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雅调感君子,一抚一弄怀知己。”诗句出处:《雅琴篇》;是唐朝诗人司马逸客的作品。 |
亭亭峄阳树,落落千万寻。独抱出云节,孤生不作林。
影摇绿波水,彩绚丹霞岑。直干思有托,雅志期所任。
匠者果留盼,雕斫为雅琴。文以楚山玉,错以昆吾金。
虬凤吐奇状,商徵含清音。清音雅调感君子,
一抚一弄怀知己。不知钟期百年馀,还忆朝朝几千里。
马卿台上应芜没,阮籍帷前空已矣。山情水意君不知,
拂匣调弦为谁理。调弦拂匣倍含情,况复空山秋月明。
陇水悲风已呜咽,离鹍别鹤更凄清。将军塞外多奇操,
中散林间有正声。正声谐风雅,欲竟此曲谁知者。
自言幽隐乏先容,不道人物知音寡。谁能一奏和天地,
谁能再抚欢朝野。朝野欢娱乐未央,车马骈阗盛彩章。
岁岁汾川事箫鼓,朝朝伊水听笙簧。窈窕楼台临上路,
妖娆歌舞出平阳。弹弦本自称仁祖,吹管由来许季长。
犹怜雅歌淡无味,渌水白云谁相贵。还将逸词赏幽心,
不觉繁声论远意。传闻帝乐奏钧天,傥冀微躬备五弦。
愿持东武宫商韵,长奉南熏亿万年。
《雅琴篇》唐朝诗人司马逸客的作品。【注释】:
清:
①水纯净透明,与“浊”相对。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②洁净。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③使洁净;使干净。陆云《盛德赋》:“泛时雨以清天,洒狂尘以肃地。”④清晰;清楚。张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黄杨惠不轻,虎头光照簟文清。”⑤声音清亮;清脆。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声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扬。)⑥清爽;清凉;寒凉。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别:另一。)⑦冷清;凄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⑧寂静;清静。《庄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咏风》:“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大风曲:汉高祖即位后曾回故乡,作《大风歌》。加:施。)⑩公正;廉洁;清白;清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以:因此。)(11)单纯;素雅。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12)肃清;使干净。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13)用完;用尽。《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伍子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荆:楚国的别称。)(14)中国封建朝代名称,公元1616~1911年。(15)厕所。后作“圊”。《风俗通·怪神》:“二三日乃于清中粪下啼。”(16)古代哲学用语。指冲和之气。《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礼,养之以清。”音:
①乐音。《韩非子·说林下》:“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尝:曾经。遗:赠给。)②声音。《庄子·胠箧》:“鸡狗之音相闻。”③消息。《诗经·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宁:难道。嗣:寄给。)④通“荫”。树荫。《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袍)、竹八类。如钟、铃属金类;磬属石类;埙(xūn勋)属土类;鼓属革类;琴、瑟属丝类;柷(zhù祝)属木类;笙、竽属匏类;管、箫属竹类。雅:
①正;正确的。诸葛亮《出师表》:“察纳雅言。”(察纳:考察,采纳。)②规范的。《论语·述而》:“诗书执礼,皆雅言也。”③高尚;不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才识不及预,而雅性过之。”(预:人名。)④平素;向来。《史记·高祖本纪》:“雍齿雅不欲属沛公。”(雍齿:人名。)⑤甚;很。杨恽《报孙会宗书》:“雅善鼓瑟。”(鼓:弹奏。)雅调:
正调。《宋书·乐志》:“迁善自~~,成化由清均。”调:
(一)①调动。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婿竟不调。”②转换。徐陵《玉台新咏·织妇》:“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③征调。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调其赋税,以充军实。”④计算。班固《汉书·晁错传》:“调立城邑,毋下千家。”⑤音调。白居易《琵琶行》:“未成曲调先有情。”⑥人的才情风格。秦韬玉《贫女》:“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⑦古代的一种赋税。汉末、魏晋有户调,即按户征税。《三国志·魏书·赵俨传》:“都尉李通急录户调。”唐代建立租、庸、调制度,仍按户征调。⑧指声调,即字音高低升降的音调。⑨腔调。(二)tiáo ①协调。洪亮吉《治平篇》:“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②调弄;弹奏。刘禹锡《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③嘲弄;调笑。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④驯养;调教。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⑤烹调;调味。《战国策·楚策四》:“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⑥音律和谐。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感:
①感动。《荀子·乐论》:“其感人深。”《汉书·礼乐志》:“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②感慨;情感。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曹植《洛神赋序》:“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③感觉。《庄子·刻意》:“感而后应,迫而后动。”④通“憾(hàn)”。遗憾。《汉书·杜邺传》:“内无感恨之隙(xì),外无侵侮之羞。”(隙:指人际关系上的隔阂。)⑤通“撼(hàn)”。动;摇。《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舒:徐缓。脱脱:脚步轻缓的样子。帨:系在腰带上的佩巾。)君:
①君主。《岳阳楼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大:伟大。)②封号。《战国策·燕策二》:“乐毅奔赵,赵封以望诺君。”《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信陵君列传》:“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③对人的尊称。《战国策·齐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地名。)特指妻妾称夫,子孙称父祖辈。王勃《滕王阁序》:“家君作宰。”(宰:指县令。)[君子]与“小人”相对。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论语·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见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这就可以了。)君子:
①德才兼备的人。《论语·子路》:“故~~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②贵族的通称。《诗·魏风·伐檀》:“彼~~兮,不素餐兮。”③妻对夫的称呼。《诗·王风·君子于役》:“~~于役,不知其期。”子:
①孩子,兼指男女。《诗经·豳风· 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馌yè:送饭。南亩:指田地。)②儿子或女儿。《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指儿子。《韩非子·说林上》:“卫人嫁其子。”此指女儿。③人的通称,或指男;或指女。《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印否?”(涉:过河。印āng:我。)《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此。归:出嫁。)④尊称,多指男子。《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匪:非。愆qiān:错,误。)⑤动物的卵或幼小的动物。《诗经·小雅·小宛》:“螟岭有子,蜾蠃负之。”(螟蛉mínglíng:一种吃禾心的害虫。蜾蠃guǒluǒ:细腰蜂。)《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⑥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李绅《悯农》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⑦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⑧地支的第一位,常与天干相配以纪日、纪年。《春秋 · 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韩愈《息国夫人墓志铭》:“元和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元和:唐宪宗年号。日南至:指夏至。)又指十二时辰之一,即子时,自夜十一时至次日晨一时。⑨利息。《史记·货殖列传》:“子贷金钱千贯。”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抚:
①抚摩。《礼记·丧大记》:“主人降,北面于堂下,君抚之,主人拜稽(qǐ)颡(sǎng)。”(稽颡:跪拜礼,额至地。)②按;握。《吕氏春秋· 举难》:“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③安抚;抚慰。《孟子· 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④敲击;拍打。《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遏:止。)又抚弄;弹奏。庾信《春赋》:“玉管初调,鸣弦暂抚。”⑤抚养;抚育。《颜氏家训·兄弟》:“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⑥古代官名。巡抚的省称。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弄:
巷子;胡同。《南齐书 · 郁林王纪》:“帝竟无一言,出西弄,杀之。”怀:
①胸前;胸怀。《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曹植《七哀诗》:“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②抱或揣在胸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③怀孕。左延年《苦哉篇》:“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④包藏;隐藏。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自由:由自己。)《战国策·魏策四》:“怀怒未发。”⑤思念。《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寘:放置。周行:大路。)⑥心意;心情。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确实。)⑦安抚。《淮南子·泰族》:“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左传·僖公七年》:“怀远以德。”⑧归向;归附。《旧唐书·贾敦颐传》:“政化清静,老幼怀之。”⑨赐予;赠送。《诗经·桧风·匪风》:“谁将西归,怀之好音。”(好音:好消息。)知:
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己:
①自己;本身。《礼记·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②天干的第六位。与地支相配以纪日,年。《吕氏春秋·季夏》:“中央土,其曰戊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