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烝民 |
释义 | 烝民天生烝民, 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 天监有周, 昭假于下。 保兹天子, 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 柔嘉维则。 令仪令色。 小心翼翼。 古训是式。 威仪是力。 天子是若, 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 式是百辟, 缵戎祖考, 王躬是保。 出纳王命, 王之喉舌。 赋政于外, 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 仲山甫将之。 邦国若否, 仲山甫明之。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夙夜匪解, 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 柔则茹之, 刚则吐之。 维仲山甫, 柔亦不茹, 刚亦不吐。 不侮矜寡, 不畏强御。 人亦有言: 德輶如毛, 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 维仲山甫举之。 爱莫助之。 衮职有阙, 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 四牡业业, 征夫捷捷, 每怀靡及。 四牡彭彭, 八鸾锵锵。 王命仲山甫, 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 八鸾喈喈。 仲山甫徂齐, 式遄其归。 吉甫作诵, 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 以慰其心。 上天生下了芸芸众生,有事物本体就有法则规范。人民保持常性,爱好这美德是天赋的规律。上天俯察这周王朝,把光明从上照到下。保护辅助这天子,生下了仲山甫。 仲山甫这个人的品德,温和善美是他的准则。仪容美好、和颜悦色,小心谨慎而又谦恭。先人的遗训他就仿效,君子的威仪他就勉力从事。天子就这样选择了他,有了明令就让他去传达。 周王命令仲山甫,做那些诸侯百君的好榜样。继承你祖先光荣的勋业,周王自身有赖你而得保。出入掌管君王的政令,作为君王的喉舌宣讲王命。颁布政令到王畿之外,四方诸侯于是就按令施行。 庄重严肃的君王的命令,仲山甫奉行它毫不出差。各国的政事是好是坏,仲山甫都能洞察辨明它。既高明又富有智慧,以此来保他自身不出错。起早睡晚从不肯懈怠,以此奉事君王一个人。 人们也曾有过这样的说法,软的就去吃掉它,刚硬的就吐出去它。只有这仲山甫,软的也不吃,硬的也不吐。不欺侮软弱的鳏夫和寡妇,不怕强暴的人。 人们也曾有过这样的说法,德行很轻如同毫毛,人们却很少能举起它。我现在来猜想它,只有仲山甫能举起它,爱他却没有办法帮助他。天子的职事有了缺遗,只有仲山甫才能补救它。 仲山甫出行祭祀道路之神,四匹马高大骏健,从行的人敏捷活跃乐于跟随他,常常担心赶不上。四匹马精神抖擞健步如飞,八只鸾铃叮当响个不停。周王命令仲山甫,建筑城邑在那个东方。 四匹马壮健有力跑个不停,八只鸾铃和鸣喈喈。仲山甫去往那齐国,快呀快快地踏上他的归程。尹吉甫写下这首歌相赠送,这歌和美的如拂面的清风。仲山甫在外多有记挂,用这美好的歌来安慰他的心。 “《烝民》,宣王命仲山甫徂齐,城彼东方,尹吉甫送行之作。”(陈子展《诗经直解》)该诗与《崧高》同为一人手笔,两诗内容相类,俱是颂美,但诗的风貌却大异其趣。申伯是王之元舅,镇守一方的侯伯,故《崧高》雄浑宏博,极力突出申伯位隆势高;仲山甫是王之喉舌,补衮要臣,直接参与王政,故《烝民》探微入奥,以理趣胜。两诗各领风骚,自具妙境。 本诗八章,章八句。首章言人性善。这里作者引入天理人性关系的思考,以理入诗,作为发端,它不仅说明仲山甫是天赐良臣,作为德的楷模,引人向善,而且也奠定了仲山甫作为一个明哲冷静,勤勉细密形象的全诗基调。这一开端高屋建瓴,是塑造形象的有力组成部分。所以方玉润说它“工于发端,与上篇同一高浑有势,妙在说理不腐。”(《诗经原始》)二章具体细致地描写仲山甫的德行、学行和事业。写他的德行美仪,是标示他足以为人风范; 写他的学行,是揭示他鉴古知今,足以辅佐王政。所以天子选定了他,这是天赐的德才具足的良臣。三章写仲山甫的职守。他领导百君,掌管王命,作为王之喉舌,布政四方。这里说明了他职守的特殊,非贤智之人难当此任。四章由写仲山甫克尽职守进而描写他个人修养。他能严肃认真对待王命“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是因为有很高的个人修养,即“既明且哲”是一个勤勉的人,也是一个智者。五、六两章又集中篇幅描写其德。他人格高尚,不欺软,不畏强暴,刚正不阿。他守德不移,以他的智慧品德去补天子之疏漏。方玉润言此二章“总不脱则字”(《诗经原始》),也就是说处处强调仲山甫冷静细密,其智和于天道,其德足为表率。七章写仲山甫奉命徂齐,城彼东方。这里既形象具体地展示了他谨敬事君“赋政于外”的勤勉,也通过从者的一心跟随,烘托出仲山甫的人格影响,从侧面表现他的德才。八章写盼望仲山甫徂齐快些归来,并写出作诗“以慰其心”的目的。盼其速归,是说王朝难以须臾离开他、突出他的地位、作用。 全诗八章写得十分谨严,通贯全诗以 “德”为骨,在对德与智的细密描述中,使仲山甫的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作者将他的极大热情付之于客观、冷静、细密的描绘之中,使诗具有 “穆如清风”探微入奥的深长意味。 和诗的基调相一致,作品采用了凝炼、概括、富于哲理的语言。如“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这些语言深富理趣,警策动人,它们使诗篇、使仲山甫这一形象增加了深隽的理性意味。另如 “王之喉舌”、“小心翼翼”、“令仪令色”、“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衮职有阙,唯仲山甫补之”也都十分精彩,它们凝炼准确,形象鲜明,生动活泼,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清晰可感,如在目前。上述这些语言很多都被后世学人略加改造,使之作为成语而流传至今。可见作者在铸造艺术语言方面的高超本领。 上述诸方面的艺术表现,使诗篇“语意高妙,探微入奥,又别是一种风格。” (孙《批评诗经》)“《三百篇》说理始此。” (姚际恒《诗经通论》)它开启了后世“以理为诗”的先河,丰富了诗歌创作的手法。就艺术表现方法说,本诗堪当 《诗经》中的珍品。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