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王瀣行书四条屏 |
释义 | 王瀣行书四条屏王瀣(1871—1944),字伯沆,号冬饮。世籍溧水(今江苏溧水),事末迁上元(今江苏南京市)。因事事能够身体力行,门生弟子尊称之为“人师”;又因教人以《四书》为本,同事朋友亲切地称呼他为“王四书”。 王瀣生而颖异,诗书一过成诵。幼从母学明史,少长,博通经史小学及各体诗文,下逮说部,靡不精究。中年后,由博返约,归于宋明理学,曾受业于泰州黄隰朋门下。他早年在江南图书馆善本部任职。自1916年开始,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后改为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直到1937年止。南京沦陷期间,日寇军官威逼他任教于伪大学,以至以指挥刀架其颈项之上,王瀣大义凛然,卒不为稍屈。 王瀣精于书画篆刻。这四幅条屏是他写给当时学生,现南师大罗炳之教授的。全篇一笔不苟,书风严谨。 从作品的气韵上分析,作者握笔轻松自如,胸襟散朗闲适,下笔着力引控娴熟,提按节奏明快,故觉气脉贯通而充盈,墨色轻灵而淡雅。 王瀣也是深谙《说文》的学者。在他笔下的各偏旁部首,变化迭出,各显姿态,而不怪诞。例如第一幅中的“折”与“苇”,折的一竖,中锋下来,拖得恰到好处; 而“苇”的一竖,中锋张开,笔墨丰润遒劲,有颜字“屋漏痕”的情趣。“鹭”与“鸶”下面的四点,也是各具神态,并不雷同。 王瀣的青年时代,由于康有为竭力倡导碑学,一时间学书法者皆以从北碑入手为“正途”。王不以为然。他认为书法艺术应和书家个人志趣、风格、悟性相结合。根据这一认识,他在临仿颜字上曾下过很大的功夫。颜字是极讲究藏头护尾和强调提按顿挫的,王瀣从早年直到中年以后的作品,之所以笔力遒婉,风骨雄浑,结字宽绰,正是得力临摹颜字的深厚基本功。 作者对结体安排每有其独具匠心之处。例如繁画者多从简,简画者多从厚重、丰腴。前者如“归”、“藤”、“岭”等字; 后者如“不”、“三”、“人”、“生”等字。他的笔力是遒劲的,但力度的掌握则根据上下左右行款的需要。这种裁夺,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的素养和审美情趣。 作品中有各种形态的点,如正点、侧点、挑点、连势排点等。作者在书写中既服从单字造型的需要,又统一于整篇章法的和谐,从而使每一个点都与主体形成有机的联系。如第三幅有“清供斋头”四个字,“清”字的三点水,欲进而未进,毫端含蓄而不涩;“供”字下面的两点,活泼、飞动;“斋”字下面的三点,顺势铺来,若大若小,颇有生气;而“头”字偏旁“页”的两点,则顾盼照应,相映成趣。 一幅作品的行款是“门楣”,是框架。古人云; “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以达彼此映带相宜。”这里所说的“避”,是惧其相触(犯) ; 而“就”,则是恶其相离。王瀣深谙此道,他的四幅条屏在行款的安排上也是成功的。 从作品的主体分析,王瀣是在颜字基础上学何绍基的。此四幅行楷,不但溶入篆隶古朴厚重的笔意,也兼有北碑沉雄峭拔的气象。说明他博采众长,转益多师,覃思精虑,自出机杼。可贵者,他重在风采神韵,而绝不走单纯拟古的途径。 在近、现代由颜真卿进而承何绍基的书家中,王瀣当是比较出色的一位。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