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清平乐 下一篇:忆秦娥 →
诗词简介:
这首诗通过“闻笛”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洛城,洛阳,唐代称为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暗”、“飞”、“散”、“满”四字颇具匠心,值得玩味,它们把笛声那种悠扬回荡、不绝于耳的意境传神而又极有层次地刻画了出来。“此夜曲中闻折柳”暗含时间、季节和送别场景,既扣题,又为下一句写闻笛的感受做了铺垫,使末句的感慨显得自然而真切。这首诗中诗人遣词造句都极为讲究,情感细腻含蓄,诗味浓郁隽永。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chūn yè luò chénɡ wén dí 》
《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shuí jiā yù dí àn fēi shēnɡ , sàn rù chūn fēnɡ mǎn luò chénɡ 。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
cǐ yè qǔ zhōnɡ wén zhé liǔ , hé rén bù qǐ ɡù yuán qínɡ 。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翻译】
是谁人吹起了玉笛?
在这静静的夜晚荡漾,
随着那无影无形的春风,
洒遍了古城洛阳。
今夜笛中的曲调,
恰是抒写离情的《折杨柳》,
呵!谁能不思念自己的故乡?
【逐句翻译】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传出悠扬凄凉的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随着春风飞遍了整个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此夜听到伤别离的《折杨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又有谁能不兴起思乡之情!
①洛城:指河南的洛阳。唐代时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②折柳:原指《折杨柳》曲,这里不仅指曲名,而且暗含着一种习俗。即折柳赠别。唐代人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③故园情:指怀恋故乡之情。
【集评】 明·敖英:“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唐诗绝句类选》)
明·黄叔灿:“‘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唐诗笺注》)
清·宋顾乐:“下句下字炉锤工妙,却如信笔直写。后来闻笛诗,谁复出此?真绝调也。”(《唐人万首绝句选》)
近·俞陛云:“春宵人静,闻笛韵悠扬,已引人幽绪,及聆其曲调,不禁黯然动乡国之思。释贯休《闻笛》诗云:‘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诗境浅说续编》)
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何况是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的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自古至今,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鉴赏导示】
这首诗,将热爱故乡之情融于闻笛之中,借“折柳”之曲寄托惜别怀远之意。
【鉴赏】
此诗抒发了诗人在东都洛阳春夜闻笛的感受。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闻笛后的心理感受。首句写笛声“暗”飞而起。着一“暗”字,意味深长,那个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次句“散人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诗中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的。高亢的笛声,在夜深人静之时响起,加上春风的助力说它飞遍洛阳城是并不过分的。三、四句写诗人细听曲子的感受。“折柳”二字语含双关,既指《折杨柳》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在古诗中,“折柳”几乎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
李白的这首诗,主旨很明朗,诗人借写笛声,写笛声勾起的感受,由笛声吹奏的有关折柳的曲子传达一种人人皆有的思乡之情。显然,诗人写闻笛,而意义又不限于描写音乐,这才是本诗感人的地方。
【鉴赏要点】
[1]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意象鲜明,主旨明朗。[3]情景交融。[4]采用夸张、双关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作者写他在洛阳听到吹笛,吹的是《折杨柳》曲。《折杨柳》, 古横吹曲名。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此《折杨柳》多为伤别的歌辞,对 远征在外的人的怀念更多。这首诗里表达了在外游子的思乡的感情。
开头说,不知谁家的玉笛暗地里飞出声音,称“暗”,是不明白,即不 知是谁家的。这个笛声在春风中散播开来,充满洛阳城,这是夸张写法,写 笛声传播的广远。这夜里听到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在外的游子听了谁都 引起了怀念家乡的感情。这首诗,从听到了 《折杨柳》曲,抒发了怀乡的感 情,但不说自己怀乡,却说“何人不起故园情”,把自己的感情,扩大到所 有游子听了都起怀乡的感情,这就加强了感染力。不从正面说,说游子都起 故园情,却从反面问,“何人不起故园情?”也是加强力量的说法。也有正 面写而能加强力量的,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 人尽望乡。”这里也是吹笛,也是不知何处吹来,却是正面写“一夜征人尽 望乡。”这里的征人,指在那里的所有出征远戍的人,也指多数人。这里加 上“一夜”,说明征人的一夜不能入睡,也是加强的写法,是通过“一夜” 来加强,说明加强的写法,也有多种多样。
这里从“闻《折柳》”,引起“故园情”,是一种写法,是直接引起 的。也有另一种写法,杜甫 《吹笛》: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 生。”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笛中有《折杨柳》曲,故翻其意作结。” 这里也是闻《折杨柳》曲,也是想到故园,却不说引起思故园的感情,却说 故园的杨柳已经凋零了,因为那时是秋天,怎么在愁中却都生长了。《折杨 柳》 曲里的杨柳都生长了,所以堪折。这里用曲子里的杨柳来唤起故园的杨 柳,以故园杨柳的凋零,来“翻其意作结。”但就听了曲子想到故园,因想 到故园而发愁,跟这里的这首诗是一致的。这里的诗是直说,杜甫的一首是 翻其意来说,说明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法。这也跟时令有关,李白 的一首是写“春风”中的杨柳,杜甫的一首是写“吹笛秋山风月清”,是写 秋风中的杨柳。还有李白的一首只说“故园情”,而不点明“愁”,杜甫的 一首是点明“愁”,却不说“故园情”。从这里看到诗人表现手法的种种变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