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法身偈 |
释义 | 法身偈近年来,考古发掘发现了不少古梵文“法身偈”,亦称“法陀罗尼”。所谓“法陀罗尼”即对所闻佛法坚持不忘。它常被作为密宗咒语铭刻或书写在佛教文物上遗存下来。密咒在佛教密宗被解释为佛菩萨的心音,佛佛相传不通它解,但当诵持,无须强释。就是告诉世人只需吟诵和藏持,一定不要牵强附会地加以释解。其实,“法身偈”不仅有可为尘世所领悟的寓意,而且蕴涵着佛教重要的基础经义和哲理。“法身偈”又称“法身颂”或“法身舍利偈”或“缘起颂”或“缘生偈”或“法颂”等,密宗又称“因缘咒”。大乘佛教,特别是密宗僧众在诵经或抄经时一般都要诵抄法身偈,这样一来,被认为诵抄错误就不会导致不良结果。 关于“法身偈”,在佛经里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大智度论》(十一)说:舍利弗(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自幼博学多问,八岁能诵十八经,精通一切经义。当时,摩揭陀国有二龙王兄弟相助,应时降雨,国无荒年。人民安乐,每当仲春之月,人们都咸集龙处,兴会弦歌,置床论议,国王、太子、大臣、论士悉皆与会,均入高雅坐席。有一次,八岁的舍利弗作为论师也参加了盛会,神情自若地结跏趺坐于论床,骄矜自恃的名流皆卑其年少,以为不屑于面论,故只遣年少子弟传言诘难。出乎预料的是,舍利弗“答酬旨趣,词理超绝”。诸大论师无不叹服。国王亦大欢喜,即命有司封一聚落,经常赐予。国王亲乘象舆振铃宣示,十六大国,六十大城无不欢庆。舍利弗与大目犍连(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亲近友好,情同手足,后因厌世,皆出家学道,作了梵志(佛家对一切外道出家者的泛称,这里特指舍利弗和目连皈依佛陀之前的从师珊阇耶)的弟子,但直到师故,亦未证得道果。时值佛陀与其度化的迦叶兄弟等千人正漫游诸国,来到王舍城。舍利弗遇到一位比丘,名阿说示(意译马胜,五比丘之一,舍利弗之师)。舍利弗见其身披袈裟,手托钵盂,“仪服仪容,诸根清净”,于是便上前问道:“汝谁弟子,师是何人?”答曰:“释种太子,厌老死病苦出家,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觉”、“无上正遍知”等,佛教术语,其义为对佛教“真理”的如实觉知,即超人的智慧)是我师也”。舍利弗得知他是释迦弟子,便求其讲述师教。阿说示说;“我年既幼稚,受戒日初浅,岂能演至真广说如来义。”舍利弗求其略说其要,于是,阿说示便复一偈: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舍利弗喜获此偈,并随即将此偈转告挚友目犍连,二人悉获初道,于是,便皈依于佛陀,后来成了佛陀的著名弟子。这一颂,即《法身偈》或《缘起颂》,据《大智度论》卷二所述,是佛陀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即初转法轮时所讲的基本教义“四圣谛”。这一学说集中反映了早期佛教的世界观,旨在阐释世俗世界的存在、起因、出世及出世道路问题。所谓“四圣谛”,即关于“苦、集、灭、道”(或“苦、习、尽、道”)的真理。“苦”和“集”讲的是世间事物的一对因果关系;“灭”和“道”讲的是出世间的一对因果关系。“苦”谛是对世间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苦是构成世俗世界(物质的和精神)的普遍存在形式。颂偈所谓的“诸法”是指以苦为其存在形式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集”谛是指世间之所以为苦的原因,认为其表现为苦的世间事物皆由诸多因缘结集而成。简言之,“苦”为世间的表现,“集”为世间的原因。所以就有了“法身偈”前半颂:“诸法从缘起”。“灭”谛是指根除世间痛苦的原因。这就是下半颂“彼法因缘尽”的内容。“道”谛是指脱离“苦、集”这一世间的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即“涅槃”的修行方法。“道”谛虽然在《法身偈》中没有出现,但读到前三谛,该谛就会自然出现在联想中。 关于“四圣谛”的教义虽然只用了四个字加以概括,但要穷尽其理,对于得道初浅的阿说示(马胜)比丘说来决非易事,所以只用易于记诵的一偈作答,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很有生活情趣的。在《大智度论》中,阿说示说偈显得十分质朴,毫无圣化之意。然而,在后来的《浴佛功德经》中却是另一番情景:“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王在王舍城鹫峰顶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复有无量无边大菩萨,众天龙八部悉皆云集。尔时,清净慧菩萨在众中坐,为欲悯念诸有情,——即从坐起,偏袒右肩,顶礼佛足,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 我欲请问,愿垂听许。’佛言:‘善男子! 随汝所问,我当为说。’尔时,清净慧菩萨白佛言:‘——如来般涅槃(也即“涅槃、圆寂”)后,所有众生作何供养,修何功德,令彼善根速能究竟无上菩提?’”世尊对清净慧菩萨褒奖一番之后答道: “——诸佛世尊具有三身,谓法身、受用身、化身。我涅槃后,若欲供养此三身者,当供养舍利,然有二处,一骨舍利,二法颂舍利。” “舍利”是梵文śarīra的音译,意译“肢体”。 “骨身舍利”即火化后所剩余的尸骨。“法颂舍利”(“法身舍利”)义为把释迦牟尼的说教,等同于佛法的本体(法身),佛的各种不同的说教即为法身的舍利(肢体),“偈”即神圣的诗句。故“法身舍利偈”即“法身偈”。 佛随即说了前偈,即《法身偈》,也即《法颂舍利》或《法颂舍利偈》。这一偈在《大智度论》中反映了质朴无华的原始教义,而在《浴佛功德经》中却被圣化为顶礼膜拜的圣物。善男信女供养它,即便不解其义,但能诵持亦能达到“令其善根速能究竟无上菩提”的目的。 说完《法身偈》后,佛继续说道:“我般涅槃后,能供养舍利或造窣覩波(梵文stūpa的音译,即佛塔)及以如来像,于彼像塔处涂拭曼荼罗,以种种香华散布于其上,以净妙香水灌沐于像身,上味诸饮食尽持以供养,赞叹如来德,无量难思议,方便智神通,速至于彼岸,获得金刚身,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济度诸群生。”其功德可谓大矣! 从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基本教义如何演化为神咒的一点脉络。另据《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述,《法颂舍利偈》或《法身偈》一般置于塔基,塔内或佛像体内。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