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第五節 澳門紙馬
释义

第五節 澳門紙馬

纸馬又稱甲馬,澳門人叫衣纸,是祭祀用品。
清代虞兆隆《天香樓偶得·馬字寓用》一書中記述清代甲馬形態:“俗於纸上畫佛像,塗以紅黃彩色而祭賽之,畢即焚化,謂之甲馬。以此纸为神佛之所憑依,似乎馬也。”
清代著名文士趙翼在《陔餘叢考》亦有相似之說:“後世刻版以五色紙印神佛像出售,焚之
神前者,名曰紙馬。或謂昔時畫神於紙,皆畫馬其上,以為乘騎之用,故稱紙馬。”
顧名思義,紙馬之名,源自繪馬於紙上。澳門現存多種紙馬皆有馬的形象。最常見的是“接引貴人符”,圖中左右側有咒語:“貴人指引;祿馬扶持”一對聯;中央繪有七名仙人:西方貴人、財帛星君、東方貴人、南方貴人、童男貴人、北方貴人及帶財童子,六位貴人,皆穿古裝,乘騎馬匹,這是一幀具代表性的紙馬。
“招財”是一幀繪有肥壯馬匹、有“招財”二字、另有金錢圖案裝飾的紙馬,從內容可知,紙馬實含求財之意。
另一種“貴人指引,祿馬扶持”,圖中央繪肥碩小馬,由右側為一穿馬褂、雙手揚起的富貴之人引導,左側為手托金錢的下人,小馬前蹄揚起,極有趣味。此圖是一幀講究雕刻效果的清代木版畫,圖中人物服飾採陰刻,人物頭部及小馬用陽刻,虛實結合;用綠色彩紙印刷,綠紙加馬,諧音“祿馬”。
以上三圖,皆以圖像為主。另一幀“永保平安,長命富貴”的紙馬,則更含數行祈福字句:“焚香敬請到祿馬大將軍,東南西北中央五方事事如意,丁財兩進,祿馬扶持,保護弟子合家人口平安,生意興隆,一本萬利,四季順遂,五穀豐登。”從此圖行文可知,紙馬實含豐富內涵,是人們充滿世俗色彩的祈求反映。
紙馬以馬為主體圖像,與中國人對馬的崇拜、認知有關。
“紙馬之謂馬與刻畫馬形,同先人對馬的出天入地的通神認識相關。”(見陶思炎《中國紙馬》 ,東大圖書公司,第三頁。)
古書中對馬有不同的紀述:“凡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 《左傳》);“地精為馬,十二月而生,應陰紀陽以合功,故人駕馬,任重致遠利天下”。( 《初學紀》); “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莫如龜”( 《漢書》)。
人們對馬能上天入地,開通陰陽,“任重致遠利天下”的認知,解釋了在祭祀天神、祖先之際,焚化紙馬的奧妙:一為祈福,二是供祖先騎乘。
澳門紙馬,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祭神及祭祖先。兩大類型,數量之豐富,旗鼓相當,充分反映了華人的民俗信仰內涵。
祭鬼神紙馬,與華人的多種崇拜—— “祭神如神在”的信念有直接關係。有如下種類:
一、佛道諸神及民間俗神;
二、祭天神紙馬;
三、祭冥神紙馬;
四、靈符。
澳門紙馬種類,可以說十分完整。我們從清人虞兆隆、趙翼對紙馬的紀述可知,其起源與神
佛像有直接關係。澳門紙馬,的確以神佛像為多,目前已見者有:
佛教: “千祥雲集,百福駢臻”。此紙馬以觀音像配上“觀音菩薩救苦經” ,圖文並茂,通
常被稱“觀音經” ,這是比較常見的紙馬。
另有“佛船”、“準提觀音經”、和合二仙,俱與佛教有關。
道教:北帝(氹仔北帝廟印刷)、媽祖(路環叠石塘山天后廟印刷)、三清、張天師。
民間俗神:金花娘娘、列仙、土地公公、日遊神、吉凶二星、五道傷神、吐嘔傷神、五雷神、姑婆、花公、花母、竈神。
澳門纸馬所包含的神佛種類,是中原與嶺南地區均比較常見的。有相當部份如金花娘娘、花公、花母、姑婆,俱为嶺南民間俗神,在嶺南民間有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從中亦可見澳門地區的民間信仰,與中原、嶺南的傳承關係。
金花娘娘信仰起源於明代。《番禺縣誌》稱:“靈應祠在廣州仙湖之西,其故老相傳,廣之金氏女也。少为巫時,稱为金花小娘,後歿於仙湖之水,數日不壞,體有異香,里人陳光見而異之,偕眾舉殮,得香木如人形,因刻像立祠。”
《廣州府誌》亦稱:“神本處女,有巡按夫人分娩,數日不下,幾殆,夢神告曰:請金花女至,則產矣。密訪得之,甫至署,夫人果誕子。由此無敢婚神者,神羞之,遂投湖死。”
金花娘娘可算是兒童保護神。不但纸馬有金花娘娘,在澳門廟宇包括蓮峰廟、蓮溪廟 觀音古廟、包公廟、路環金花廟(又稱三聖廟),俱祀奉金花娘娘,可見其在澳門民俗信仰中影響之多面。
澳門紙馬之中,還有另一種内容比較相似的“姑婆票”。所謂“姑婆”,是指有法力的女巫。現在所見的姑婆票有十三種,包括“三朝姑婆”、“七朝姑婆”、“折花姑婆”、“隔食姑婆”、“熱積姑婆”、“身寒姑婆”、“脫牙姑婆”、“送花姑婆”、“發冷姑婆”、“著疳姑婆”、“肚瀉姑婆”,“夜啼姑婆”、“膿血姑婆”。
“姑婆”如金花娘娘一般,從多個方面佑護兒童成長,從出生三天(三朝)、七天(七朝)到小兒發熱發冷、消化不良、腹瀉、夜啼以致小兒换牙,俱有“姑婆”無微不至照應。
多子多福是中國人傳统而根深蒂固的思想。如果說,金花娘娘和姑婆票是佑護兒童成長的民間俗神;那麼,花公花母則更为專業,是佑護胎兒的俗神。
花公花母是一幀帶符籙與圖像的纸馬。圖中上半部为手抱嬰兒的花公與花母,背景为花樹,樹上開滿花兒。嶺南民間有一種習慣,把胎兒稱为花。花公花母佑護的花樹,喻示的是胎兒。
澳門人祈求添丁之際,焚化的纸馬是花公花母;而祈求嬰兒健康成長的,焚化的为金花娘娘與姑婆,這幾種纸馬均與生殖崇拜有不同程度的關係。
澳門纸馬,敬奉天神者佔半。
“中國民間信仰最直接崇拜的天象,首先是雷。它那巨大的震響聲,给人們帶來的恐懼,從遠古便引起人們的畏敬。在古代記載的文獻資料里,關於雷的崇拜比其他氣象要多。雷崇拜首先因雷聲的震動而起,把它看做是起動萬物甦生,主宰萬物生長的神。”(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二十八頁。)
澳門人對雷神的崇拜,雖然已經逐漸淡忘,但其遺存,在纸馬中依然可见。五雷神纸馬,就是代表。
《山海經》中是如此描畫雷神的:“雷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吴西。”對於雷神的形象,還有其它形容,深入民心:“豕首鱗身”。“大首鬼形,白擁項,朱犢鼻,黃帶,右手持斧,左手持鑿,運連鼓於火中。”
澳門紙馬中的五雷神,與民間塑造的形象呼應:鷄嘴、鷹爪、持斧。五雷神的上半部中央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又稱真王),下有五雷神分佈,分別為當年雷神、行月雷神、該日雷神、應時雷神及未置名雷神。
澳門五雷神與中原相傳五雷為天雷、水雷、地雷、神雷、社雷(或妖雷)有差異,但在數量上卻等同。(見馬書田《華夏諸神》,臺灣雲龍出版社。)
澳門居民在祭天時,還會焚化兩種紙馬、龍衣及觀音衣。
龍衣及觀音衣,是一種形狀呈T形的神衣。觀音衣源自對觀音的崇拜,裝飾圖案為蓮花、瓔珞、觀音經。龍衣則源自對龍的崇拜,中央繪蟠龍、仙山、波雲紋,下擺狀似袍服波紋。
龍衣用紙有紅、黃、綠色紙。
龍是虛構的吉祥四靈之一,其餘三種為麟、鳳、龜。龍的崇拜,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因龍被視為造福萬物的神靈,故而在紙馬中,其形象十分常見,在天神崇拜中,享有特殊地位。
觀音衣可以說是深受佛教影響衍生的紙馬;如龍衣一樣,仿天子龍袍式樣製作,作為化身神靈祈福而燒化的紙馬。
觀音衣的燒化日子主要有三個: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六月十九日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日觀音升天日。
觀音衣中央刊印觀音經,顯見佛教的影響。
澳門的道教及俗神紙馬,種類繁多,但不少範圍頗為模糊,難以清晰界定。
如“午時符”——
午時符又名端午符,是道俗合一的紙馬。
在古代,農曆五月被視為“惡月”。《燕京歲時記》一書形容:“京師諺日:善正月,惡五月。”起因是端午(午月午日午時)為陽陰的分界點。五月的夏至以後日照縮短,陽消陰長,陰氣大盛,故需焚化端午符以辟邪。
端午符圖案上方為道教騎虎大仙張天師,旁有利劍,下端為八卦,中間有咒:“五月五日正午書,災害禍患盡消除。”
端午符曾流行大江南北,但今日難見;僅澳門有比較完整的遺存。
又如“竈神崇拜”——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崇拜。
竈神所屬,有多種說法:“黃帝作竈,死为竈神。”(《淮南子》);“炎帝於火,死而為竈。”(同上);“火正祝融為竈神。”(《五經異議》)。勿論如何,這些以炎黃二帝及祝融為竈神的說法,都體現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特徵。
《敬竈全書·真君勸善文》說:“竈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健康,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故中國人對臘月廿三祭竈甚為重視,澳門亦然。
從澳門的竈神紙馬我們可知,當中有明顯的祈福求全家平安的功利性訴求。
竈神不但是家居保護神,而且亦是行業神。除受家家戶戶崇拜外,還是飲食行業的行業神。
是故,此紙馬亦是廣受民間重視的紙馬之一。
再如“天后像”——
天后是澳門地區重要的民間崇拜偶像,澳門三個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俱有天后廟或天后宮,這是因為澳門居民之中含有比例極高的福建移民之故——閩籍移民將其原居地的信仰傳播至澳門。
一九九八年十月,澳門叠石塘山天后像落成開光,主辦者印刷了一批天后像廣為派發,令本地紙馬又添一新品種。
中國人有一種觀念,認為煙火可升天,直達天庭,向天神稟告民間疾苦與訴求,從而打動神靈。是故,紙馬絕大部份為燒化用途,祇有少量作張貼辟邪。不過,澳門地區涉冥神崇拜的紙馬,基本上是燒化的,未見作張貼用途。
澳門屬冥神崇拜的紙馬主要有兩種,一是路引,一是百解。
澳門紙馬中屬冥神紙馬有:五道傷神、城隍符、土地公公、日遊神等。
土地公公,是本土十分常見的神祇之一。不但有兩家土地廟——沙梨頭土地廟及下環土地廟,社公更遍佈全澳大街小巷;各大小廟宇,亦多為土地公公立有神壇。
土地公公紙馬,所繪為一閒坐石塊上老翁,容貌平和,含有笑意,代表了澳門民間對土地公公這一位深入民心的俗神的印象。
土地公公是自然崇拜的一部份,故屬自然界神祇。此紙馬反映的是本地居民希冀透過燒化,達安居樂業的目的。
“路引”已是比較少見的冥神紙馬,其全名為“福地龍虎山冥途路引”。
這一幀紙馬帶有道教色彩。圖像上方為太乙救苦天尊張天師,下方為一引領亡靈登西方極樂的童子。
路引最精彩的部份在“執照”的文字。這一份執照含有亡靈的性名、出生地址、畢命時間,其目的是希望在“前往冥途驛通死道關津把隘門”時便於通過,暢通無阻,以便到達酆都。
路引起源自唐代。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受牽連被閻王傳訊,因李世民為陽間之王,被萬民擁戴,閻王乃將其放回陽間,並托其將路引帶到民間,發給善民,以便利人們手持“執照” ,順利抵達地府首都酆都。
路引是一種帶迷信色彩的紙馬,實是亡靈的親屬追求心靈安慰、紀念死者的一種方式。
由於今日人們所受教育水準普遍上升,故而有關的為死者焚化路引的習俗,已經愈來愈為人們淡忘、忽異。
“百解”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紙馬,其全稱為“天解賜福消災地解生恩化難” 。從其中內容可見,其主要目的是在燒化後,解除一切災厄,得到好運。
“百解”其實是一種祈求冥神關照佑護的紙馬。
澳門紙馬,種類十分豐富,是澳門地區一種十分重要、至今依然對民衆百姓日常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影響的民俗品。
從紙馬的起源看,其出現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標誌。
遠古時代,貴族用活牲陪葬,對社會物質的生產與利用,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後來改用偶馬。約至唐代,再改在紙上繪畫偶馬神像,然後焚化祭祀先人、神靈、宗教仙人。從纸馬的演變看,其出現無疑是社會進步的折射。
紙馬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迷信品,但是,它卻遣存了大量古代的人文信息、美術圖像,為我們認識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對紙馬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澳門民間信仰的一些特微:
一、多神崇拜。
不論是道佛或民間俗神,澳門民眾均將其列入崇拜之列,這種崇拜不講職司高低、性格本質
善惡,祇要對自己有利,概在尊崇之列。
二、功利性。
澳門民間崇拜,並非屬宗教性質,而是所有利己神祇,俱在被崇拜之列。有求子嗣的、求平安的、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求升官發財的、求除病安康的,不一而足。於己有利,俱可叩頭;功利色彩,至為明顯。
三、民間信仰與年節結合。
不少紙馬,是在重要民間節日中燒化的。如在春節燒龍衣、觀音衣;在端午節焚端午符;在土地誕焚土地公公等等,祈福與節日結合。
四、文化中的保守性完整保留。
澳門紙馬體系得以完整保留,外在因素是近百年來,澳門遭受激烈衝擊的機會並不太多,讓這些民俗品得以有機會完整遣留;但從中亦透視出澳門民眾階層保守的內在特徵。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