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灶神 烟火有继,为民请福
释义

灶神 烟火有继,为民请福

“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灶王爷司职千家万户的灶火饮食之事,人们崇拜灶王爷就是祈求能有丰足、美味可口的食品。
灶神的信仰出现得比较早,早在母系社会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信仰灶神了,但是灶神的身世却并不那么确定。在民间,人们对灶神有各种称呼: 灶王、灶君、灶王菩萨、司命灶君、家主司命、护宅天尊、定福神君等等,不过最普遍的叫法还是灶王爷。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古代,生产不太发达,饥饿像挥之不去的乌云,常常不期而至,笼罩在人们生活的上空。而灶王爷司职千家万户的灶火饮食之事,人们崇拜灶王爷就是祈求能有丰足,美味可口的食品。
远古时期,当先民们学会了使用火,灶也随之产生。考古专家发现,原始人已经学会用火取暖和烧烤食物,在漫长的夜晚,他们用火来防御野兽。由于当时火种非常难得,人工取火又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所以先民们让火长明不熄,并安排专人看守火堆,看火之人在火边一坐就是半天时间,非常需要耐心,因此,一般由女性担任这项工作。烧熟的食物对人的健康大有裨益,当时人类对火又敬又怕,火给他们温暖、光明和美味的食物,但是一旦火堆熄灭了,整个部族就要大大忙乱一通,最强壮的男人要轮番上阵,用钻木取火的方法重新取得火种,而那个失职的看守火堆的人便会受到部族最严厉的处罚。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灶神出现了。
最初的灶神是女性,这一方面是因为看守火堆的一般是女性,另一方面和当时处于母系社会,妇女的地位比较高有关。
《庄子》有云: “灶上有髻。”髻是女性代称,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灶神是女性。后人对这句话做了形象的比喻,说灶神身着红衫,妆饰鲜艳,是个美丽的女仙。关于灶王的来历,道教认为这位红衣灶王是昆仑山上的一位神女,久居山上不出,神仙们都称她为种火之母。灶王享有崇高的地位,她的神通、法术都很高深,又受命管理人间,时时刻刻注视着人间,她记下人们的善恶言行,评判人们的功过,录成一书,交给地藏菩萨,以便作为评判人们一生功过的依据。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灶神就是我们先祖炎黄的化身。汉代的《淮南子》上说,黄帝发明灶火,在他死后就成为灶神了。书里还有另种说法,炎帝是火官,死后变成了灶神。有人解释,炎帝是神农氏,因为教人们学会用火,所以死后就成灶神。东汉人还有一说,颛顼有一个儿子,叫犁,就是祝融,被人们祭祀,成为灶神。
不用说,虽然关于灶神的说法不同,但很可以看出灶神由女性向男性的转变,这是历史变迁的缘故。灶神与人类祖先关系甚大,从中我们知道灶神在民间百姓的心理是很重要的。灶神的祭祀自然源于古代人们对火的崇拜。
先秦时期,国家祭礼中,祭祀灶神是祭祀中尤为重要的部分。我们从《礼记》中可以见到,周朝的祭祀中有五祀大典,祭祀灶神就是其中之一。祭礼甚是隆重,设神主,有祭品,且祭品丰富。那时候百姓只可以祭祀一种,就是祭祀门神或是灶神,任由选择。
灶神在国家和民间都给予极大的重视,就在与灶神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人们为了生活对神祗有很高的希冀。灶神在神话里虽然算不上什么重要的神仙,但是,在民间乡民们的眼中,他是极为重要的,是其他神仙无法替代的。
祭祀灶神是什么时候,在不同年代,不同地方,亦有不同的日子。可能一年里祭祀灶神还不止一次。过去,在民间百姓生活中,祭祀灶王爷是很严肃的事情,它更是民间百姓生活之中的一部分。上古时候,祭祀灶王在孟夏之月,即农历四月。


灶神像


道教中还有着确切的灶神生日,即农历的八月初三,且还有祭典。东汉时候,在腊月时节祭祀灶王,在人们早晨起炊造饭时,见到灶王显形的时候,二话不说,要在灶王面前磕头跪拜,还得有一些牲畜之类的祭品。以后在民间中大多以腊月祭祀灶王为准。
关于祭灶,在很多的史书上都有只言片语的记录。南宋诗人范成大还作过一首名叫《祭灶》的诗,诗云: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腊月二十四日祀灶神,大约就是那时候沿袭下来的。这就可以证明,腊月祭祀灶王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成为一种乡间习俗。
这句诗的后半句还说明了在人们祭祀灶王的时候,灶王还身负使命,就是到天上去,报告一下人间百姓的事迹。所报告的事迹不过是一种善恶之说罢了。行善可以积德,作恶必有报应,这些事情都需要在灶王到天上报告之后,才能应验。这就成了日后灶神的司职。
不需说,人们自然是很害怕灶王去天上状告自己做出的坏事,或是做些好事怕灶王在天上忘记了报告。所以,灶王是千万不能得罪的,得罪了他自己就会有苦头吃。
灶王切身关系到个人的命运以及个人的前程。民间还有灶王能减短寿命之说: 灶王到天上报告人的罪状,有人罪大的,要减少三百天的寿命,出些小错,亦要折寿三天。所以,祭灶在民间百姓的日子中是必不可少的,亦是一年中很重要的事情,马虎不得。
于是,便有了孔子在《论语》中讲的 “媚于灶” 之说。人们向灶王爷说情,讨好灶王,成为祭灶中必然的事情,由此可见百姓对于祭灶有一颗热忱的心。
说情讨好是在情理之中,还要供奉食物,让灶王爷在临上天之前,吃饱了,养足些精神。供奉食物种类很多,各地都有不同,但大多不过是些饼、糕、枣、糖、胡桃、栗子之类的糕点。鲁迅作过《庚子送灶即事》为题的一首打油诗,诗云: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送灶王叫做“送灶” ,亦有叫做“辞灶” 的,仪式并不太复杂,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焚烧成灰。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 “好话多说,不好的话别说。” 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有的还要在灶神像旁边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清朝年间,人们的祭祀更注重送神。灶王在一年都在自己的家中,是不去天上的,他既保佑家人,又监察家人的举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有腊月二十三日时候,灶王才会升天述职。民间人们的善恶之行,就是灶王述职的内容。天上的神仙,确切地说是玉皇大帝听过灶神报告以后,依据人们各自的善恶言行,来分配福报,再由灶王爷回来把分配福报的结果施与各户人家。所以,灶王爷的报告是件大事,这关系到一家的兴旺。
人们祭灶是为了感激灶神一年里头对一家人的照顾,可以保证一家人的饮食。为此,歌颂灶神的功德是少不了的,灶王爷因此在民间久盛不衰。毕竟,一年之中有可靠的饮食保证,是人们最向往的。所以,祭灶算是百姓心里最大的寄托了。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