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游千佛洞 |
释义 | 游千佛洞(清)汪漋
【题解】 千佛洞即莫高窟,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洞窟建于鸣沙山麓的断崖之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气势宏伟壮观。其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唐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现存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雕塑的洞窟490多个,壁画45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构成由建筑、雕塑、绘画组成的综合艺术殿堂,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自1899年于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敦煌藏卷以后,更著名于中外。此诗以五言长篇的形式,极力铺排,描绘出千佛洞奇丽辉煌的景象,表现出对这一奇迹的种种惊讶。 【作者】 汪漋,清满洲镶红旗人,姓叶赫那拉氏, 雍正四年(1726)任安西道,乾隆二十一年(1756)从征准噶尔,后多在河西和新疆一带任职,著有《敦煌杂钞》、《敦煌随笔》。 【注释】 ①此句言敦煌新城已经建成。建垣,指敦煌新城的兴建。雍正三年(1725)于党河东岸修筑敦煌新城,雍正六年竣工,作者曾督理新城的修建工作。②窦启:指洞窟的开凿。琳宫:神仙所居的宫殿,此处指千佛洞。③法象:佛像。④此句说开凿在高山岩壁上的石窟,一层层排列得很远。⑤嵌空:指洞窟一个个紧紧排列在一起。⑥金身:涂金的佛像。腾:高出。⑦碧影:山峰的翠影。⑧“贝叶”四句写千佛洞中的壁画。贝叶,贝多罗树的叶子,因古代印度把佛经写于树叶之上,故用“贝叶”代指佛经。双林,本指释迦牟尼涅槃处(见《大般涅槃经》),后借指释迦牟尼,亦可代指寺院。维摩,即维摩诘,是释迦的同时人,毗耶离城中的一位大乘居士,尝以称病为由,向释迦遣来问讯的舍利佛和文殊师利等解说教义,佛经中有《维摩诘经》,敦煌壁画中有其于“维摩方丈”中独坐榻上的壁画。威尊龙象伏,莫高窟有普贤、文殊菩萨骑青狮、白象造像及降龙、伏虎等罗汉造形。慧:智慧,梵语“般若”的意译。⑨妙善:精妙美善。汉恒谭《新论》:“圣贤之材不世,而妙善之技不传。”⑩朵朵莲:指佛像的莲花台座。⑾恒河:印度的一条大河,其两岸皆沙难以数清,故用“恒河沙数”比喻极多之数。(12)法界:佛教名词,即诸法皆有差别,各有分界。讵:岂。(13)衣冠:指洞窟壁画中的供养人之像。(14)此句谓唐代继承前代的石窟加以扩建发展。(15)西凉:十六国之一。公元400年李暠在敦煌建立的政权,史称西凉。(16)祗树:即“祗树给孤独园”,是印度佛教圣地之一,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宣扬佛法20余年。(17)水衡钱:指官府和皇帝的钱财。水衡,官名。汉代置水衡都尉、水衡丞,掌上林苑,兼管税务。汉代掌财用之司有司农、少府、水衡,少府、水衡为皇帝之私藏。(18)净土:佛教语,指佛所谓无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垢染的清静世界。(19)阒寂:寂静。冯,即“凭”。(20)摧颓:颓败倒塌。(21)化城:本指佛教的小乘境界,后代指佛寺。唐王维《登辨觉寺》:“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22)色相:佛教语,指一切有形事物的形状外貌。(23)丹青:此处指彩色的壁画和塑像。讶:惊奇。(24)释侣:解释佛理的僧人。(25)稽首:古代一种叩头到地的跪拜礼,是九拜中最恭敬者。(26)刹:佛寺。(27)怀往:怀古。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