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曹植 ·杂诗六首 ·其二 |
释义 | 曹植 ·杂诗六首 ·其二这是一首诗人自叹遭遇之诗。曹植以转蓬为喻,抒发自己流离迁徙的悲苦之情。转蓬,也叫飞蓬,属菊科植物,《稗雅》云: “蓬大于本,遇风辄拔而旋。”所以称之为转蓬。古诗常以此比喻游子。曹植在此诗中也是以转蓬自比。曹丕即位以后,曹植的政治生活今非昔比了,而是不断地受到猜忌和迫害,不断迁徙封地,名为王侯,实同囚徒。他后期生活状况在其 《迁都赋》序中有所描述: “余初封平原,转出临菑,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这种迁徙不定的生活如同四处飘飞的转蓬一样,怎能不令他悲叹不已! 由于曹植实际生活如此,因而他在诗篇开端就写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转蓬离开本根,随风到处飘扬。这种喻比是多么恰切而鲜明!紧接着,诗篇又深入一步地写道:“何意回飙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哪里想到旋风大作,把我吹入云中,苍天浩渺,高高无垠,天路哪有尽呢?这其中的寓意正如刘履所云: “久在外,政(正)如蓬离本根。一得入朝京都,如遇回飙吹入云中,自谓天路之可穷矣,及乎终不见用,转至零落,乃知高高无极,不可企及。”( 《选诗补注》)诗人将回京师,比喻成转蓬入云天,然而云天又是无穷无尽的,岂能到达尽头!字里行间流露了曹植的悲苦之情。诗人在《吁嗟篇》中也写道: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可见这两首诗的寓意是相同的。诗人为终不见用而哀叹,为难以改变迁徙不定的生活而悲愤不已。接着诗人慨叹道:“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转蓬上下四方飘转,就像游子从军远方,到处飘泊。诗人从自身的遭遇想到了征夫的不幸。继而进一步描写自己境遇的困窘:“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毛褐,指粗毛布衣。薇,羊齿类植物。藿,豆叶。粗毛布衣不足以蔽体,粗食难以充饥。诗人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常是衣食不继, 生活得不到保障。他曾在《迁都赋》中写道: “椓蠡䖿而食蔬,摭皮毛以自蔽。”在《转封东阿王谢表》中也写道:“桑田无叶,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他身为王侯,到了如此地步,怎奈他不忧伤,愤慨!诗篇最后又自我安慰道:“去去莫复道,沈忧令人老。”抛开这些不再谈了,过分的忧愁会令人衰老。诗人自我安慰不要忧愁,正说明他是处于极度忧伤之中。他要改变转蓬似的迁徙不定的生活,甚至表示宁愿遭野火焚烧,也不愿作转蓬。“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焚。”(《吁嗟篇》)可见诗人对这种转蓬似的境遇,痛苦到了极点。 全诗采用了比兴手法,以转蓬作为诗人的自我形象,生动形象,富有寓意。诗篇虽短,内含容量极大,这与诗人的概括力是不可分的。当然更与诗人的遭遇密切相联。另外,此诗还体现了民歌的特色。如“去去莫复道”句,是直接运用了乐府诗的套语,使诗歌显得情感真挚,朴素自然。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