。
男女忌從褲襠下穿過,這會帶來厄運。
孩子如果運氣不好,老生病,就要由老人帶著到寺廟求“護生符”給其帶上,並買個風車轉運。風車迎風而轉,發出格格的響聲,可使時來運轉,帶來好運。
一些澳門人認為“一”和“九”是兩個關口,一是頭數,九是尾數,都是險關,能過此兩關,人生的一切災難都很容易避過。
家庭教育主要在生活和禮儀方面,從小就教育孩子講衛生,講禮貌,尊老愛幼,與人為善,團結友愛,寬厚待人,勤儉節約,故養成了澳門人淳樸誠信的傳统。在文化教育方面,對幼兒也是要求較高的。“望子成龍”,千方百計要讓孩子多讀書,有的還請家庭教師,不少人則在下班後親自輔導。

(21)開蒙


過去澳門有師塾,五、六歲幼兒即可入學,初入學叫“開蒙”。一九五六年宏漢學校(在今美麗街附近)開學(開蒙),時為春節人日,師生到禮堂祭孔子,上香跪拜,並叩拜校長。學校內掛孔子聖像,據說此像系用頭髮絲黏成。孩子放學回家後,以香燭酒菜祭祖。老師為小孩“開筆”啟蒙,先教幾句三字經。開蒙那一天,孩子的書包中除書本、筆墨外,還有薑葱蒜頭等“五辣”,可能是表示要勤學苦練之意:“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還有生菜、红封包,表示新生向老師敬禮。
澳門是較早引進新式教育的地方。康有為的學生陳子褒,在一八九八年戊戌政變失敗後到日本考察中小學教育,後在澳門荷蘭園正街創辦陳子褒學塾,提倡男女同學,為中國之先。他編了《婦孺須知》、《婦孺新讀本》等許多幼兒教育課本。一九一六年又在馬大臣街志道堂開辦幼稚園,此亦為中國之先。
如今澳門有許多幼稚園,為學前教育的好地方。

(22)童軍


過去葡萄牙人有童軍,祇有葡人和土生葡人可以參加。
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五日葡國鮮花革命後,澳門人的孩子全部可以參加了。
以前童軍的制服上衣是綠的,褲子是咖啡色的,穿起來很神氣。
在組織上,以學校分旅團,幼童軍六至十一歲,一般童軍十一至十六歲,資深童軍十六歲以上。還有“童軍樂團”,以銅管樂及鼓樂為主。
童軍一般在星期六、星期日進行活動,有露營、遠足、游泳、單車(自行車)、文化、藝術及宗教活動等,可鍛煉兒童的組織能力、獨立生活能力。

(23)兒童遊戲


兒童遊戲是兒童最喜愛的活動,許多兒童遊戲可以鍛煉兒童的智力、合群能力、法制觀念、動手製作能力、語言交際能力等,是育兒所必不可缺的一個方面。
傳統兒童遊戲約有數十種,如“耍盲公”、“跳飛機” 、“煮飯仔” 、“劃紙” 、“挑竹簽”、“拍紙”、“拾豆袋”、“跳橡膠筋”、“跳繩”、“十字界豆腐”、“抛手巾”、“打木條”、“射碼子”、“彈波子” 、“扮醫生” 、“兵捉賊” 、“糖栗豆”(抓糖栗)、“折紙”、“搶櫈仔”、“打波子”、“捉迷藏”、“過家家”、“點蟲蟲”、“掉沙包”、“大富翁” 、“猜大王”、“椰子酸薑”、“鑽防空洞”、“鬥蟋蟀”、“講古仔”(講故事)、“吹肥皂泡”、“擔水過河”、“揼菠蘿”、“馬騮照鏡”、“拗口令”、“拍公仔紙”等等。
傳統的民間兒戲是鍛煉兒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好形式,其中有外國傳入的,有中國北方的、南方的,還有澳門本地土產的,內容非常豐富,需要繼承發展。
近幾年來,電子遊戲機時興起來,這對鍛煉反應能力的快捷是有好處的;但其內容單調,功能單一,是不能代替傳統遊戲的。

(24)民間玩具


民間兒童玩具對幼兒的心理、性格有一定影響。
澳門的玩具和廣東等地差不多,有布老虎、風箏、風車、鐵環、洋娃娃……。洋娃娃是女孩子最喜愛的。
不會走的幼兒的玩具就比較隨便了:塑料花、小刷子、勺子……祇要吃不下去的東西,都可以玩。
現在洋玩具進口很多,如塑料的機器人、航天飛機、小汽車、機關槍……有一些可以裝卸的積木、汽車等,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