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李商隐《夕阳楼》鉴赏、赏析和解读
释义

李商隐《夕阳楼》鉴赏、赏析和解读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夕阳楼,唐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荥阳刺史萧浣在任时所建。本诗作者自注:“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矣。”荥阳即今河南郑州。萧侍郎,指刑部侍郎萧浣。萧浣牧荥阳时,与李商隐交谊深厚,所以在题注里称萧浣为“所知”。后来,萧浣入朝任刑部侍郎。大和九(835)年,朝廷中李训、郑注专权,排斥异己,萧浣被贬远州,后贬遂宁(由刺史又贬为司马)。这年秋天,李商隐又回到荥阳,登夕阳楼,触景生情,感慨尤深,写下这首诗。

全诗由登楼远望写起,先说愁绪,后写思绪。开头的 “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是写登楼远眺,愁绕心头。秋日的荥阳,本是鲜花绽放、绿柳成荫,然而在别有心绪的诗人眼里,鲜花绿柳都成了牵愁之物。深碧的柳,明媚的花,花和柳光线上的明暗,由视觉到心理形成反差;满城的花明柳暗,绕向天际,在伤情的诗人看来,不是什么美好和谐,而变成萦绕心头的无限愁情。那个“愁”字,道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李商隐出身贫寒,半生遭遇坎坷,两次应试不第,恩师崔戎不久前逝世,好友萧浣被贬谪远去,朝内党争迭起,宦官得势,在他心头覆盖着层层阴影。就在此时,他重游故地,伤感逢深秋,又登“夕阳楼”,尽管满城花柳,依旧展示昔日的风采,但在心头那花明柳暗却变作回绕天际的忧愁。花海柳林好象心中的无限愁绪,洒向荣阳城的每个角落,每片土地。“上尽重城更上楼”的 “重城”,指高城;“楼”,指夕阳楼。“上尽”的“尽”字,“更上” 的 “更”字,熔炼了诗人心中无尽的世事沧桑和人生阅历。登上一层比一层高的楼,增添一层又一层的愁,登楼越高,所见越远,愁绪越多,以至登顶后感到绕天尽是愁。

开头的一、二两句,实际是倒置句。本来是先登楼,后远望,触景生愁,诗人把次序倒换,是为了突出愁绪之多,也为了增加叙述上的曲顿变化和抒情意味。尤其“更上楼”的“更”字,用得妙极,不但具有浓郁的抒情味道,而且在心理上一步一步形式成难以排解的重压,使人感受到 “绕天愁”的分量格外之重。

诗的后两句,抒发感慨。“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诗人由“绕天”的愁情,转为对友人和自己身世命运的思虑。谢枋得《迭山诗话》云:“若只通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冯浩道:“孤鸿比萧,末更自慨,悽婉入神。”把孤鸿比作好友萧浣,进而推及自己的境遇,越发慨不自禁,无限伤怀。

我们细细体味,便感受到“欲问、不知”两句诗的境界,格外 “悽婉入神”。诗人登楼远望,苍穹万里,唯有孤鸿一点,在夕阳余晖下远去,诗人自然首先想到好友萧浣被贬的遭际,发出问询,内含无限关切和同情。但问而无答,诗人自然又想到自己,感悟自己的身世遭际和前途命运,不也是和孤鸿一样茫然无依、任凭漂泊吗?谢枋得说:“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叠山诗话》) “欲问”是对友人萧浣的同情和关切;“不知” 是诗人推及自己,可悲的是孤鸿尚且有人关切,而自己的身世命运,又有谁同情和关切呢!所以“不知”二字,蕴含着诗人更深的悲哀。这也是李商隐诗“悽婉入神”之处。

从美学角度看来,此诗空寂无声,却产生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原因是末两句人生遭际不可捉摸的境界,将人生体验赋予特有的哲理,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人登临高处,由触景伤情到孤鸿何处、身世悠悠的思虑,感情境界骤然升华,感受到天地苍茫,人世变化无穷,诗人的心境和理念超越了时空,从而获得了美学的意蕴。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8: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