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占軍幕,插羽揚金羈。”詩句出處:《和董庶中古散調詞贈尹果毅》;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
昔聽東武吟,壯年心已悲。如何今濩落,聞君辛苦辭。 言有窮巷士,弱齡頗尚奇。讀得玄女符,生當事邊時。 借名遊俠窟,結客幽並兒。往來長楸間,能帶雙鞬馳。 崩騰天寶末,塵暗燕南垂。爟火入咸陽,詔征神武師。 是時占軍幕,插羽揚金羈。萬夫列轅門,觀射中戟支。 誓當雪國讎,親愛從此辭。中宵倚長劍,起視蚩尤旗。 介馬晨蕭蕭,陣雲竟天涯。陰風獵白草,旗槊光參差。 勇氣貫中腸,視身忽如遺。生擒白馬將,虜騎不敢追。 貴臣上戰功,名姓隨意移。終歲肌骨苦,他人印累累。 謁者既清宮,諸侯各罷戲。上將賜甲第,門戟不可窺。 眥血下沾襟,天高問無期。卻尋故鄉路,孤影空相隨。 行逢裡中舊,撲樕昔所嗤。一言合侯王,腰佩黃金龜。 問我何自苦,可憐真數奇。遲回顧徒禦,得色懸雙眉。 翻然悟世途,撫己昧所宜。田園已蕪沒,流浪江海湄。 鷙禽毛翮摧,不見翔雲姿。衰容蔽逸氣,孑孑無人知。 寂寞草玄徒,長吟下書帷。為君發哀韻,若扣瑤林枝。 有客識其真,潺湲涕交頤。飲爾一杯酒,陶然足自怡。
|
【註釋】:
是:
①正確。與“非”相對。《論語·陽貨》:“偃之言是也。”②肯定;認為正確。《墨子·尚同上》:“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糾正;訂正。《禮記·月令》:“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察:審察。)④表示判斷,是。《史記·刺客列傳》:“此必是豫讓也。”⑤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此”、“這”。《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⑥連詞。相當於“於是”。《管子·君臣上》:“非茲,是無以理人;非茲,是無以生財。”⑦助詞。用以前置賓語。《左傳·襄公十四年》:“唯餘馬首是瞻。”[是以]因此;所以。《韓非子·喻老》:“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是故]因此。《孟子·梁惠王下》:“唯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國是]國傢大計。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譚嗣同傳》:“定國是之詔既下。”時:
①季節;指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②特指農時。《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傢可以無饑矣。”③光陰;時光;時候。《呂氏春秋·首時》:“天不再與,時不久留。”④指按照規定的時間。南卓《羯(jié)鼓錄》:“黃幡繟亦知音,上嘗使人召之,不時至,上怒,絡繹遣使尋捕。”⑤時辰;時候。《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⑥其時;當時。魏禧《大鐵椎傳》:“時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寢。”(健啖:食量過人。寢:醜陋。)⑦機會;時機;時運。《論語·陽貨》:“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新唐書·武平一傳》:“時不再來,榮難人借。”(榮:榮華富貴。)⑧合時;應時。《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⑨時代;時世。《呂氏春秋· 察今》:“世易時移,變法宜矣。”⑩時勢;時尚。朱慶餘《近試上張籍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11)副詞。用以表示時間。1. 表示行為不斷發生,相當於“常常”、“經常”。韓愈《行難》:“聖人不世出,賢人不時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為偶爾發生,相當於“有時”、“時而”。杜甫《自閬(làng)中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遞隱見,人煙時有無。”(12)通“伺(sì)”。等候。《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占:
①用龜甲或蓍草推算吉兇。《周易·系辭上》:“以卜筮(shì)者尚其占。”(筮:用蓍草占卦。尚:重視。)②推測;預測。《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簡雍頗明陰陽,袖占一課,失驚曰:‘此大兇之兆也。’”軍:
①包圍。《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十陣》:“疏而不可蹙,數(shuò)而不可軍者,在於慎。”(疏:撤退。蹙:逼迫。數:屢次。)②駐紮軍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伐韓,軍於閼(yù)與。”(閼與:戰國時趙地。)《左傳·宣公十二年》:“及昏,楚師軍於邲。晉之餘師不能軍。”《史記·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③軍隊編制單位。古代以軍為軍隊最大編制單位,歷代沿用其名,人數多少不一。《周禮·夏官·司馬》:“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引申為軍隊。《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隋書·五行志》:“時帝任用小人,競為貪暴……尋為周軍所滅。”(尋:不久。)④軍士;士兵。《史記·淮陰侯列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充軍]古代一種刑罰。《宋史·刑法志》:“刺配之法二百餘條……俟其再犯,然後決刺充軍。”(刺:面部刺字塗上墨的刑罰。)幕:
(一)①帳篷頂佈。《戰國策·齊策一》:“舉袂(mèi)成幕。”(袂:袖子。)②帳篷。劉伶《酒德頌》:“幕天席地。”(以天為帳篷,以地為席子。)③簾幕。張耒《秋蕊香》:“簾幕疏疏風透。”④覆蓋。《莊子·則陽》:“解朝服而幕之。”⑤幕府的簡稱。古代將軍或地方軍政長官的府署。⑥古代作戰用的臂甲或腿甲。《史記·蘇秦列傳》:“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二)mò 通“漠”。沙漠。《史記·匈奴列傳》:“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插:
①刺入;穿進。陸遊《大雨詩》:“綿地千裡間,四月秧盡插。”②指簪戴。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③栽植。范成大《村景即事》:“鄉村四月閑人少,才瞭蠶桑又插田。”④參與。陳達《再次韻答許推》:“宦途要處難插手,詩社叢中常引頭。”羽:
①鳥類翅膀上的長羽毛。《孟子·梁惠王上》:“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②鳥類的毛。韓愈《原道》:“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毛:獸毛。介:甲殼。)③鳥類及飛蟲類的翅膀。曹植《鬥雞篇》:“揮羽邀清風,悍目發朱光。”又《詩經·曹風·蜉蝣》:“蜉蝣(fú yóu)之羽。”(蜉蝣:蟲名。)④代指鳥類。張充《與王儉書》:“奇禽異羽。”⑤古代箭桿上的羽毛。左思《吳都賦》:“應弦飲羽。”(飲羽:中箭。)⑥古代用羽毛做成的舞具。《尚書 · 大禹謨》:“舞幹羽於兩階。”(幹:盾牌。)⑦古代五聲音階的第五音。揚:
①舉起。《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揚枹(fú)兮拊(fǔ)鼓,疏緩節兮安歌。”(枹:鼓槌。拊:擊。疏緩:指節奏緩慢。)②向上揚起的樹枝。《詩經· 豳風·七月》:“取彼斧斨,以伐遠揚。”③簸動;向上播散;掀起。《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④稱頌;宣揚;傳播。《詩經·大雅·江漢》:“對揚王之休命。”(對:酬答。休:美好。)⑤顯示;顯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揚兵河上。”⑥容貌出眾。裴度《自題寫真贊》:“爾才不長,爾貌不揚,胡為將? 胡為相?”⑦發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光揚洪烈。”(洪烈:偉大的功業。)⑧振作。杜甫《新婚別》:“兵氣恐不揚。”(兵氣:士氣。)⑨古九州之一——揚州的簡稱。轄今之蘇、皖、贛、浙、閩諸省。⑩鉞,古代一種兵器。《詩經· 大雅·公劉》:“幹戈戚揚。”(幹:盾牌。戚:古代一種像斧的兵器。)[揚揚]心情愉快或得意的樣子。《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金:
①金屬的通稱。《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周禮·秋官·職金》:“入其金錫於為兵器之府。”(為:制作。)②金黃色。《嶽陽樓記》:“浮光躍金。”《阿房宮賦》:“金塊珠礫,棄擲迤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③錢財;錢。《史記·陳丞相世傢》:“臣聞(陳)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④金屬制的樂器或兵器。《禮記·樂記》:“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淮南子·說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利金:磨利刀劍。)⑤古代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言,金、石、土、革、絲、木、匏、竹。”⑥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以一鎰(二十四兩)為一金,或以一斤為一金。《史記·燕召公世傢》:“子之因遺(wèi)蘇代百金。”(子之:人名。遺:贈與。)《五人墓碑記》:“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脰而函之。”(脰dòu:頸項;頭臚。)《獄中雜記》:“富者賂數百金。”⑦比喻堅固。《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地,金城千裡。”⑧五行之一。《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⑨朝代名(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所建。羈:
①馬籠頭。《莊子·馬蹄》:“連之以羈馽。”(馽:同“縶”。絆馬足的繩子。)②系住。賈誼《吊屈原賦》:“使騏驥可系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③拘束;束縛。司馬遷《報任安書》:“仆少負不羈之才。”④寄居。也指寄居在外的人。《左傳·昭公七年》:“單獻公棄親用羈。”⑤女孩的發髻。《禮記·內則》:“剪發為髻,男角女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