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桑树煮龟
释义

桑树煮龟

·刘敬叔·


吴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龟便言曰:“游不量时,为君所得。”人甚怪之,担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鑬舟于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劳乎元绪,美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系,方见烹臛;虽然,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诸葛元逊博识,必致相苦;今求如我之徒,计从安簿?”龟曰:“子明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既至建业,权命煮之,焚柴万车,语犹如故,诸葛恪曰:“巡以老桑树,乃熟。”献者乃说龟树其言。权使人伐桑树煮之,龟乃立烂。今烹龟犹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龟为元绪。

〔选自《异苑》〕

●●
俗话说:“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这句话恐怕是从这篇小说归纳出来的。这篇小说正是通过写龟、写桑的灵性,表现诸葛恪的广博闻见,反映出孙权政权中有善于解决难题的特异人才。
《桑树煮龟》是描写人物的,但在表现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要塑造的人物诸葛恪是在末尾才出场的。然而,在人物未出场前,却为人物的出场进行了似远实近的渲染。
这种人未出场先打锣的手法,在长篇小说中并不少见,如《三国演义》里关于诸葛亮的出场,先写人们对他的评价,再写三顾茅庐,一次,二次,似又不似,是又不是,反反复复,最后才是诸葛亮出场,便是这种方法的典型例子。在微型小说中,却不多见。所以,《桑树煮龟》便有其突出的欣赏价值了。另外,还需看到,人物出场前的渲染,不是通过客观的现实主义的描写,而是通过神异的浪漫主义的故事达到的——即龟、树对话。
三国时代,吴国的永康县里,有个人进山营干,碰见一只大龟,就拾了扛回来。那乌龟突然对人说:“我出游忘了时间,被你抓住了。”乌龟能说话,实在太奇异了,于是那人就决定献给吴王孙权。
这个开头,就有灵异性。进叙述而言,就有关联性:那龟很大,超出一般,故进山人才会“束之以归”;大是一奇,引起捕捉的兴趣,不一定会想到献给吴王。由于龟能说话,更是奇中之奇,所以,人们才会决定献给吴王。两层叙述,都有因果关系。这么层层下联的目的,在于引出诸葛恪。因为诸葛恪是吴王手下的官员。他字元逊,琅琊郡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诸葛瑾之子。其人闻见广博,才思敏捷。孙权时,担任过抚越将军、丹阳太守等官职。这里人物没出场,但聚焦却已定在诸葛恪身上了。
接着,通过桑、龟对话,点出诸葛恪。那人夜里泊舟于越里的地方,系舟于桑树上。这里点出桑树,引出另一个对象。宵中,即半夜,桑忽然对龟说:“劳苦啊,元绪龟兄。什么事闹得这么狼狈?”龟回答说:“我被人抓了,不久就会被人拿去煮成肉汤。但是,即使人们把南山上的树木都烧光,也不能煮烂我。”龟很自信,表示它是煮不烂的。树说:“诸葛元逊博识,他会让你吃苦头的。如果他用我们桑树来煮你,你能从哪本书里找到对付的办法呢?”桑树是让龟不要大意。指明吴国的诸葛恪博闻强记,他会知道用桑树煮龟的办法。点出主人公。但人物是从树的对话中点出来的,还是暗点。龟听后,说:“桑树子明大哥,你别说了,否则,你也会招祸的。”它怕人听见这个办法,那样,自己活不了,桑树也活不了。
这里叙述只有桑树才能煮烂大龟的事实,同时,侧面描写了诸葛恪的学识。
最后一个层次正面描写诸葛恪,龟运到建业,即今南京。孙权命人煮之,烧了一万车柴,乌龟还照样说话。这时,诸葛恪说:“用老桑树煮,才能煮熟。”孙权也许还不信,那献龟的人就把那晚听见的龟树谈话说出来,孙权派人砍桑树做柴火,一煮,龟就烂了。证明诸葛恪确实博学多闻,不同凡响。
从小说而言,全文220字左右。前边渲染的文字用了170多字,而正面描写诸葛恪的文字仅50字左右,仅占全文的四分之一,但人物的博闻特点却极为鲜明。这说明渲染是成功的。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5: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