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释义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题解1】
        诗,唐·李益作。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夜景、征人思乡的诗。诗的头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对仗成联,以粗犷的笔触,色彩鲜明的比喻,勾勒出一幅荒凉清冷的边塞月夜图景,为感情的渲泄构置了特定的氛围,为征人的思乡渲染了强烈的气氛。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紧承上句,回旋一笔, 由视觉而听觉,将征人绵绵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感情的洪波,溪径独辟地让满孕之情戛然而止在征人望乡的镜头之中,意境浑成,语绝而意不绝。全诗描写尽情尽致,景、声、情浑然一体,景能渲其情,声能倾其意,情则见其深、其多、其烈。诗境高远,意蕴深厚,确实是唐代边塞诗之绝唱。
【题解2】
        建中元年(780),李益入朔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开始了他“五在兵间”的戎马生涯,也进入了他诗创作的全盛期。此首当是他边塞诗最优秀的代表作。观李益边塞诗,总体上成就虽然不敌高(适)、岑(参)、王(昌龄),却也风格独树。明胡震亨说他“生长西凉、负才尚气、流落戎旃、坎��世故,故所作边塞诗悲壮怨转……诵之,令人凄断。”其时,战争连年,国势衰微,朝廷无策,边将腐败,将士们久戍难归,诗人感此深切,故尤擅写征人怀乡之情。诗人由大漠朔野之中生苍凉悲婉之叹,吟成此首“绝唱”(沈德潜语),却已不复“红旗半卷出辕门”的昂扬激越之声了。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诗篇名。七绝。李益作,见《全唐诗》卷二八三。受降城,有东、中、西三城,此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作于贞元元年至六年(785-790)期间,是时诗人在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天德军灵盐丰夏等州节度使杜希全幕府中任职。该诗写久戍边地将士的思乡之情:“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两句写登城所见月下景色,后两句言笛声勾起征人的乡思。全诗融诗情、画意、音乐美于一炉,无一字直接抒写乡思,而笔笔传情,具空灵蕴藉之妙。明王世贞赞曰:“‘回乐峰前’一章,何必王龙标、李供奉。”(《艺苑巵言》卷四)清施补华评云:“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也。”(《岘傭说诗》)沈德潜称之为“绝唱”(《唐诗别裁》卷二○)。在当时即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见《旧唐书·李益传》)。诗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句,承上启下,转折巧妙,为神来之笔。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君》诗中提到李益时,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句。后宋代柳永词《倾杯》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句子,亦由此句演化而来。
【全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此诗一题作“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写了月夜驻扎在西受降城戍卒的思乡心绪,同时也描写了受降城荒寒凉寂的夜景。②回乐峰: 应为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回乐故城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③受降外:“外”,一作“下”。④“不知”二句: 芦管: 即胡笳。一作“芦笛”。征人:戍卒。《晋书·刘琨传》载: (琨)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此二句即化用其意。
【诗大意】 回乐县的烽火台被一片沙海包围着,沙砾在夜晚的月光下如雪般冰冷、洁白,受降城笼罩在似霜的月色之中。这个时候,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了芦管的声音,触发起守卫在边城的将士们的愁情,使他们彻夜难眠、一直眺望着家乡。
【赏析1】

        边塞诗可以上溯到《诗经》,而以思乡为主题的边塞诗又伴随着边塞诗的全部历史。思乡的边塞诗充满着强烈的反战情绪,同时,又具有苍劲的气势和雄浑沉郁的风格,在人民群众中拥有众多的读者,李益这首诗便是历来被传诵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述,然而在写景和叙述之中,都刻意渲染一种凄凉、悲伤的气氛,以达到抒情的目的。诗开头从视觉写起。诗人在夜晚登上受降城远眺,只见受降城外的烽火台高高地耸立着,烽火台包围在一片沙海中,广袤的沙地在月光照耀下如雪般洁净;抬头望月,惨淡凄凉的银色铺洒在空中和地下,好像晚秋晨霜。这两句虽写视觉,但带着一股如雪似霜的寒意,诗人要让读者在审美过程中把视觉转化为触觉,在如雪似霜的景象中感受雪和霜的凄清冰冷。因为思乡,所以夜不能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诗是从地上的霜色移至月,再联想到故乡,李益的诗也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但诗人在创造了凄凉荒寒这种思乡的典型环境后,并不急着说明思乡的意向,而是又转向听觉描写,即“闻笛”。在万籁俱静的寒夜,忽然随着寒风送来幽怨悲伤的芦管声,触动起边城战士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用“不知”这种模糊的意念来写,说明不只是诗人一人在思乡,而是所有的征人都有似箭归心。结句写乡情,用“望乡”而不用“思乡”,这既有“思”之情致,又有“望”之形象,使我们好像看到:在凄怨的笛声中,征人曲膝而坐,默默地一边听着一边在远望故乡。他们也许在思念父母妻儿,也许在做着未来的梦,总之,都是神驰万里,心系故乡。
          盛唐边塞诗多豪迈之气,而中唐边塞诗多怨望之绪,这是与盛唐、中唐不同的时代风貌相联系的。这首诗多用诗人所熟悉的与边塞有关的“雪”、“沙”、“月”、“笛”等意象,把景、声、情融为一体,构成凄清幽怨的浑成意境,具有一种空灵而深沉的风格。
【赏析2】
   中唐的边塞诗人,当以李益为第一;中唐前期的七绝,当以李益为第 一;李益的七绝边塞诗,当以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为第一。

     中唐边塞诗,写慷慨从军、英勇杀敌的作品仍然不少,如卢纶的《塞下 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中唐国力大不如前,而将帅腐败无能却更胜往昔,征战无功,铁衣久 戍,将士也产生了厌战思归的情绪,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这一类诗 歌的翘楚。

     音乐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在异地他乡听到故乡的音乐。四面楚 歌,可以唱散项羽的八千子弟兵;朝云吹篪,可以平息诸羌叛乱。这受降城 月下的芦管,自然也会勾起征人们的思乡之情。
【赏析3】
      受降城,据载为唐神龙三年(707),中宗(李显)命张仁愿在黄河以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距各四百里左右,置烽候一千八百所,首尾相应,巩固了唐王朝的北部边疆。“回乐烽”,在今甘肃灵武县西南,诗中所写“受降城”,似当指西城。

     前二句,借用比喻手法描写受降城周围夜色。诗人佇立城头,举目远眺,但见皓月如银,碧空万里,在回乐峰的山丘上,那座座烽火台下,连绵起伏的沙漠静静地沉浸在皎洁的月光里。望远方,沙漠上仿佛覆盖着团团白雪;近看,城外好象降下一层薄霜。这“雪”与“霜”同是用来形容月色,由于视觉的远近不同,故对月色的深淡程度的感觉也有别。而且,这种描写使人产生一种寒气袭人的凄凉悲苍之感。后二句,主要表现征人的思归情绪。在这万籁俱寂的月夜里,诗人的心头也仿佛蒙上了一层迷惘的薄纱。当夜风送来清凄而幽怨的笛声时,便立即牵动了征人们怀念故乡的情丝,使他们彻夜之间久久不能入睡。“不知”二字更是进一步强调思归的感情,希望通过笛声传送到遥远的家乡去。这是借物(声音)言情的具体表现。这种感情的表达,与他的《从军北征》诗中的“一时回首月中看”所描绘的情景基本类似,可参照阅读。

        这首诗,总的说来是一、二句绘形,三句绘声,末句抒情。诗人通过景——声——情的相互烘托,相互融合,造成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生动艺术形象,令人赞不绝口。

【评】
       此诗为李益边塞诗代表作。明人胡应麟评其为中唐绝句之冠:“中唐绝‘回乐烽前’为冠”(《诗薮·内编》卷六);清人施补华评此诗与王昌龄之“秦时明月”等为边塞名作:“‘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回乐烽前’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也。”(《岘佣说诗》)

     近人俞陛云则对此艺术作了具体分析:“对苍茫之夜月,登绝塞之孤城,沙明讶雪,月冷凝霜,是何等悲凉之境。起笔以对句写之,弥见雄厚;后二句申足二意,言荒沙万静之中闻芦管之声,随朔风而起,防秋多少征人,乡愁齐赴,则己之郁伊善感,不待言矣。”(《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讶沙明似雪,次句答以月明出霜,正为一体,万里澄清,宇宙无垠,正是边塞雄阔境之写照,芦管悲音,正是惹逗乡愁之契机。故全诗有“情思悱恻,百读不厌”之妙趣。
【作者】
              李益,唐朝著名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六年登讽谏主文科,授郑县尉。擅长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工争相求取,唱为供奉歌词。其《征人歌》、《早行篇》被人画为屏障,广为流传。他少有痴病,而多猜忌,故时谓妒为“李益疾”。益仕途很不得意,曾弃官北游河朔,幽州节度使刘济召为从事。宪宗闻其名,自河北召还,用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恃才自负,盛气凌人,为众人所不容。谏官暴露其在幽州与刘济诗有“不上望京楼”等怨怒之词,被降职。不久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元年(827),以礼部尚书致仕,卒。李益曾滞留北国约10年,有过边旅生活,其边塞诗或慷慨豪壮,或边愁满怀,流传很广。其中部分写将士久戍思归的怨情,有浓重的感伤情调。其《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以及《塞上曲》(为报如今都护雄)等诗,雄浑豪壮;《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以及《征人歌》、《听晓角》等,都以善写边愁著称。七绝为李益所长,与王昌龄的七绝有异曲同工之妙。胡应麟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诗薮》)。他各体兼工,于五古、五绝、五律、七律,皆有佳篇。七律《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便为后代传诵。有《李益集》(一名《李君虞集》)2卷。《全唐诗》存录其诗160多首,《全唐文》有其《诗有六义赋》1篇。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