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王昌龄《出塞》全诗翻译和赏析 |
释义 | 王昌龄《出塞》全诗翻译和赏析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原诗二首,此为第一首。出塞: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汉横吹曲》。唐代乐府诗《塞上曲》、《塞下曲》,皆由此出。本诗《才调集》作《塞上行》,《文苑英华》作《塞上曲》,《万首唐人绝句》作《从军行》。诗中写秦汉以来筑关防敌,但敌人却屡度阴山,其原因是将领无能。以汉代人事影射唐代。全诗意境雄浑,思想深刻。 【注释】 ①二句意谓秦汉时的明月早就照射防胡的关塞,但至今万里长征出塞作战的人依旧不能归还。“秦时”与“汉时”,“明月”与“关”,互文见义,意指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②二句意谓假使守卢城的李广仍健在,就不会让胡人的兵马度过阴山南侵。卢城:指卢龙县,汉时为右北平,唐时为平州(北平郡)治所。汉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称他为飞将军,不敢入塞侵略。通行本作“龙城”,误。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东西走向。 【评论】 唐代诗人王昌龄(690?—757)作。诗的起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以雄浑笔触勾画出月照边关的景色,显示了边疆的寥廓与萧条。诗人妙用“秦汉”二字修饰“关”“月”,再加上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便创造出具有阔大空间感和悠久时间感的意象,使人感到秦汉以来战争烽火持续不息,无数征人献身边疆,至死不归,至今仍有万千士卒戍守边关不能回家。这两句已深刻地揭示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后两句,诗人提出解决悲剧的办法:“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有汉朝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使敌人不敢再来进犯,征人就能够回乡与亲人团聚了。这两句歌颂了历史上的名将,谴责了当时边将腐败无能,批评朝廷用人不当;同时,表现了同仇敌忾、坚决打退入侵之敌的爱国豪情。诗人把歌颂与讥讽、抒情与议论熔于一炉,写出这两个感情复杂、含蕴丰富的警句。 全诗语言既精炼又明快,意境既雄放又含蓄,篇幅虽小而容量巨大,体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所以此诗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明人李攀龙称之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开篇第一句,便是盘空硬语,表面上是写明月和关塞,但实际上,诗人是将深沉的历史感寄寓于诗中。这里,秦月汉关,都不是确指,而是互文见义,暗示秦汉两代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频繁,边塞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那时的将士们早已化作寒烟衰草,然而,明月依旧,关塞依然,只有它们才是历史的见证。 回忆历史,自然要返观现实,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诗的第二句,诗人以“万里长征人未还”相承。由“万里长征”,可知边烽未熄;由将士未归,足见征战之苦;是欲归不能,还是已战死沙场?诗人没有直说,但诗中所包含的不正是所谓“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曲》)的悲愤意蕴吗? 由这寥寥七字,人们或许可以想见那烽火遍燃的关塞,想见那漫漫黄沙和累累白骨,想见那“新鬼烦冤旧鬼哭”(杜甫《兵车行》)的凄惨情景。这句诗,诗人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浓缩了唐代边塞的现实情景,恰与第一句相衬。在这两句诗中,诗人首先思接千载,追溯历史,随之则视通万里,描写现实,万里征尘尽收眼底,千年兴慨独上心头! 诗句将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交织在一起,具有一种恢宏的气象。 诗的第三、四两句,以假设句式议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实际是承一、二两句,对历史和现实的进一步感叹。“龙城飞将”是指汉代名将卫青和李广。据《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汉元光六年,卫青追逐匈奴至龙城,斩虏首数百。又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右北平,汉郡名,大致相当于后来的营州,营州旧治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诗人在此借用这两个典故,并非发豪迈之语,实是抒激愤之情。在诗人看来,假若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能活在今天,何愁边烽不熄!何愁胡兵不败!何愁万里征战的将士不归呢!这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岂不正是现实的悲剧吗?诗中议论,特别是绝句中的议论,多为诗家所忌。但所发议论若能见识高远、恰到好处,则会深化诗的内涵,增强诗的力度。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评论此诗时说:“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 风度胜故,情味胜故。”的确,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所发议论,高屋建瓴,寓意深邃,是议论,也是感叹;格调似沉郁,却又爽健,堪称“盛唐之音”。 这首绝句,将明月、雄关和万里边塞联在一起,构成雄浑的境界,把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患熔为一炉,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