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妃玉佩留为念,嬴女银箫空自怜。”诗句出处:《赋得明星玉女坛,送廉察尉华阴》;是唐朝诗人王翰的作品。 |
洪河之南曰秦镇,发地削成五千仞。三峰离地皆倚天,
唯独中峰特修峻。上有明星玉女祠,祠坛高眇路逶迤。
三十六梯入河汉,樵人往往见蛾眉。蛾眉婵娟又宜笑,
一见樵人下灵庙。仙车欲驾五云飞,香扇斜开九华照。
含情迟伫惜韶年,愿侍君边复中旋。江妃玉佩留为念,
嬴女银箫空自怜。仙俗途殊两情遽,感君无尽辞君去。
遥见明星是妾家,风飘雪散不知处。故人家在西长安,
卖药往来投此山。彩云荡漾不可见,绿萝蒙茸鸟绵蛮。
欲求玉女长生法,日夜烧香应自还。
《赋得明星玉女坛,送廉察尉华阴》唐朝诗人王翰的作品。【注释】:
江:
①长江的专称。《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论衡·书虚》:“且投于江中,何江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浙江,水波恶。”②江河的通称。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③指隐士的居处。陶潜《与殷晋安别》:“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王安石《和王胜之雪霁借马人省》:“超然遂有江湖意。”妃:
①泛指配偶;妻子。《战国策·秦策五》:“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贞女:未嫁之女。工巧:指善于做针线活。)②皇帝的妾;太子、王侯的妻。《国语·周语中》:“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新唐书·礼乐志八》:“皇太子纳妃。”③通“配(pèi)”匹配;配合。《左传·文公十四年》:“子叔姬妃齐昭公,生舍。”(子叔姬:人名。)《左传·昭公九年》:“妃以五成。”(五:指五行,即金、木、水、火、土。)④女神的尊称。刘向《九叹》:“迎虑妃于伊雒。”玉:
①一种质细坚硬而有光泽的美石。《尚书·胤(yìn)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胤:古国名。炎:焚烧。)《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制作。)②玉器。《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加:增加。指虚报。)③精美珍贵的。葛洪《抱朴子·外篇·诘鲍》:“崇节俭之清风,肃玉食之明禁。”④洁白美好的。鲍照《舞鹤赋》:“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羽:羽翼。)⑤相助;培养。《诗经·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用:以。谏:规劝。)玉佩:
玉做的佩饰。《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佩:
①古代系于衣带上的饰物。《诗经·郑风·子矜》:“青青子佩,悠悠我思。”②玉佩。杜甫《更题》:“群公苍玉佩,天子翠云裘。”这个意义又写作“珮”。③佩带。屈原《离骚》:“谓幽兰其不可佩。”④铭记在心;钦佩;感念。曹植《文帝诔》:“家佩惠君,户蒙慈父。”(惠君:仁爱的君主。)李商隐《上尚书范阳公第三启》:“感佩私恩,不知所喻。”(喻:比喻。)⑤环绕;围绕。《水经注·渭水》:“兰渠川水出自北山,带佩众溪,南流注于渭。”⑥承受;担负。《南史·萧范传》:“虽佩恩宠,还羞年鬓。”留:
(一)①停留;停止。《史记·魏公子列传》:“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②留下。《史记·高祖本纪》:“吕公因目固留高祖。”③扣留。《史记·李斯列传》:“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玺书:封口处盖有玉玺的诏书。)④保存;存留。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⑤拖延。《战国策·宋卫策》:“臣请受边城,徐其攻而留其日。”⑥古地名。1.春秋郑邑。故地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城。2. 春秋宋邑。故地在今江苏省沛县东南。(二)liù等待;伺候。《庄子·山木》:“执弹而留之。”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念:
①想;惦念。《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载寝载兴。”②考虑;思考。《淮南子·说山》:“念念者不得卧。”③念头;想法。曾巩《寄王介甫》:“迨(dài)兹尺书至,疑念始冰析。”(迨:等到。兹:此。)④读。《汉书·张禹传》:“欲为《论》,念张文。”⑤爱怜;怜悯。白居易《弄龟罗》:“物情小可念,人意老多慈。”嬴:
①通“盈”。满;有余。《史记·赵世家》:“命乎命乎,曾无我嬴。”②通“赢”。胜;获胜。《史记·苏秦列传》:“困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嬴则兼欺舅与母。”(困:受困。为和:讲和。)③通“赢”。担负。《后汉书·邓禹传论》:“邓公嬴粮徒步,触纷乱而赴光武。”(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后汉书·皇后纪论》:“家富于嬴国。”(嬴国:指秦国。)④环绕。《淮南子·要略》:“嬴埒有无之精。”⑤通“籝”。竹囊之类。《淮南子·氾论》:“苏秦,匹夫徒步之人也,靻蹻嬴盖,经营万乘之主。”(靻蹻dájué:柔革鞋。)嬴女:
本指秦穆公之女弄玉。后泛指美貌的女子。杜甫《玉台观》:“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善吹箫。”女:
(一)①女性。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②少女。《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③女儿。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男:儿子。)④小。《诗经·豳风·七月》:“猗(yī)彼女桑。”(猗:采摘。)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特指织女星。唐彦谦《夜泊东溪有怀》:“酒醒推篷坐,凄凉望女牛。”(牛:牵牛星。)(二)rǔ 代词。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或“你们”。后作“汝”。《荀子·议兵》:“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三)nǜ 将女儿嫁人。《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空:
(一)①空虚;什么也没有。《韩非子·初见秦》:“囷仓空虚。”宋玉《风赋》:“空穴来风。”王维《鹿砦》:“空山不见人。”②不实;空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③白白地。《汉书·匈奴传》:“兵不空出。”④天空;空中。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⑤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并无实体,都是空的。《般若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物质现象。) (二)kǒng 孔;洞穴。《周礼· 考工记·函人》:“眡(shì)其钻空。”(眡:视。)《史记·五帝本纪》:“舜穿井为匿空旁出。”(三)kòng ①穷困。《诗经·小雅·节南山》:“不宜空我师。”(空:用如使动,使……穷困。师:众;众人。)《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回:颜回。庶:庶几;差不多。)②缺少。《法言·问神》:“昔之说《书》者序以百,而《酒诰》之篇俄空焉。”(《酒诰》:《尚书》中的篇名。)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③间隙;空子。《三国志·吴书·周鲂传》:“看伺空隙,欲复为乱。”④闲着;未被利用的。《史记·萧相国世家》:“上林中多空地。”(上林:苑囿名。)《论衡·命义》:“伯牛空居,而遭恶疾。”(伯牛:冉耕,字伯牛。空居:闲居在家。)自:
①自己。《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亲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③自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小径;小路。)④介词。1.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神农:传说为古代造耒耜、兴农业的帝王。许行:当时的农学家。)《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2. 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⑥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可译为即使。《汉书·高祖纪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又《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怜:
①怜悯;同情。《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身居项王掌握中数(shuò)矣,项王怜而活之。”②爱;怜爱。韩愈《履霜操》:“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