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月夜 |
释义 | 月夜阿李的船正要开往城里去。 圆月慢慢地翻过山坡,把它的光芒射到了河边。这一条小河横卧在山脚下黑暗里,一受到月光,就微微地颤动起来。水缓缓地流着,月光在水面上流动,就象要跟着水流到江里去一样。黑暗是一秒钟一秒钟地淡了,但是它还留下了一个网。山啦,树啦,河啦,田啦,房屋啦,都罩在它的网下面。月光是柔软的,透不过网眼。 一条石板道伸进河里,旁边就泊着阿李的船。船停在水莲丛中,被密集丛生的水莲包围着。许多紫色的花朵在那里开放,莲叶就紧紧贴在船头。 船里燃着一盏油灯,灯光太微弱了。从外面看,一只睡眠了的船隐藏在一堆黑影里。没有人声,仿佛这里就是一个无人岛。然而的确有人在船上。 蓬舱里直伸伸地躺着两个客人。一个孩子坐在船头打盹。船夫阿李安闲地坐在船尾抽烟。没有人说话,仿佛话已经说得太多了,再没有新的话好说。客人都是老客人。船每天傍晚开往城里去;第二天上午,就从城里开回来。这样的刻板似的日程很少改变过,这些老客人一个星期里面总要来搭几次船,在一定的时间来,不多说话,在舱里睡一觉,醒过来,船就到城里了。有时候客人在城里上岸,有时候客人转搭小火轮上省城去。那个年轻的客人是乡里的小学教员,家住在城里,星期六的晚上就要进城去。另一个客人是城里的商店伙计,乡下有一个家。为了商店的事情他常常被老板派到省城去。 月光在船头梳那个孩子的乱发,孩子似乎不觉得,他只顾慢慢地摇着头。他的眼睛疲倦地闭着,但是有时又忽然大睁开看看岸上的路,看看水面。没有什么动静。他含糊地哼了一声,又静下去了。 “奇怪,根生这个时候还不来?”小学教员在舱里翻了一个身,低声自语道。他向船头望了望,然后推开旁边那块小窗板,把头伸了出去。 四周很静。没有灯光,岸上的那座祠堂也睡了。路空空地躺在月光下。在船边,离他的头很近,一堆水莲浮在那里,有好几朵紫色的花。 他把头缩回到舱里就关上了窗板,正听见王胜(那个伙计)大声问船夫道: “喂,阿李,什么时候了?还不开船?” “根生还没有来。还早,怕什么!”船夫阿李在后面高声回答。 “根生每次七点钟就到了。今晚——”小学教员接口说。他就摸出了表,然后又推开窗板拿表到窗口看,又说:“现在已经七点八个字了。他今晚不会来了。” “会来的,他一定会来的,他要挑东西进城去,”船夫坚决地说。 “均先生,你们不要着急。王先生,你也是老客人,我天天给小火轮接送客人,从没有一次脱过班。” 均先生就是小学教员唐均。他说: “根生从来没有迟到过,他每次都是很早就到的,现在却要人等他。” “今晚恐怕给什么事把他绊住了。”伙计王胜说,他把右脚抬起来架在左脚上面。 “我知道他,他没什么事,他不抽大烟, 又不饮酒,不会有什么事留住他。他马上就会来!”船夫阿李从船尾慢慢地经过顶篷爬到了船头,一面对客人说话。他叫一声:“阿林!”船头打盹的孩子马上站了起来。 阿李看了孩子一眼,就一脚踏上石板道。他向岸边走了几步,又回来解开裤子小便。白银似的水面上灿烂地闪着金光。圆月正挂在他对面的天空。银光直射到他的头上。月光就象凉水,把他的头洗得好清爽。 在岸上祠堂旁边榕树下一个黑影子在闪动。 “根生来了。”阿李欣慰地自语说,就吩咐孩子, “阿林,预备好,根生来,就开船。” 孩子应了一声,拿起一根竹竿把船稍稍拨了一下,船略略移动,就横靠在岸边。 阿李还站在石板道上。影子近了。他看清楚那个人手里提了一个小藤包,是短短身材。来的不是根生。那是阿张,他今天也进城去,他是乡里一家杂货店的小老板。 “开船吗?”阿张提了藤包急急走过来, 走上石板道,看见阿李,便带笑地问。 “正好,我们还等着根生咧!”阿李回答。 “八点了!根生一定不来了。”小学教员在舱里大声说。 “奇怪,根生还没来?我知道他从来是很早就落船的,”阿张说,就上了船,把藤包放在外面,人坐在舱板上,从袋里摸出纸烟盒取了一根纸烟燃起来,对着月亮安闲地抽着。 “喂,阿李,根生来吗?”一个剪发的中年女人,穿了一身香云纱衫裤,赤着脚,从岸边大步走来,走上石板道就唤着阿李。 “根生?今晚上大家都在等根生,他倒躲藏起来。他在什么地方,你该知道!”阿李咕噜地抱怨说。 “他今晚不曾来过吗?”那女人着急了。 “连鬼影儿也没看见!” “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人家正在着急咧!”那女人更慌张地问。 “根生嫂,跟你开玩笑,我倒没工夫!我问你根生今晚究竟搭不搭船?”阿李摆着正经面孔说话。 “坏了!”根生嫂尖声叫出了这两个字,只叫出了这两个字就转身跑。 “喂,根生嫂,根生嫂!回来!”阿李在后面叫起来,他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 那女人并不理他。她已经跑上岸,就沿着岸边跑,忽然叫起了根生的名字。声音里带着哭。 阿李听见了根生嫂的哭叫,声音送进耳里,使他的心很不好受。他站在石板道上就好象是呆了。 “什么事?”三个客人都惊讶地问了。阿张看得比较清楚。商店伙计爬起来从舱里伸出头问。小学教员就推开旁边的窗板把头放到外面去看。 “鬼知道!”阿李掉过头,抱怨地回答着。 “根生嫂和根生又闹了架,根生气得逃走了,一定是这样!”阿张解释说。 “人家还说做丈夫的人有福气,哈哈!”他把烟头抛在水里,又吐了一口浓浓的痰,然后笑起来。 “根生从来没跟他的老婆闹过架!我知道一定有别的事情!一定有别的事!”阿李严肃地说。他现出纳闷的样子,因为他也不知道这别的事情究竟是什么事情。 “根生,根生!”那女人的尖锐的声音悲惨地在静夜的空气里飞着,飞到远的地方去了。于是第二个声音又突然响了起来,去追第一个,这个声音比第一个更悲惨,里面荡漾着更多的失望。它不曾把第一个追回来,而自己却跟着第一个跑远了。 “喂,怎么样?阿李!”小学教员翻个身叫起来,他把窗板关上了。没有人回答他。 “开船罢!”商店伙计不能忍耐地催促道,他担心赶不上开往省城的小火轮。 阿李注意地听着女人的叫声,他心上的不安一秒钟一秒钟地增加。他并不回答那两个客人的话。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听女人唤丈夫的声音,忽然说: “不行,她一定发疯了!”他就急急往岸上跑去。 “阿爸,”那个时时在船头上打盹的孩子立刻跳起来,跑去追他, “你到哪里去?” 阿李只顾跑,不答话。孩子的声音马上就消失了,在空气里不曾留下一点痕迹。空气倒是给女人的哀叫占据了。一丝,一丝,新的,旧的,仿佛银白的月光全是这些哀叫聚合而成的,它们不住地抖动,这些撕裂人心的哀叫,就象一个活泼的生命给毁坏了,给撕碎了,撕碎成一丝一丝,一粒一粒似的。 三个人在泥土路上跑,一个女人,一个船夫,一个孩子。一个追一个。但是孩子跑到中途就站住了。 船依旧靠在石板道旁边,三个客人出来坐在船头,好奇地谈着根生的事情。全是些推测。每个人尽力去想象,尽力去探索。船上热闹起来了。 女人的哀叫渐渐低下去,于是停止了。阿李在一棵树脚下找到了那个女人,她力竭似地坐在那里,身子靠着树干,头发散乱,脸上有泪痕,眼睛张开,望着对岸的黑树林。她低声哭着。 “根生嫂,你在干什么?你疯了吗?有什么事,你讲呀!”阿李跑上去一把抓住她,用力摇着她的膀子,大声说。 根生嫂把头一摆,止了哭,两只黑眼睛睁得圆圆地望着他,仿佛不认识他似的,过了半晌她才进出哭声说: “根生,根生……” “根生怎么样?你讲呀!”阿李追逼地问。 “我不知道,”女人茫然地回答。 “呸,你不知道,那么为什么就哭起来?你真疯啦!”阿李责骂地说,吐了一口痰在地上。 “他们一定把他抓去了!他们一定把他抓去了!”女人疯狂似地叫着。 “抓去?哪个抓他去?你说根生给人抓去了?”阿李恐怖地问。他的心跳得很厉害。根生是他的朋友。他想,他是个安分的人,人家为什么要把他抓去。 “一定是唐锡藩干的,一定是他!”根生嫂带着哭声说。 “昨天根生告诉我唐锡藩在县衙门里报告他通匪。我还不相信。今天下午根生出去就有人看见唐锡藩的人跟着他。几个人跟着他,还有侦探。他就没有回家来。一定是他们把他抓去了。”她说了又哭。 “唐锡藩,那个拚命刮钱的老龟。他为什么要害根生?恐怕靠不住。根生嫂,你又不曾亲眼看见根生给抓去!”阿李粗声地安慰她。他的声音不及刚才那样严肃了。 “靠不住?只有你才相信靠不住!唐锡藩没有做到乡长,火气大的很。他派人暗杀义先生,没有杀死义先生,倒把自己的乡长弄掉了。这几天根生正跟着义先生的兄弟敬先生组织什么农会,和他作对。我早就劝他不要和那个老龟作对。他不听我的话,整天嚷着要打倒土豪劣绅。现在完了。捉去不杀头也就不会活着回家来。说是通匪。罪名多大!”根生嫂带哭带骂地说。 “唐锡藩,我就不相信他有这么厉害!”阿李咕噜地说。 “他有的是钱呀!连县长都是他的好朋友!县长都肯听他的话呀!”根生嫂的声音又大起来,两只眼睛在冒火,愤怒压倒了悲哀。 “象义先生那样的好人,都要被他暗算。……你就忘了阿六的事情?根生和阿六的事并没有两样。”恐怖的表情又在她的脸上出现了。 阿李没有话说了。是的,阿六的事情他还记得很清楚。阿六是一个安分的农民。农忙的时候给人家做帮工,没有工作时就做挑夫。他有一次不肯纳扁担税,带着几个挑夫到包税的唐锡藩家里去闹过。过两天县里公安局就派人来把阿六捉去了,说他有通匪的嫌疑,就判了十五年的徒刑。警察捉阿六的时候,阿六刚刚挑了担子走上阿李的船。阿李看得很清楚。一个安分的人,他从没有做过坏事,衙门里却说他通匪。这是什么样的世界呀!阿李现在相信根生嫂的话了。 阿李的脸色阴沉起来,好象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他绞着手在思索。他想不出什么办法。脑子在发胀,许多景象在他的脑子里轮流变换。他就抓起根生嫂的膀子说: “快起来,即使根生真的给抓去了,我们也得想办法救他呀!你坐在这里哭,有什么用处!”他把根生嫂拉起来。两个人沿着河边急急地走着。 他们走不到一半路,正遇着孩子跑过来。孩子跑得很快,高声叫着“爸爸”,脸色很难看。 “根生……”他一把拉着阿李的膀子,再也说不出第二句话。 “根生,什么地方?”根生嫂抢着问,声音抖得厉害。她跑到孩子的面前摇撼他的身子。 “阿林,讲呀!什么事?”阿李也很激动,他感到了一个不吉的预兆。 阿林满头是汗,一张小脸现出恐怖的表情,结结巴巴地说: “根生……在……”他拉着他们两个就跑。 在河畔一段凸出的草地上,三个客人都蹲在那里。草地比土路低了好些。孩子第一个跑到那里去。 “阿爸,你看!……”他恐怖地大声叫起来。 根生嫂尖锐地狂叫一声,就跟着跑过去。阿李也跑去了。 河边是一堆水莲,紫色的莲花茂盛地开着。小学教员跪在草地上正拿手披开水莲,从那里露出了一个人的臃肿的胖身体,它平静地伏在水面上。香云纱裤被一棵树根绊住了。左背下衫子破了一个洞。 “根生!”女人哀声叫着,俯下去伸手拉尸体,伤心地哭起来。 “不中用了!”小学教员掉过头悲哀地对阿李说,声音很低。 “一定是先中了枪。”商店伙计接口说。 “看,这许多血迹!” “我们把他抬上来吧。”杂货店的小老板说。 阿李大声叹了一口气,紧紧捏着孩子的战抖的膀子,痴呆地望着水面。 根生嫂的哭声不停地在空中撞击,好象许多颗心碎在那里面,碎成了一丝一丝的,一粒一粒的。它们渗透了整个月夜。空中、地上、水里仿佛一切全都哭了起来,一棵树,一片草,一朵花,一张水莲叶。 静静地这乡村躺在月光下面,静静地这条小河躺在月光下面。在这悲哀的气氛中,仿佛整个乡村都哭起来了。没有一个人是例外,每个人的眼里都滴下了泪珠。 这晚是一个很美丽的月夜。没有风雨。但是那从来不脱班的阿李的船却第一次脱班了。 一九三三年夏在广州 一个没有活着出场的主人公——谈巴金的《月夜》 巴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家的行列。他有近百篇短篇小说,贯穿着对旧制度的强烈憎恨及反抗精神,并显示了与内容相适应的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其中《月夜》就是一篇引人注目的作品。 《月夜》发表于1933年9月1日的《文学》第一卷第三期。这篇小说塑造了惨遭土豪劣绅杀害的革命农民根生的形象,展现了当时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可是,根生在小说中一直没有露相。 这是一个没有活着出场的主人公! 巴金谈到自己早期的短篇小说创作时说: “我事先并没有想好结构,就动笔写小说,让人物自己在那个环境里生活,通过编造的故事,倾吐我的感情。”①《月夜》就是这样写成的。看来,巴金写小说并不主张靠着外加的技巧来增强吸引力,而主张“让人物按照自己的路子自己的个性发展②”,在人物生活的“那个环境里”,觅取能够反映时代内容与体现人物性格的题材,组织带有抒情性的故事情节,汇合起感情的激流,产生了动人肺腑的魅力。我们读《月夜》,的确象是坐在历史的长河边,谛听着浊浪翻滚的喧声,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作者讲述的那旧时代所发生的故事的境界中,看到主人公根生被黑暗吞噬的血淋淋事实。 《月夜》截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断面,概括与揭示了时代的本质特征,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篇小说写的只是月夜下河边的极为普通的场面,——在一小时里陡然大起的故事。由于情节之中藏着情节,在构思上就能给人有单纯然而又非单薄的艺术感受。全篇无一不是围绕主人公根生来连贯所有的描写的。但小说并未让根生直接站到读者的面前,把根生斗争活动完全推到幕后,其写法不可谓不新颖别致。作者先写了几个乘客盼着根生赶来上船的着急情绪。“每次都是很早就到的”根生为什么偏偏在这次会迟迟不来?小说以大家的不明原因构成悬念,引而不发,使读者无法立即猜透小说不唤根生出场的用意,直到篇末和盘托出了根生殒命的原委,透露出了在场的人都始料不及的祸端所在,这才令读者恍然大悟。唯其写了根生的死,方能构成根生不出场的依据,可见作者在这里不是为求情节的波诡云谲而故作玄虚,显得非常自然。虽然根生没有出场,但这个人物却在小说中居于主人公的地位,其形象是借人们的谈论刻划出来的。作者在写法上试探了一次与其他短篇小说不同的新路,通过富于变化的布局、气氛、情调、对话,共同烘托出了根生这个主要的角色。 作品首先是重墨渲染主人公失踪的紧张气氛。按照惯例,根生每次在晚上七点钟就会赶来上船。可是当“阿李的船正要开往城里去”时,却不见根生的踪影,左等右等,等得小学教员唐均心焦起来,认为“今晚恐怕不会到了”。尽管阿李坚信“会来的,他一定会来的”,然而并不能解释根生之所以迟迟不来的情由。这样,根生平时给人留下的笃实的印象,就成了阿李和唐均以及另一个乘客王胜谈话的中心,同时大家对根生何以这一次会迟到,也就产生了疑问。在谈话中带有对根生的信任,于疑问中又带有对根生的盼望,而人们已初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气氛开始趋向紧张的状态。正因了这一点,阿李一看见有“一个黑影子在闪动”,就以为是“根生来了”。可是来人不是根生,而是乡里一家杂货店的小老板阿张。随着时间推移到“八点钟了”,连阿李也大惑不解: “奇怪,根生还没来?”这时阿李“坐在船板上”对着月亮“慢慢儿吸着”纸烟的动作,就是烦闷、焦急的心理的外在表现。作者捕捉这种表现人物心理的动作,进一步挑起了紧张的气氛。整个气氛的烘托就是这样通过阿李、唐均等人物焦虑的情绪以及对根生的谈论来进行的。待到根生的老婆心急慌忙地来向阿李询问根生的时候,紧张气氛达到了高潮。在这里小说加强了人物语言的动作性的描写,每一个人特别是阿李与根生老婆那互相间急促、探测、惊讶的语言,伴随着大家失去常态的动作同时出现,把根生失踪打破了月夜的宁静的骚乱场面,声色并俱地作了放大与特写。阿李抱怨根生老婆怎会不知道根生的去向,而根生老婆却责怪阿李为什么在这非常时刻还“跟我开玩笑”,两个人都抑制不住由内心的“急”而引起的感情冲动。当事情证实了根生老婆真的不知根生到哪儿去了,阿李也的确不是在“开玩笑”时,根生老婆不由得尖厉地叫了一声“坏了”,随即拔脚就跑,惊得阿李高呼“回来”,“站在石板道上就好象是呆了”。三个乘客诧异地齐问: “什么事?”阿李抬头望去,王胜“爬起来从舱里伸出头”,唐均“推开旁边的窗板把头放到外面去看”。这里从各个人一系列的动作和语言中,反映了事态的严重。接下去,作者把镜头收缩在根生老婆与阿李的一“跑”一“喊”及一“追”,和一“哭”一“问”及一“骂”上,将紧张的气氛渲染得如狂风大作,似雷电交加。根生老婆沿着岸边奔跑,一路撕心裂胆地叫喊着“根生,根生”,阿李快步追上,迫不及待地问: “根生怎么样?你说呀!”谁知这个“头发散乱,脸上有泪痕”的女人竟“茫然地回答‘我不知道’”,气得阿李大骂“你真疯了”。阿李这一“骂”,愤然于表,而实际上是缓急于中,暗地里庆幸着根生还没有发生什么意外,在瞬间松了一下自己绷紧的心弦。这“松”是为更“紧”蓄势的,以松衬紧,愈见其紧。根生老婆忽然间怀着恐怖的心情,诉说了恶霸唐锡藩诬栽根生“通匪”,担心根生会遭到暗害的种种迹象。阿李脑海里顿时浮现出自己曾亲眼看到过阿六——“一个安分的农民”,因抗缴扁担税被唐锡藩以其“通匪”的罪名给抓去判刑的情景,不禁预感到一场灾难要降临到根生头上,觉得对根生老婆仅仅作一番安慰已无济于事,可又思索不出任何办法。阿李在沉默中翻腾着纷乱的思绪,在忧惧中打消了平安的幻念。小说以对人物的矛盾紧张心理的描写,增加了环境的紧张气氛。整个作品的紧张气氛,写得饶有层次,不断加剧,自始至终抓住了读者的心灵。 其次,小说是借助人物的对话来再现主人公根生的形象的。虽然所花笔墨不多,但却能将根生的为人勾勒得十分鲜明,从粗线条的轮廓上,让读者看到了这个人物的血肉之躯。根生是阿李的朋友,阿李对根生有比较深透的了解。当乘客们在议论着根生为什么还不赶来上船时,阿李认为这样一个从来就守时的老实人, “不会有什么事留住他”。因为“他不抽大烟,又不喝酒”,没有染上旧社会的恶习,正正派派。当根生老婆来打听丈夫有未“落船”时,乘客们猜测根生一定是与老婆“闹了架”后“逃走”了,而阿李知道“根生从来没跟他的老婆闹过架”,这可以叫人想象到根生性情的温厚,没有一般人会拿老婆出气的粗暴。这些当然并不是根生行为的主要方面,但就此表现也可以看出根生的纯朴,具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优良品格。根生闪闪发光的形象,是在妻子的哭诉中亮出的。别看根生是个普通的农民,却有着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一是无畏强暴,敢于和横行乡里的唐锡藩“作对”,拒绝了老婆的劝阻, “整天嚷着要打倒土豪劣绅”;二是不怕牺牲,冒着“杀头”的危险,顶着唐锡藩暗杀平先生的“火气”,与蒙难者的兄弟敬先生组织农会,于是就酿成了根生难以挣脱魔网的祸因。小说自然贴切地运用插叙来介绍根生,摒弃了一须一眉作精雕细刻的冗笔赘墨,只集中在与根生失踪密切相关的几件事上去画出根生的总貌。而这中间又通过根生与唐锡藩构成的矛盾冲突,突出了根生性格上闪射出的熠熠光辉,并布置了根生凶多吉少的结局,为小说描写不活着出场的主人公提供了蹊径独辟的故事情节。 巴金以抒情性的文笔著称。小说缘情写景,别具深意,抹上了笼罩全篇的清冷、凄凉的光影。月色惨淡,大自然的一切都掩覆在朦胧之中,四周静寂得象是无人的孤岛。这与主人公根生的不幸交融谐调,渗透着作者哀怨的感情。深曲含蕴,意脉不露。从表面看,夜幕下静谧沉寂,流水潺潺的河面上荡漾着倒映的月光,睡熟了的祠堂听不见任何声响,伸直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来往,这的确“是一个很美丽的月夜”,是“没有风雨”的月夜。而在表面景象的后面却是动乱不宁,唐锡藩秘密杀害了根生,他们于黑暗中张开了报复根生的罗网,将无辜者置于死地。这种隐动于静的景色描写,就如静水深潭的底下藏着翻动的鱼龙变幻,造成了特定的艺术氛围,显然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量。作者除去选取适于抒情的景物来作描写之外,还作了暗示性的景物描写,这就是小说中三处提到“水莲”与“紫色的花朵”。第一处写阿李的船“停在水莲丛中”,“许多紫色的花朵在那里开放”,第二处又写船头“很近”,“一堆水莲浮在那里,有好几朵紫色的花”,读到后面,也就是第三处写“河边是一堆水莲,紫色的莲花茂盛地开着”,才知道这块地方原来遮盖着死去了的根生。在这里,景色描写的有意重复,是为了强调作者所要暗示的内容:当人们盼着根生来上船的时候,根生已经中了敌人一枪长眠在“密集丛生的水莲”之中,紫色的莲花为主人公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另外,作者还作了拟人化的景物描写。根生惨死,怎不叫人伤心,“空中、地上、水里仿佛一切全哭了起来,一株树,一片草,一朵花,一张水莲叶”。 “静静地这乡村躺在月光下面,静静地这小河躺在月光下面。在这悲哀的气氛中,仿佛整个乡村都哭起来了。”通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含泪的目光去写景,自然入于他们视野的所有景物都会是模糊的,工巧熨贴地赋予了景物以动态,把景物和人物结合起来,创造了景悴情哀的悲境,感人至深。 巴金是长篇小说的大师,又是短篇小说的巨匠。《月夜》从一个生活片断反映了比它本身广阔得多的社会现象,引起了读者广泛的联想,收到了激浊扬清的艺术效果。这位很有独到的功力的作家,不追求技巧,但写得却颇有技巧,达到了看起来似乎“无技巧”的极致,那么艺术上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重要的是艺术技巧问题是要依赖作者人生观的深度,和他包罗生活现象的广度来解决的。”①巴金正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带着他对人生的观察,写出了这篇含有思想深度及生活广度的《月夜》的。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