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送秦中诸人引
释义

送秦中诸人引

[金] 元好问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11),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12),及蓝田、鄠、杜间风物(13),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14)。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15),寻一牛田(16),营五亩之宅(17),如举子结夏课时(18),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19),从宾客游,伸眉高谈(20),脱屣世事(21),览山川之胜概(22),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23)。然予以家在嵩前(24),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25),长吁青云。
今夫世俗惬意事(26),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27),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28),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29),漠乎其无所得(30),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31),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32)

〔注释〕
①本篇选自《遗山先生集》。秦中,指今陕西省境,春秋战国时属秦地。引,古文体名。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谓唐代始有此体,大致如序而稍简短,由序发展而来。宋苏洵之父名序,洵及其子轼、辙因避讳而以“引”代“序”,后人相沿用之。②风土,指社会风俗和地理条件,古人认为二者密切相关。③质直,质朴而爽直。尚义,崇尚义气。④风声习气,即风气,习俗。古人认为各地风气习俗不同,歌调风格也不同。⑤歌谣慷慨,《大子夜歌》“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自然”,此用其语。⑥秦汉之旧,秦、汉遗风。⑦四方之志,经略天下的雄心壮志。⑧侍先人官略阳,侍奉在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做官的已故的父亲。元好问自幼过继给叔父元格,这里的“先人”即指元格。⑨秋试,在秋季举行的“乡试”。⑩纨绮气,富贵人家子弟的习气。纨绮,丝织品,指代富家子弟。(11)沉涵,沉湎、沉溺。(12)周、汉都邑,周都镐京,在今西安西南;汉都长安,在今西安西北。(13)蓝田,今属陕西,以产美玉出名。鄠(hu户),今陕西户县。杜,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西汉宣帝筑陵于此。这些地方都在长安附近。(14)津津然,欣喜的样子。(15)南山,指终南山。在今西安市西。(16)一牛田,一条牛所能耕种的田地。指一小块田地。(17)营五亩之宅,经营五亩地的田园,指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18)结夏课,举子在夏日邀集同辈,读书习文,以备秋季应试,称“结夏课”。(19)为具,安排饮食的器具,指准备酒食。(20)伸眉,扬眉。(21)脱屣(xi喜)世事,比喻抛弃世俗生活。脱屣,脱掉鞋子。(22)胜概,优美的景色。(23)庶几,或许可以。(24)家在嵩前,金宣宗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元好问移家登封(今河南省县名)。嵩,嵩山,在登封县北。(25)矫首,举头。(26)惬(qie怯)意事,令人心满意足的事。(27)高赀华屋,富足的钱财和华丽的房屋。赀,同“资”。(28)造物者,指上天。靳,吝惜。(29)澹乎,清淡的样子。(30)漠乎,漠不关心的样子。(31)自放,自我放逐。方之外,指世外。(32)辋川,水名,在陕西蓝田东南。唐代王维曾在此筑别墅闲居。

〔分析〕
这是一篇送别关中友人的赠序,作者藉此临别赠言抒发了对关中旧游之地的无限向往之情,以及高蹈遗世的归隐之志,但是细玩词意,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心态是颇为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联系元氏写作此文时的境遇来理解其情志。
元好问是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蒙古入侵,兄长遇害,他在金宣宗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携家流亡到河南福昌三乡镇,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又移家登封,并在昆阳买田置产,在登封住家达九年之久,文中所谓的“家在嵩前”即指此。这期间他于兴定五年中进士,又于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中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馆编修,他只身在汴京供职,后辞官回到了登封。这篇赠序当作于他身居汴京的时期。这时的金朝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危亡境地,自国都由中都(今北京)迁至汴京以来,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蒙古侵占,中央政权正日趋分崩离析。心怀济世抱负的元好问目睹政治腐败、国事日非的景象,自然萌生出归隐之想,但是辉煌的历史文化又使他心犹不甘,感慨无穷。本文所表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态。
文章的第一段概括关中的风土人情,赞为淳厚质朴、刚直尚义,有秦汉遗风,而且山川胜景天下无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四方之志”是一个复义性的词语,它指一种游历四方的志向。关中的山川风物足以使人流连忘返,故有此志者“多乐居焉”,那末这种“志”当然是一种山水游观之志。但是关中的魅力又不止于此,它是周秦汉唐的旧都所在地,古代的英雄豪杰曾在此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所谓“秦汉之旧”也包括着那些辉煌历史的流风余韵,那末向往于斯者的“四方之志”当然应该是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建功立业之志了。“四方之志”的这种复义性反映出元氏微妙的矛盾心态,我们从下文的述志中就可体会到。
文章的第二段抒发了作者对关中的向往之情以及渴望卜居于斯的强烈愿望。先交代元好问二十多岁时侍奉先人于略阳。后又述及他在长安参加秋试而盘桓了八、九个月,当时他富贵子弟的习气未除,沉迷于杯酒之间,因而无暇饱览关中的山川风物,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接下来写他在与关中友人的交往中对秦地的了解越加丰富,每当谈到故都风物就会眉飞色舞,心向往之。这一次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约在靠近终南山的地方觅一块土地,盖几间房屋,就可以一起读书饮酒,结伴出游,高谈阔论,遗落世事,寄情山水。由此看来,他之向往关中似乎就是为了归隐山林,满足游观之愿。但是细加揣摩就能体会到其深层的意蕴。他对汉唐旧都、蓝田、鄠、杜间风物的心仪无疑包含着对辉煌历史的追怀;他虽然要高蹈遗世,但又要“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这些话说得婉转,耐人寻味。表面上说的是游山玩水,寻访古迹,而深层的意义则是考察形势,以古鉴今、追慕先贤而拯世济物。形式上是高蹈避世,实质上是蓄势待时,以便乘机而作。回过头来再看上文所谓的“四方之志”,其复义性也就更加瞭然了。第二段的最后,元氏感叹自己有家室之累,不能前往关中,只能“矫首西望,长吁青云”,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段揭示这种向往之情产生的现实根源,乃是有感于尘世的恶浊。这一段的议论妙在婉而多讽。他不直接指斥那些利禄之徒,而只是说“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言下之意反映出作者对名利场的鄙夷之情。接着表白隐逸之志,“闲居之乐”虽淡乎无味,漠乎无得,却是其“所贪”,着一“贪”字而高蹈之志毕现。作者尽管矛盾重重,最后还是归结为隐逸,因为元氏目睹朝政之不可为,只能将建功立业之志埋藏到心底了。从他的诗作“利端始萌芽,忽复成祸根。名虚卖实祸,将相安足论”(《饮酒》);“人生要适情,无荣复何辱。乾坤入望眼,客我谢羁束”(《隐亭》)。可以看到他时时流露出的隐逸思想。这和本文最后的“待我于辋川之上”,追踪王维的志向是一致的。
本文的风格雄深雅健,慷慨多气,这与作者所崇尚的关中风物的阳刚之美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生当乱离之世,空有济世之心而无回天之力,只能寄志于关中的地理人文、历史传统,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精神皈依,因而文中回荡着一股苍劲郁勃之气,出处仕隐的内心矛盾又使文意委婉曲折,欲说还休,耐人寻味。前人评元氏此文:“情深,意远,气岸。妙极老苍。”(李祖陶:《金元明八大家文选》)诚为中肯之论。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