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一 下一篇: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三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雄心报国、决心挽救混乱局面的诗。前二句写叛军危害之烈。“乱 如麻”,喻叛军的多而乱。暗示他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致使千里萧条,人烟断绝。“似 永嘉”,运用典故,再现了石勒、刘曜南侵洛阳,掳走怀帝,士族、百姓纷纷南逃的情景, 暗示叛军危害的惨烈。“乱”“奔”二字,极为形象生动。后二句写扫平北虏之易。此用 谢安击败苻坚之典,言在“谈笑”之间,就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见出李白报国之雄 心、自负之豪情。这个“静”字,精炼,概括,使人想见扫平叛军后的太平景象。此诗用 典精切,互为映衬,欲抑故扬,跌宕有致,是一首爱憎鲜明的好诗。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唐].李白.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 yǒnɡ wánɡ dōnɡ xún ɡē shí yì shǒu · qí èr 》
《 永 王 东 巡 歌 十 一 首 · 其 二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sān chuān běi lǔ luàn rú má , sì hǎi nán bēn sì yǒnɡ jiā 。
三 川 北 虏 乱 如 麻 , 四 海 南 奔 似 永 嘉 。
dàn yònɡ dōnɡ shān xiè ān shí , wéi jūn tán xiào jìnɡ hú shā 。
但 用 东 山 谢 安 石 , 为 君 谈 笑 静 胡 沙 。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
.[唐].李白.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北方的胡虏在三川一带纷乱如麻,中原地区的人民争相南奔避难,似晋朝的永嘉之难。
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靖胡沙。
〔1〕《永王东巡歌》组诗共十一首,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十二月,当时李白在永王李璘军中。李璘是唐玄宗之子,唐肃宗之弟。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奔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李璘当时担任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兼江陵郡大都督。重兵在握,对李亨皇位构成威胁。李亨令其卸职入川,李璘反而于是年十二月率舟师东下广陵。李璘东下途中经过庐山,将正住在庐山的李白招进幕府。李白本有建功济世的抱负,当时正是国难当头之际,希望借此机会为扫平叛乱、平定天下而效力。这组诗就写在这个时候。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李璘东下,江东震动,被李亨加以“图谋不轨”的罪名,作为叛军进行围攻,于两年后完全消灭,李白以“附逆”罪被拘捕囚于浔阳狱中,后判决长流夜郎。
〔2〕“三川”句:三川指洛阳一带,因该地区有黄河、伊水、洛水故称。北虏,指安禄山叛军,当时占据洛阳,安禄山是胡人。此句写叛军占据洛阳,形势混乱。
〔3〕“四海”句:四海南奔,指中原各地区的人向长江以南地区逃难。永嘉,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永嘉五年匈奴人刘曜攻陷晋都洛阳,俘怀帝,西晋亡,中原各地士族纷纷逃向江南。此句写安禄山攻占洛阳,人们向江南逃难,情形像永嘉年代一样。
〔4〕东山谢安石:谢安,字安石,出仕前曾隐于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的东山,后任东晋宰相,坚决抗战,派谢玄大破苻坚南侵军六十余万于淝水。
〔5〕“与君”句:据《晋书·谢安传》,前秦苻坚率大军百万,进攻东晋。谢安被晋孝武帝任命为征讨大都督。晋军以少破多,于淝水大破敌军。捷报传来,谢安正与客人下棋,看罢捷报,放置一边,继续下棋。此句言“谈笑静胡沙”,是以谢安自喻,表现自己的气度和抱负。
这首七绝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在国家危难之时的抱负和作为,他参加永王幕府,是以东晋谢安自比,志欲安定国家。他十余年隐迹江湖,并未放弃为国效力、建立功业的理想,始终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绝没有想到,皇室之间争夺皇位的矛盾斗争,把他推向灾难,使他成为牺牲品。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朝廷内外一片混乱,唐玄宗出逃四川,广大人民也惨遭屠戮,大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严重危机之中。诗的前二句,便是对这一动乱景象的真实再现。“乱如麻”,极写安禄山叛军众多、纷乱之状,暗示他们在黄河、洛河、伊河这三川之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似永嘉”,借前汉刘嚁于晋永嘉五年(公元311)攻陷洛阳,造成天下大乱的历史事实,突出揭示安史之乱给北方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两句诗,从“北虏”(敌方)和“南奔”(我方)两方着笔,曲折地传达出诗人忧愤的情怀。
“但用东山谢安石”,暗点诗人入永王璘幕府一事。至德元年(公元756),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率水师北进,因重李白之才,故途经九江时力请他出庐山。出于一片爱国之心,年事已高的诗人慨然允诺,从军远行。这里,他以曾大破前秦百万之师的东晋征讨大都督谢安自比,表达了自己决心东山再起、一展雄才的壮怀。“为君”回应“但用”,构成强有力的假设句式;“静胡沙”,意谓将胡兵进犯中原荡起的沙尘一扫而净,使天下安定太平。静胡沙而于“谈笑”之间,自信、豪迈,气度恢宏,具有扭转乾坤的力量。诗以此作结,雄奇跌宕,振奋人心。
说李白是道教徒也好,说他骨子里儒家经世济国的入世思想也好,总之,一个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人,如果没有一丝一毫的出仕之心、没有忧国忧民、达则兼济天下的 “鸿鹄之志”,那是不可能的。至于这种“鸿鹄之志”能否实现,那就又当别论了。
李白是一位飘逸的诗仙。读他的诗,令人想起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士,飘飘然也有凌霄之意。然而,真正的李白一生一世也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换句话说,大济苍生、一展经伦抱负始终是李白人生的主题和诗歌的主题。
不幸的是,李白是诗歌王国的天仙,却未必是经世济国的良才。天真浪漫的诗人当然不懂得如何玩弄家国的权柄。因此,李白虽也“发迹”过:供奉翰林,得到过皇帝的 “恩宠”,但却从来没有机会施展他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图。浪漫的理想和这种理想之不能实现的矛盾,始终折磨着这位诗仙。《永王东巡歌》 的第二首,就是这种矛盾、痛苦心情的写照。
“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西逃蜀地,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积蓄力量,以抗敌为名,行篡位之实。李白时在庐山,欣然接受李璘之召,以为此番真是建功立业的良时,参加了李璘的幕府。《永王东巡歌》 就是做王府幕僚时写的。其时全国烽烟四起,“三川”原为河南郡,此处指素为东都的洛阳。洛阳正是狼烟滚滚、胡虏似麻之时,这种情况与晋怀帝(“永嘉”是其年号) 时刘曜陷洛阳、百官士庶死伤无数、中原衣冠仓皇南奔之事何其相似! 这种家园沦陷、官民遭戳、宫室毁坏、胡尘遮天的惨景怎能不使素存报国之志的李白心肝如焚!
历来文人当战乱之际,苦叹报国无门,可是,其中不同样也产生过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吗?于是,诗人发出了要求自试的呼吁: 倘若能用谢安这样的文人,谈笑之间,何愁胡沙不净? 这里,诗人自比曾隐居东山 (今浙江上虞) 的东晋政治家谢安(字安石),希望自己能被重用,象谢安那样从容不迫地指挥士卒大败敌人。
毕竟是李白! 在这首请求自试的诗中,虽然李白满怀了不遇的痛苦,但依旧可以见到李白气吞长虹、睥睨万夫的风采,而没有给人丝毫的乞求恩赐之感。
但也毕竟是政治上(毋宁说是权术上) 幼稚的李白! 就因为他写了这十一首《永王东巡歌》,当李璘败后,被诬为羽翼永王李璘觊觎国器,因而被流放夜郎,稀里糊涂地做了皇室权力倾轧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