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民间信仰
释义

民间信仰

(1) 海神妈祖林默
在闽人信仰的众神中,最负盛名的是妈祖。妈祖信仰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
福建莆田湄洲湾口的湄洲岛是海神妈祖的故乡。闻名海内外的“妈祖庙”,便座落在该岛上,人们称其为“湄洲祖庙”。庙后崖上刻有“升天古迹”四字,相传妈祖就是在这里登山升天为神的。
相传妈祖姓林名默(明末清初《天妃显圣录》中,称她“生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命名曰默”),又称林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对妈祖身世,史籍记载十分简略(南宋绍兴二十年廖鹏飞撰,见《妈祖文献资料》)。《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被认为是目前有关妈祖资料中最早一篇。其文曰:“……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圣墩去屿几百里,元祐丙寅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浮木,槎同楂”。”引者注),置其家,翌日自还故处。当夕编梦墩傍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信物),宜馆我(“要求建庙祀我”。引者注)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
此文记载了妈祖信仰源于湄洲屿,“显灵”于圣墩。“墩”是莆田沿海较常见的地名之一,有的文献又写作“屯”、“堆”,实为同一地方。圣墩古属莆田宁海镇(今属涵江区)梧郊村(《一篇最早的妈祖文献资料的发现》认为“圣墩”在南埕村,载《妈祖研究论文集》,鹭江出版社,1989年)。文中指出妈祖姓林氏,湄洲屿人,生前是位女巫,巫术高明,能预言人的祸福,因其灵验,故深受人们的信赖。北宋雍熙四年(987)“羽化”(去世)后,乡人感其生前为人治病及从海上救人的恩德,在湄洲岛立庙以祀。但因湄洲岛在宋代开发不久,与内陆交通十分不便,妈祖信仰也传播得不广。据《八闽通志》载,咸平二年(999),与湄洲岛隔海相望的平海卫(今平海乡)建造了一座妈祖宫,这是妈祖信仰传播最早的分庙。
妈祖死后一百年,元祐丙寅岁(1086),其信仰才从海岛上扩大到陆地,即距岛百里外的莆田宁海圣墩。这是妈祖信仰广为传播的关键一步。妈祖在宁海圣墩“显灵”,并非偶然。因宁海(今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当时是一个渔业和商业集散的港口,桅墙林立,当地人忙于捕鱼和北上南下经商希求平安的心理,成为妈祖在此“显灵”的原因。随后各地陆续有妈祖“显灵”于沿海沿江的传说,其影响越来越大。
宁海圣墩庙号“顺济”的原因是北宋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取道东海出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溺七”(《莆阳比事》卷七),唯独路允迪乘坐的船只避开风浪,安全到达。脱险后船上的宁海人保义郎李振说,这是莆田宁海圣墩妈祖女神“显灵”护航之故。路允迪返朝复命时,李振特意将此事上奏,徽宗大悦,赐封宁海圣墩妈祖庙为“顺济”庙,开历代妈祖褒封之先。也使圣墩庙在北宋妈祖信仰活动中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心。故廖民《顺济庙记》说:“神女生于湄洲,至显灵迹,实自墩始;其后赐额,载诸祀典,亦自此墩始。”
湄洲神女妈祖以航海功业受封后渐渐成为航海者海上活动的精神支柱。“自北宋末年褒封,后经南宋、元、明、清,历代皇帝出于政治需要,都对妈祖尊崇备至,封号由‘崇福夫人’,进而‘天妃’、‘天后’,直到‘天上圣母’。封建政府还不断遣使致祭,甚至列入国家祀典。历代帝王对妈祖的加封,对于民间妈祖信仰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参看张桂林:《福建妈祖信仰》,载《八闽文化概览》,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妈祖信仰先在莆田地区流传,除宁海圣墩外,还有百湖的顺济庙,涵江的灵慈庙等。后以莆田为中心向仙游、泉州、金门、长乐、霞浦、南平、邵武、惠安、漳州、浦城、福鼎、永定等地扩散并波及到广东、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台湾等省的沿海一带。
台湾的妈祖信仰,其渊源来自湄洲祖庙,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至清代已建有二百二十多座妈祖庙,可见影响范围之广。澎湖马公镇妈祖宫是台湾最早的妈祖庙。明天启年间,董应举致福建巡抚南居益书(董应举:《崇相集·与南二太公祖书》)中就提到澎湖天妃宫的事。此宫“为澎湖最古之寺庙,亦为全台湾最古之妈祖庙,虽有北港与台南二庙,当以此庙为总本山庙”(《台湾省通志》卷一《土地志·胜迹篇》)。澎湖是祖国大陆开发台湾的重要基地,据德化使星坊南市《苏氏族谱》载,宋代澎湖已有德化苏姓移民。元代移民人数有所增加,至明代后期,海禁松弛,漳泉百姓捧持妈祖造像横渡海峡,开拓澎湖,建妈祖宫。
北港位于台湾西部,是台湾早期与大陆联系的主要港口。明末,龙溪人(今龙海县)颜思齐、泉州南安人郑芝龙等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占据北港之后,漳、泉人至者日多。清康熙年间,僧树壁自湄洲奉神像来,结庐祀之,香火日盛。雍正八年(1730),乃建朝天宫。因朝天宫的神像来自妈祖故乡,是为“真神”,故在台湾威望极高,成为全台妈祖信仰的中心。台湾主要的妈祖庙还有台南的天后宫,系由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将军施琅改明宁靖王府而成,是为台湾最早的官建妈祖庙。其他还有鹿港天后宫、大甲镇澜宫等。
台湾的妈祖信仰,跟福建移民息息相关。明清之际,福建民众有两次移居台湾的高潮,妈祖信仰即跟随移民传入台湾。而台湾的妈祖信仰则基于当地百姓怀祖寻根的思想感情。
莆田湄州妈祖庙、台湾北港妈祖庙、天津妈祖庙并称三大祖庙。
(2) 临水夫人陈靖姑
唐代的临水,在今古田县大桥镇。镇上有个临水宫,相传为唐朝末年陈靖姑斩白蛇处。这个临水宫就是临水夫人的祖庙。
南宋理宗淳祐年间,皇帝加封陈靖姑为“崇福昭惠慈济临水夫人”,敕赐庙额曰:“顺懿春秋”,命有司致祭。“临水夫人”陈靖姑,系闽县(今福州仓山区下渡街道)人,“家世巫觋,祖玉、父昌、母葛氏”(万历《古田县志》卷七《秩祀志》),传说她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后嫁古田刘杞家。贞元六年(790)古田大旱,田地干裂,乡亲请她祈雨。当时她已怀孕数月,却毅然堕胎作法,不幸劳伤而终,年仅二十四春秋。她为百姓祈雨献身,自然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纪念,被后人奉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陈靖姑死后不久,临水蛇妖作怪,有朱衣人执剑斩之,其怪遂绝,朱衣人自称是闽县下渡陈昌之女显灵。这一传说促进了陈靖姑女神信仰的进一步发展。
据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古田人张以宁撰写的《临水顺懿庙记》判断,古田临水庙始建于唐代。民国《古田县志》进一步确认该庙建于唐贞元八年(792),也就是陈靖姑逝后不久落成的。临水庙也叫临水宫,其建筑模仿皇宫,布局谨严,规制宏伟。宫门额上有“敕赐临水宫”牌匾,旁书联句:“庙貌壮千秋鼎新有象;母仪昭百代坤厚无疆。”主殿正中塑有陈靖姑神像,两旁有林夫人、李夫人像陪祀。左边有太和殿、软身殿,右边是三十六宫婆娘殿,后面是夹奶殿。张以宁是元明之际著名诗人,曾任元朝大学士,入明为朱元璋的文学侍臣之一。像他这样的人物为顺懿庙的建造撰写碑记,充分反映了临水夫人在民间的影响。
南宋朝廷加封陈靖姑为“临水夫人”,并敕赐庙额,使陈靖姑由一个普通的民间女神一跃而成为钦定的神明,此后便“英灵著于八闽”(张以宁:《临水顺懿庙记》),其信仰范围扩大到福建各地。元代,这一信仰仍在扩大,如古田临水人集资扩建临水宫,浙江行省官员荐请朝廷为临水夫人加封等。
明嘉靖年间的《罗川志》(罗川,即福建罗源县旧名)称陈靖姑嫁与罗源县黄演为妻,原先从事巫道活动,死后为神,乡人立庙祭祀。这一说法与稍后刊印的《古田县志》、万历年间编纂的《福州府志》。明代颇有影响的地方通志《闽书》《八闽通志》所叙不同,故此说不传。
明万历年间编撰的《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把陈靖姑说成是观音娘娘剪一指甲点化赐生的,赋她以佛性,使之具有菩萨的保育功能。同时又说陈靖姑曾前往闾山学法。相传说闾山是道教传奇人物徐真人炼法隐身的圣地。后来这座山沉在闽江河底。凡人庸夫无缘入此山。陈靖姑能够下河进山,说明她是道中之人,陈靖姑学得诸多法术,练就高强武艺,但未学得扶胎救产之术。遂又受异人传授,以致“神通三界,上动天将,下驱阴兵,威力无边”。又把陈靖姑装扮成具有道教天性的女神。明代《晋安逸志》中将陈靖姑的家庚从世代巫师变为世代为道,又将其生活年代从唐代中叶后移至五代闽国时期。书中又把五代闽中著名道士陈守元说成陈靖姑的哥哥,并说陈守元的道术得自陈靖姑。从而肯定了陈靖姑的道教身份。此外,该书还用诸多笔墨描述了陈靖姑如何送饭伺候、尽心照料老妪的故事,突出了陈靖姑尽善敬老的高贵品质,这又是儒家思相的直接反映。可见明代,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用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重新塑造出一个完美而具地方特色的女神形象。其后,对陈靖姑的信仰翻过了仙霞岭和太姥山传入浙南温州、青田、丽水、瑞安和平阳等地,在那里也建起了永瑞宫或广应宫,奉祀陈靖姑。
清初出现了《陈靖姑传》和《临水平妖记》两部专题通俗白话小说。乾嘉之际,福州刻印了一部长篇野史《闽都别记》,其中六人二十万字撰叙陈靖姑传奇。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陈靖姑形象又有发展。
乾隆后期,随着福州入台移民数量日益增多,临水夫人作为扶胎保育女神的信仰在台湾岛逐渐传播。台湾不仅建有临水庙,而且还奉祀临水夫人陈靖姑、义妹林夫人纱娘、义妹李夫人三位女神合一的“三奶夫人”。由于临水夫人影响的不断扩大,雍正七年被加封为“天仙圣母”,道光年间称其为“太后”,咸丰年间又封为“顺天圣母”,几乎可与妈祖海神封号相比美。
(3) 保生大帝吴本
被明代永乐皇帝敕封为“恩主昊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见同治《泉州府志·方外》)的吴本(音tāo),又有“吴真人”、“吴真君”、“英惠侯”、“花桥公”、“吴公真仙”等名号(台湾版《全国佛刹道观总览》),俗称“大道公”,是闽台最有影响的民间奉祀神之一。
现存最早记载吴本生平的两块碑刻,一是杨志的《慈济宫碑》,一是庄夏的《慈济宫碑》。杨志是南宋龙溪(今龙海)县人,进士出身。该碑为嘉定二年(1209)撰写,立于青礁慈济宫。青礁原属漳州府龙溪县,现属厦门市同安。庄夏是南宋永春人,曾任漳州太守。该碑为嘉定十二年(1219)前后撰写,立于白礁慈济宫。白礁原属泉州府同安县,今属漳州市龙海县。
综观两碑所载,可知吴本为白礁人,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农历三月十五日生于一个渔民家里。其父吴通,母黄月华。吴本自幼随父下海打渔。十五岁时,父染瘟疫而亡,母亦悲痛而逝。于是吴本立志学医。先随本村蛇医学以草药治病,后遍访名山古寺,拜方外异人为师。学成归来,在东鸣山下的青礁结茅为庵,炼丹采药,普济众生,活人无数。人们赞誉他是“华陀再世”。宋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他只身上山采药,从危崖坠落受伤,回到住处即逝,享年五十八岁。乡民将其故居改建为“龙湫庵”,塑像祭祀,私谥为“医灵真人”。到了南宋时期,医神吴本逐渐被塑成消灾除患、无所不能的地方守护神,变成既能呼风唤雨,又善御寇弥盗的形象。
随着吴本从人到神的演化,祭祀吴本的庙宫也被逐渐建造起来了。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传吴本显灵而使盗寇被官兵击溃,青礁百姓对吴本的信仰更加虔诚。青礁人颜师鲁(南宋绍兴二十二年进士,累官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大中大夫。晚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泉州),倡议百姓捐资建造庙宇专祀吴本。庙宇建成,四方香火不绝。宋乾道元年(1165),孝宗赐该庙名“慈济”,赐吴本为“大道真人”。青礁建庙的同年,近在咫尺的白礁也建起庙宇供奉吴本。此后,福建许多地方又建造了一些庙宇,信徒也不仅仅限于闽南地区。
南宋淳祐元年(1241),朝廷下诏改“慈济庙”为“慈济宫”。南宋奉祀吴本的建筑物由“庵”变为“庙”,又改称“宫”,反映出这一信仰的道教色彩在逐渐加深。元代,闽南兴建了长泰慈济宫、南安慈济真人祠等。明清两代,吴本的神格进一步提高。明代朝廷四次诰封吴本,最后两次都敕封为“……保生大帝”。一个地方神,其封号达到“大帝”的神格,确为罕见。同时对吴本的身世及其在世时的各种“神通”和去世后的种种灵异,又编造出大量神话故事,大大地丰满了吴本的神灵形象。
明清时期,随着漳泉人移民台湾,吴本的信仰传入我国的台湾省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在台湾省影响相当大。台湾最早的吴本庙建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即今台南县新化镇的“大道公”庙,亦是目前所知道的福建民间神明在台湾落户的第一座神庙。1661年4月,白礁许多乡勇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大军,带着保生大帝二大帝(白礁慈济宫供奉的保生大帝开基神像共三尊,俗“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与三大帝,今仍分别供奉于白礁慈济宫和青礁慈济宫)神像,率先在台南头前寮将军溪登陆,并在台南学甲镇创建慈济宫奉祀。到清康熙统一台湾时,共建二十一座保生大帝庙。据1930年对台湾寺庙的调查,全岛有保生大帝庙一百一十七座,居全岛诸神庙宇的第七位。可见其影响之广泛。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