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清宫堂子祭 |
释义 | 清宫堂子祭清宫堂子祭,包括堂祭和坤宁宫祭,都是满族萨满教的演化形式,源于我国北方诸民族所固有的对自然、祖先神祇的崇拜观念。正如《重订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序》所言:“清室由东北入主中原,所定通礼亦多缘汉制,惟祭天于堂子,祭神于坤宁宫,犹能保有故俗。但因其融合了汉文化和其他文化成分并吸收了历代王朝的庙堂祭礼,故其体系和内容更为庞杂。 “堂子”是由满语“档涩”演变而来。“档涩”汉意为档子、档案。往昔凡满族各姓家族主持者总穆昆处专设“恩都里包”(神堂)或“档子包”(档子堂),作为恭放阖族谱谍及本氏族众神祗神位、神谕、神器、祖神影像之所。所谓“神堂”早期并非楼堂,仅指安放神位之所,或为桦皮匣、柳编匣、骨匣,或为石罐和泥罐,后多为长方形木匣,俗称“神匣”。这是由北方先民游猎迁移的生产方式决定的。随着部落的逐步定居,始设堂子以祀群神。据满族长篇英雄小说《两世罕王传》讲,在努尔哈赤统一诸部前,各部首领所居之城均设有“堂涩”(或译作“唐舍”),只是规模不等,筑料不同而已。可见,堂子祭祀早期并非爱新觉罗一族之祭典,而是满族诸姓共同的祭礼,其缘起时间,亦非如《清史稿》、《啸亭杂录》所载堂子祭夭,清初起自辽沈,有设杆祭天礼,而是满族及其先民悠久而古老的祝祭形式。据《会典事例》载,清太宗改元崇德,即定国制,限堂祭为皇室之祭,不许官民设立。此后,堂祭方为爱新觉罗家族所独有。 清官堂祭为祭天礼仪。清皇族昭梿记载:“国家起自辽沈,有设杆祭天之礼,又总祀社稷神祇于静室,名曰‘堂子’,实与古明堂会祀群神之制相符,犹沿古礼也。”“典礼”则云:“若大内及王、贝勒、贝子、公等均于堂子内向南祭祀。至若满洲人等均于各家院内南以祭,又有建立神杆以祭者,比皆祭天也。”近世在满族诸姓的萨满家祭中,均有设杆于庭院,献牲以飨天神的祭天(杆)仪式,颇似堂子礼仪,二者是满族祭天古俗在宫廷和民间的不同表现形式。对天的崇祀,是满族乃至北方少数民族的共同信仰,也是萨满族最古老、最原始的崇拜观念之一。黑龙江省富察氏祭杆神谕讲:“我祖祭天之举盖有年矣,溯自勿告时,即有祭天之仪,望后世务须谨遵祖谕,年年祭天,以示不忘其本。”宁安蓝旗沟扎拉里氏认为:人之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皆由天定。立神杆代表族人向天祷告。堂祭为祭天已无疑,但其所祀之天,已与满族及其先世原始的天穹观不尽一致。此时之天在萨满教的“万神殿”中,地位显赫,尊崇备至,丧失了原始自然崇拜中诸神祇平等的品格。 清宫堂祭是有清一代最神圣、最隆重的国家宗教盛典,以“元旦拜天、出征凯旋为重,皆帝王所躬祭”。其它如每月初一在亭式殿举行的月祭;每年四月初八移请坤宁宫之佛像于堂子的浴佛祭;每年春秋两季分别举行的马祭和杆祭,“则率遣所司”,由属下代祭。堂祭具有明显的公祭与国祭性质。 坤宁宫祭为帝王本家的祭典,原与满族各家祭相同。惟因其地位独尊而礼仪隆重而繁缛。坤宁宫作为宫禁大内的皇家祭祀,非殊恩臣下绝禁参加。坤宁宫祭分日祭、月祭、报祭、大祭等常祭和求福祭。其中常祭又分朝祭、夕祭。“宫内西大炕,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朝以寅、卯,夕以未、申。祭皆用豕。并设香碟,净水及糕。朝则司祝擎神刀,诵神歌,三弦琵琶和之以致祝。遂进牲。夕则司祝束腰铃,执手鼓,蹀步诵神歌以祷。鼓拍板和之,亦进牲撒香灶,灯火,展背灯青幕,众退出,阖户。司祝振铃诵歌四次致祷,所谓背灯祭也。坤宁宫供放神位多而杂,凡举行堂祭,皆恭请诸神于堂子,坤宁宫乃堂子不祭之时,安奉诸神,而便于朝夕祭者也。每岁十二月二十六日,总祀诸神于堂子。并将一年祭祀所积之楮帛、神杆、柳枝等送堂子焚毁。因此,与坤宁宫相比,堂祭尤显神圣肃穆。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