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暖香坞制灯谜四首》 |
释义 | 《暖香坞制灯谜四首》《暖香坞制灯谜四首》其一:点绛唇(2)·猴子(湘云) 其一:点绛唇(2)·猴子(湘云) 溪壑分离(3),红尘游戏(4),真何趣?名利犹虚(5),后事终难继(6)。 【注释】 (1) 暖香坞制灯谜四首:芦雪庭诗会的第二天,李纨等人聚在惜春的卧房“暖香坞”看她画画,谈起贾母嘱咐“作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玩”,湘云等当场作了四首灯谜。 (2) 点绛唇: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一定的字数、平仄),共有一千多个词牌,统称“词谱”。以一首词的字数多少分,词大致可分“小令”、“中调”、“长调”三大类。“点绛唇”属小令。 (3) 溪壑分离:不是指“溪”与“壑”分离,而是指猴子与溪壑分离。壑(hè),山中的小水沟与深谷。 (4) 红尘游戏:指猴子从山里被捉到人们中间耍把戏。 (5) 名利犹虚:旧时民间猴子耍把戏时,常给它穿官服、戴官帽,寓意“名利双收”,因为假扮,又在耍把戏,故说“犹虚”(如同虚空)。 (6) 后事终难继:后事,代指猴子的尾巴。终难继,耍把戏的猴子被剁去了尾巴,终究难以接续。湘云说:“那(哪)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译文】 有一种动物,与它住惯的山里的小溪、深谷永远分离了,来到人世间耍把戏,供人们玩赏,这真有什么趣味呀?它在耍把戏时,穿上官服、戴上官帽,以为名利双收了,殊不知如同虚空,自己的尾巴被剁去,“后事”终究难以接续。 其二:松球(1)(宝钗)
【注释】 (1) 松球:松树结的果,卵圆形,鳞片状,里面有松子。 (2) “镂檀”句:镂(lòu),雕刻。檀,檀木。镌(juān),雕刻。梓(zǐ),梓木。 (3) “岂系”句:岂系,难道是。良工,优秀的工匠。堆砌,原指把砖石等物堆叠在一起,比喻诗文中多用不必要的词藻或典故。这里作“制作”解。 (4) “何曾”句:何曾,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曾,未发生。梵铃,寺庙里挂在佛塔上的铜铃。梵(fàn),梵语清净、寂静的音译,也被认为佛教的最高境界,常用来称呼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梵音”、“梵钟”等。这句说松球不是梵铃,故风雨吹打不发声响。 【译文】 有一种圆如小铜铃的树木的果实,精巧如硬檀、软梓雕刻出来,里里外外一层又一层,难道真是能工巧匠制作而成的吗?这小铜铃虽然经历了大半天的风雨吹打,人们却不曾听到它像寺庙里挂在佛塔上的梵铃一样发出声响! 其三:风筝(宝玉)
【注释】 (1) 渺茫:遥远而模糊不清。 (2) “琅玕”句:琅玕(láng gān),竹子。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诗:“留客夏簟青琅玕。”节,古乐器,用竹子制成,像箕,拍之成声,风吹也能奏响,故可安装在风筝上。琅玕节,即用竹子制作的乐器。过,过去,过后,这里指风筝的声音(琅玕节声)消失了,意思是风筝断线飞走了。谨提防,谨慎提防(风筝断线)。 (3) “鸾音”句:鸾音鹤信,指风筝发出的声音、风筝的动向。鸾、鹤,鸾鸟形、仙鹤形风筝。信,信息,这里作“(放送空中的)风筝的动向”解。凝睇(dì),注视。柳永《诉衷情近》词:“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4) “好把”句:唏嘘(xī xū),叹息声或抽泣声,这里指风筝的声音。上苍,上天,天公。 【译文】 有一样物品放送到空中,天上人间皆遥远茫茫;它身上安装了用竹子制作的乐器,在风的吹拂下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如果声音消失了,它是不是挣脱羁绊已经远走高飞了?你可得小心提防啊,你必须不间断地抬头注视它——这鸾鸟一样的物品发出的声音,仙鹤一样的物品出现的动向,好让它继续用如诉如泣的心声回应上天的安排! 其四:走马灯(黛玉)
【注释】 (1) “騄駬”句:騄駬(lù ěr),马名,也作騄耳、绿耳,周穆王八骏之一。《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按《穆天子传》及《列子·周穆王》皆作“绿耳”,当可推测为绿色马。这里指走马灯中的纸马。紫绳,紫色马缰绳。 (2) “驰城”句:驰城逐堑,绕城墙、壕沟奔驰、追逐。堑,城外的护城河。势狰狞,形容走马灯转动起来,奔驰、追逐的气势威猛。狰狞,原指状貌凶恶,这里作“威猛”解,意思是虽为走马灯纸马,转动起来像真马一样。 (3) “主人”句:主人,喻指走马灯中燃烧的蜡烛(“主”与“烛”谐音)。指示,蜡烛点燃,产生气流,使纸马转动,如骑马人发出指示。风云动,形容纸马转动起来气势大,像风起云涌。 (4) “鳌背”句:鳌背三山,出自典故“鳌戴”。古代神话,渤海之东有大壑,其下无底,中有五山,常随波上下漂动,上帝使十五巨鳌举首而戴之,五山才兀峙不动(见《列子·汤问》)。后因用以比喻负荷之重或表示感戴的意思。庾信《谢赵王赉犀带等启》:“花开四照,惟见其荣;鳌戴三山,深知其重。”鳌背三山,即三鳌背山(五座山,十五头鳌,平均三头鳌背一座山)。这里只取“鳌山”之名,旧时元宵节灯景的一种,把许多彩灯(其中有走马灯)堆叠成一座山,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水浒传》第三十三回:“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独立名,指“走马灯”是鳌山灯景中一个独特的品种、一个独特的名称。 【译文】 有件物事以假作真,使人眼花缭乱:虽是绿耳宝马却是纸马,哪用费功夫用紫缰绳加以束缚?绕着城墙、护城河奔驰、追逐,气势何等的威猛!这全凭烛主人发出指示,指示一发出,这些宝马便风起云涌地转动起来。这件物事只在元宵节灯会上出现,它在状如巨鳌背大山的灯景中,独自立下了大名。 【鉴赏】 《红楼梦》中有两次“灯谜”情节,两次情况大不相同,透露了什么信息? 《红楼梦》中描写“灯谜”情节有两次,这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几年前的元妃元宵节省亲后,当时尚在过年味很浓的正月里,前后两次情况大不相同。 第一,贾府境况不同。第一次,贾府正处在鼎盛时期的巅峰状态,建造大观园,迎接元妃省亲,办理秦可卿丧事等,银子尽量花,一点也不在乎,奢华过分之极。第二次,贾府已从巅峰上跌落。这次“灯谜”情节,安排在“芦雪庭即景联句”情节之后,灯谜是贾母催促着制作的,当时尚在十月。至过年、元宵节时,贾府已露衰败相:收租收账大为减少,贾珍抱怨“这一二年里赔了许多”,“再二年……只怕就精穷了”;贾蓉说“二婶娘(凤姐)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过年、过元宵节,表面上祭祖、家宴的排场仍很大,仍相当奢侈豪华,但贾府骨子里已经相当空虚了。元宵节后,凤姐与平儿细细算账,为贾府前途而担忧。凤姐说:“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平儿说,今后三四位姑娘、两三个小爷的婚嫁,一位老太太的百年,需要花费大量的银子(这意思还不知道银子的着落呢)。凤姐又说:“只怕如今平(凭)空再生出两件事来,可就不得了。”清明节过后,宁府的修道老头子贾敬归天时,已捉襟见肘,欠下棚杠、孝布等杂用六百多两银子,库上竟发不出,令贾珍父子大伤脑筋,最后由贾琏拿出“昨日方得”的“一项银子”救了急。这些描写都反映出,昔日富贵、荣华、显赫的官宦大家族贾府开始走下坡路了。 第二,灯谜活动气氛不同。境况的不同导致气氛的不同。第一次灯谜活动,除贾政一人因觉得宝钗等人的灯谜意思“不祥”,而表现“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只是垂头沉思”外,总的来看,大家的情绪非常好,都很快乐,气氛很热烈,当时宫内(元妃)、宫外(上至贾母,下至一大群孙辈)由太监传送,当场制作灯谜,连贾母、贾政也制作了,大家当场猜灯谜,猜中者由元妃发来奖品,真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第二次灯谜活动,实际上谈不上是“活动”了,因为只是在贾母的催促下,由湘云、宝钗、宝玉、黛玉各作了一首灯谜,后来到了过年、元宵节,也没有进行猜灯谜活动,不了了之,所以根本谈不上灯谜活动的气氛。 前后两次“灯谜”情节的不同,证明了我在对“红梅诗”情节的鉴赏中说到的:作为鎏金岁月的“诗意”生活、活动,大观园的公子和姐妹们吃了一顿“最后的晚餐”,曹雪芹对《红楼梦》的描写,将逐步过渡到正面接触贾府的衰亡败落,逐步转到正面、直接描写宝玉和大观园众多女子的悲剧命运、悲剧结局上来。 至于灯谜本身,它们与第一次的灯谜有相似之处,即带有谶语性质。四首灯谜,一首为湘云所作的小令,其余三首都是七绝。湘云的灯谜意思,猴子从清净的山里来到人世间,被剁去尾巴,穿戴上官服、官帽,被耍弄、玩赏,命运掌握在主人手里。别人都猜不中,宝玉一猜就中,这似乎是曹雪芹又一次对宝玉的悲剧命运、悲剧结局在作暗示:宝玉的命运掌握在封建专制的家长手中,家长定要他走仕途经济之路,继承家长的衣钵;但宝玉具有叛逆性格,蔑视功名利禄,看破红尘,最后离家出走当了自由自在的云游和尚,这对于贾府来说,就是剁去了尾巴,以致“后事终难继”。宝玉自己制作的灯谜,意思是断线风筝,“天上人间两渺茫”,用如诉如泣的唏嘘回应上天对他的安排,这太像存在于宝玉潜意识里挥之不去的一只“大问号”,也太像他的悲剧结局。宝钗的灯谜,谜底松球,谜面即为松球的形象,精致纤巧天然自成,连能工巧匠都制作不出来,这正是象征了宝钗的身姿与品性;但只是一枚松球,而不是能奏响的梵铃,这又象征了宝钗虽然志向高远,但是志向终未实现。黛玉的这首走马灯灯谜,其象征意义也是很明显的:黛玉的生命亮点有如走马灯(“绿耳”名驹),其短暂的一生亦如走马灯,作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的一个千古不朽的独特艺术形象实在太像走马灯了(“鳌背三山独立名”)!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