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诗句出处:《和陶止酒》;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
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
萧然两别加,各携一樨子。
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屙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
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注释】:
诗文 | 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 | |
释义 | 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诗句出处:《和陶止酒》;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 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 | 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 萧然两别加,各携一樨子。 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屙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 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注释】: 望:①远望。《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车辙。靡:倒。)②盼望;期望。曹操《收田租令》:“欲望百姓亲附。”《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声望;名望。《诗经·大雅·卷阿》:“令闻令望。”④有声望的人或物。《左传·昭公十二年》:“吾子,楚国之望也。”⑤怨恨;责怪。《新唐书·刘汉宏传》:“汉宏恨赏薄,有望言。”⑥祭名。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尚书·舜典》:“望于山川。”⑦农历每月十五。张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望洋]亦作“望羊”、“望阳”。仰视;远视。《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若:海神名。)道:(一)①道路。《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②水流通行的途径。《左传·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会:约会。良:地名。)③取道。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④方法;途径。《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⑤技艺。《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⑥宇宙万物的本原。《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⑦规律;道理。《荀子·天论》:“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循:遵照。贰:不专一。)⑧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哉。”⑨好的政治局面。《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⑩道德;道义。徐阶《送司封仲芳杨子赴留都》:“古道日沦替,群谀纷追随。”(沦:沦亡。替:衰落。谀:阿谀,奉承。)(11)道家。上古思想流派之一。(12)指道术。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子若学道,即有仙分。”(13)行政区划名。1.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增至十五道。2. 清代和民国初年曾在省以下设若干分守道。(14)说;讲述。《盐铁论·遵道》:“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15)量词。用于命令、题目等。《新唐书·选举志》:“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二)dǎo ①同“導”。1.疏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决:河流决口。克:能。)2. 引导。《汉书·张骞传》:“唯王使人道送我。”②治理。《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政:政令。齐:整顿。免:免于犯罪。)③介词。从;由。《汉书·淮南王安传》:“诸使者道长安来,为妄妖言。”虽:①连词。1.表示转折。相当于“虽然”。《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若:如。)2.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纵然”。《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②通“惟(wéi)”。副词。相当于“仅”、“只”。《管子·君臣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能塞之。”③虫名,形似蜥蜴。《说文》:“虽,似蜥蝎而大。”未:①十二地支之一。《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②十二时辰之一,即午后一时至三时。③十二生肖属羊。④副词。1.表示否定。a.相当于“不”。《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b.相当于“没有”、“不曾”。《诗经 · 召南·草虫》:“未见君子,我心伤悲。”2.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否”。《后汉书·刘表传》:“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济:(一)古四渎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至山东省东北部入渤海。《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济济]1.众多的样子。卢纶《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济济延多士,跹跹(xiānxiān)舞百蛮。”2. 整齐美好的样子。《诗经·齐风·载驱》;“四骊(lí)济济,垂辔(pèi)沵沵(nǐ nǐ)。” (二)jì ①过河;渡。《尚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②过河的地方;渡口。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③成功;成就。《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左传·隐公四年》:“众叛亲离,难以济矣。”④停止。《淮南子·时则》:“九月失政,三月春风不济。”《诗经·鄘风·载驰》:“既不我嘉,不能旋济。”⑤帮助;救济。《后汉书·卢植传》:“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⑥增加。《左传·昭公二十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隐:(一)①短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逾隐而待之。”②隐蔽;隐藏。《周易·乾卦》:“隐而未见,行而未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③隐讳;隐瞒。《史记·高祖本纪》:“列侯诸将无敢隐朕。”④隐居;不出来作官。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⑤隐约不清。杜甫《客从》:“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⑥精微深奥。《周易·系辞上》:“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赜:深奥。)⑦忧伤;疾苦。《国语·周语上》:“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务:致力。勤:尽力。)⑧怜悯;同情。刘向《九叹·惜贤》:“心隐恻而不置。”⑨琴上的装饰。《新论·琴道》:“琴隐长四十五分,隐以前长八分。”⑩威重貌。《后汉书·吴汉传》:“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二)yìn 凭依;倚靠。《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不应,隐几而卧。”(几:矮桌子。)约:①捆缚;套。《诗经·小雅·斯干》:“约之阁阁。”(阁阁:上下严紧的样子。)《战国策·赵策四》:“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百乘:百辆。质于齐:到齐国作人质。)又绳索。《左传·哀公十一年》:“人寻约。”(每人一根八尺长的绳子。寻:八尺为一寻。)②约束;束缚。《论语·雍也》:“约之以礼。”③简明;简要。《荀子·强国》:“约而详。”(详:详尽。)④节俭。《三国志·魏书·荀彧传》:“约食畜谷。”(畜:积蓄。)⑤订约;约定。《史记· 高祖本纪》:“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又约定的事;盟约。《盐铁论·和亲》:“匈奴数和亲,而常先犯约。”⑥大约(后起意义)。魏学洢《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鸡)。”(奇:余数。)见:(一)①看;看到。《诗经·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②拜见;谒见。《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③会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放逐。)⑥放在动词前,有称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二)xiàn ①显露;出现。《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介绍;引见。《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胡:为何。)③现成的。《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津:①渡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ǒu)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桀溺:二隐者名。耦:并耕。)②人体内分泌出的液体。韩偓《无题(并序)》之一:“梅实引芳津。”《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③润泽;润湿。《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川泽……其民黑而津。”《西京杂记》卷五:“雨不破块,润叶津茎而已。”郭璞《江赋》:“林无不溽,岸无不津。”[津津]1.形容有滋味。陈廷焯(zhuō)《白雨斋词话》卷四:“两君于词,皆属最下乘……而世顾津津称之,何也?”2.喜悦的样子。《新唐书·李林甫传》:“喜津津出眉宇间。”濉:水名。又称睢河。在安徽省东北部。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