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向子諲》 |
释义 | 向子諲》向子諲》向子諲 向子諲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②。同云深处望三关③,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④。几时鸾辂还⑤。 注释 ①绍兴乙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鄱(pó)阳:即今江西波阳县,位于翻阳湖东岸。②易水寒:《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离燕赴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在今河北境内,此地当时正是金人的后方。③同云:将雪之时天空之云。《诗经《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纷纷。”集注:“同云,云一色也,将雪之候如此。”三关:三个关口,即淤口关、益津关(均在今河北霸县)、瓦桥关(在今河北雄县)。这里泛指北方的关隘。④“频闻”句:《宋史《高宗本纪》载,绍兴四年(1134)春正月,“遣何鲜等奉使金国,通问二帝”。事实上,徽宗已于“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据《宋史《徽宗本纪》载,这一噩耗直到“七年九月甲子”才传到江南,诗人赋此词时尚未知详情。⑤“几时”句:意谓徽、钦二宗何日才能返回宋朝。鸾辂(lù),天子所乘之车,“鸾”通“銮”,车上的铃;“辂”是车上横木,“鸾辂”即指二帝车驾。 鉴赏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由清江赴任江东转运使,途经鄱阳,写下此篇。 开篇作者以大手笔写江南江北的大雪景象:雪花纷飞,地冻天寒。“遥知易水寒”中的“寒”字与大雪之“寒”相互辉映,使词的冷色调叠加。此句化用了荆轲赴秦的典故,暗示令人心痛的徽、钦二帝被掳事件,他们去时虽没有像荆轲那样悲壮,但相同的是,他们也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至今还羁留北地,音信杳然。此句写怀想,“知”是字眼,前面加一“遥”字,突出了一种忧愤深广和归期渺茫。“江南江北雪漫漫”,“燕山雪花大如席”(唐李白《北风行》),冰冷彻骨,但却怎比得上词人内心的寒冷? “同云深处望三关”句,词人以易水、三关,借代故国,雪花漫漫,彤云沉沉,作者依旧在驻足遥望,可是茫茫一片,纵有无限牵念都已是枉然。“同云”句满是痴情、满是伤感,“断肠”是词人此时心情的真实再现,而且这种痛楚还在不断地蔓延。“山又山”既是指旅途的遥远,又是写山岭重重、遮断了词人的视线,更遮断了二帝的归程,以致遥遥无期,这一切都令他哀伤慨叹。 雪山归棹图(局部)【宋】赵佶 故宫博物院藏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三句语出惊奇,将愤恨写尽,痛彻骨髓。李贺有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犹为假设之辞,此词则直接切入,将仇恨量化,但衡量的尺度却是“天”的极限。汉乐府有诗云“山无陵,江水为竭……乃敢与君绝”,与本词的表达方式异曲同工,用“海”代替“江”,感情又加深一层,“恨”字溢满词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彰显了仁人志士的爱国之心。下句又道“消除此恨难”,使词由昂扬顿入萧瑟,词人的心底有万般愁怨,但“难”字又使一切希望破碎不堪。 向子諲是南宋初期的主战派大臣,金兵南下时,他请求康王赵构率军渡河,以救徽、钦二帝。建炎三年(1129),金兵围攻湖南长沙,他率领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陈与义《伤春》诗云:“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敌军锋。”如今靖康之变已过8年,国破家亡,满目疮痍,早已物是人非,他虽有切齿之痛,但是已无力回天,纵有豪情万千,又如何去激扬、去兑现! 所以“难”字还存在双关义,既指忘却仇恨难,又指梦想难实现,流露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结尾二句作者却又设计了一幕满怀希望的场景,在悲伤中幻化出一分期冀,“频闻遣使问平安”是作者的想象,其实是不可能有“频遣使”和“报平安”的,徽宗悲惨地死在异国他乡,便宣告所有的幻想破灭。问平安之语,字面平和温暖,内里却是何等痛楚。结句“几时鸾辂还”,以痴情语作结,使得此恨绵绵无尽期,达到一种反衬的艺术效果,加强了悲剧性。 这首词是小令,字数不多,抒情却曲折深沉。全词旨在写二帝被掳不得归国的悲哀,终篇却并无一字道破,语言婉转有致,“哀而不淫”,不失词体本色。(张雅莉) 集评 清《冯煦:“《酒边词》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阮郎归》一阕,为二帝在北作也。眷恋旧君,与鹿虔扆之‘金锁重门’、谢克家之‘依依宫柳’,同一辞旨怨乱。不知寿皇见之,亦有慨于心否?宜为贼桧所疾也。终是爱君,独一‘琼楼玉宇’之苏轼哉?彼以词骀宕不可为者,殆第见屯田、山谷诸作,而未见此耳。”(《蒿庵论词》) 清《陈廷焯:“愤不可遏,不嫌直截。”(《词则《别调集》卷二)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