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普列姆昌德 |
释义 | 普列姆昌德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文坛上一位著名作家,21岁开始写作,他最初使用乌尔都语,后来改用印地语。他一生辛勤耕耘,著作丰盛,写了15部中长篇小说,近300篇短篇小说,除任杂志编辑做了大量编辑工作外,还写了一些重要评论文章。他的一生是勤劳奋斗、成果辉煌的一生。 普列姆昌德于公元1880年7月31日出生在印度北方邦著名城市贝拿勒斯附近勒莫希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他原名藤伯德·拉耶·希列瓦斯德,后改名为普列姆昌德。他8岁丧母,16岁父亲去世,从此以后,他忍受着失去双亲的悲痛和包办婚姻给他带来的痛苦,不得不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中学毕业后先是当了一名家庭教师,到19岁时他找到了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有所改善,后来又在中学任教。他一面教书,一面坚持自学,取得了大学学位。此后曾当过副学监(检查教学的低级官员)。普列姆昌德于1903年开始写作,1921年他响应圣雄甘地不与英国殖民政府合作的口号,辞去教师的公职,以写作为生。他的小说《庙宇的神秘》、《热爱祖国》、《爱情与民族之情》等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先后担任《时代》、《觉醒》、《甘美》、《荣誉》等杂志编辑,也写过一些电影故事和电影剧本。 他的作品充满着反封建性,对印度封建陋习、歧视和压迫妇女的社会现象给予无情揭露和批判。如《有女儿的寡妇》、《失望的一幕》、《古苏姆》、《两座坟墓》等等,都反映了印度寡妇的不幸和嫁妆制度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从而激起了广大人民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和斗争。 有些作品,例如《世界上的无价之宝》、《进军》、《烈女》、《沙伦塔夫人》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歌颂了为祖国而战斗的爱国者的思想和行动,反映了他们对入侵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反抗精神。 普列姆昌德的最重要成就是发表了不少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服务院》(1918年)写的是一名少女追慕虚荣、沦为歌妓,后又弃恶从善的故事,出版发行后轰动了印地语文坛;《仁爱道院》(1921年)写的是印度农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心。长篇小说《舞台》(1925年)揭露了资本主义发展给农民带来的危害,反映了农民与之斗争的场面,真实地反映了农村激烈的阶级斗争,成功地刻画了地主及其代理人为剥削者效劳可耻的嘴脸。而最有名的长篇小说是《戈丹》,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不幸遭遇,一方面揭示了印度农民所受的沉重压迫和剥削,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安分守己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成功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他们满口仁义道德,但竭尽全力向农民敲诈勒索。因此,《戈丹》被誉为描写印度农村的史诗。 普列姆昌德一生高举反封建、反帝的旗帜,揭露了封建压迫和殖民统治的罪恶。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印度广大农村的生活,而且展示了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情景,歌颂了印度的反英民族英雄,为印地语文学和乌尔都文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普列姆昌德不愧为印度优秀的小说家和伟大的文学家。他于1936年10月8日不幸逝世,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