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法显在印度 |
释义 | 法显在印度法显与玄奘、义净一样,在中印关系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印中友谊的象征之一,也是印度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他不仅对大乘教义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对顿悟说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增进中印人民的友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路经甘肃、新疆,于公元402年进入北印度的陀历(克什米尔的北部),由此南下,去过东部和东南部,在印度到过许多地方,于公元409年结束在印度的活动,后路经锡兰、爪哇回国。他历尽千辛万苦,在印度生活了多年。在那里学习梵文,参观考察和收集资料,回国后写了著名的《佛国记》一书。此书译成英文后,在印度起了极大的作用,印度史学家认为,此书是研究印度古代及中古史不可缺少的资料。 法显赴印,正值笈多王朝旃陀罗·笈多二世执政时期。法显出于对佛教的信仰与虔诚,为了寻找佛教的手稿和遗迹走访了印度的健陀罗、白沙瓦、孔雀城、曲女城、拘萨罗、贝拿勒斯、迦毗罗卫、拘尸那、哈舍里、华氏城等地。 关于笈多王朝时印度各地的社会、文化等状况,法显都作了真实而生动的记载。他说:“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网。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旃荼罗名为恶人,与别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牲口,市无屠。酤及估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唯旃陀罗、猎师卖肉耳。”关于当时的“种姓”制度也做了如实记述,说明那时种姓制度已发展得相当严重,种姓歧视亦很明显。 法显在印度的华氏城学习3年梵文,这对他了解印度和收集有关资料以及后来写书起了重要作用。据法显记载,在笈多王朝时期,佛教在旁遮普和孟加拉非常盛行,但在孔雀城尚在发展,在中央印度佛教还不普及,婆罗门教仍占优势。尽管如此,印度教徒与佛教徒之间关系融洽,互不歧视。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