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王铎草书杜诗卷 |
释义 | 王铎草书杜诗卷王铎(1529—1652) ,字觉斯,一字觉之,号痴庵,又号嵩樵,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明天启元年(1621) 乡举,二年(1622)进士,旋授翰林院庶吉士,累官礼部尚书。甲申 (1644)事变后至南京,拥立福王,擢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礼部尚书。顺治八年(1651)乞假归里,次年病逝,赠太保,谥文安。 明季书坛董派书风盛行,竞尚姿媚而少刚健,虽以秀逸雅淡自许,然神气怯弱寒俭。当时王铎、黄道周、倪元璐等有志于发扬书法艺术,提倡取法高古,以振流俗萎靡之风,开展复兴书坛的活动。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王铎很重视继承传统。清倪灿云: “王觉斯写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倪氏杂记笔法》) 从他遗留的《拟山园帖》看,有相当数量是临古之作。功力之深,令人叹服! 《草书杜诗卷》,纸本,纵30.2厘米,横698.5厘米。凡82行,每行最多七字,最少只一字。写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等诗十首,书于清顺治三年(1646) ,时年55岁,属于他书法上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书家在两丈有余的长卷里,恣意挥洒,笔墨飞动,豪迈纵逸,大有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之势。在章法上,行间空疏,纵横开合,字间结合绵密,拙涩奇崛,左右易步换位。例如卷末“法”字略小,“微”字扩大,“天”向右出,“花”向左偏,意守中线而重心不失; 曲直黑白,虚实相生; 从参差中求平衡,从对比中求统一。观其笔路生涩,复见圆熟,能纵能敛,如“带”字末笔的锋杪,笔不直过,既有引带下字之轻,又有收笔迟留之重,可见不极其势,势有未尽的意趣。用墨温润酣畅,润中有涩,涩而不滞。卷首部分,用墨稍稠。为便于连续书写,蘸墨较饱,一经着纸,往往第一、二字墨色浓重,渐次燥涩,故飞白显著,如第四行“气青天江海”,六行“近鹤杯渡”,只见笔痕,墨竭而意未尽,形气俱贯。卷末则浓淡相间,燥润相杂,显得有层次,富有韵律感。 王铎对此卷颇为得意。他在跋语中自谓: “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之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除了说明他不愿步高闲、张旭、怀素等人作后尘外,还可以看出他和米芾一样都是崇尚古法,对颠张、醉素变易古法抱贬斥的态度。 王铎书法,诸体悉备,其隶书以唐法写汉碑,未脱明人时尚; 小楷端庄严谨,凝重古拙; 行、草书以沉雄顿挫为体,以飞动变化为用,险劲稳重,沉着痛快。他作草如真,点画分明,脉络清晰,钧环盘纡,丝毫不拘,纵横取势,错落有致。由于突破成规,故能形成飞腾跌宕、跳掷激越的独创风格。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善画山水,字外功夫十分深厚,在书法艺术上既有优良的传统,又有时代的精神。近代书画家吴昌硕说: “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家推第一。”是很公允的评价。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