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文殊台夜观佛灯 |
释义 | 文殊台夜观佛灯王守仁
这首诗景象阔大,声势夺人,有斡旋天地,挥斥风云的气概。诗人并非故作惊人语,这和他的身分、地位以及所处境遇的顺适密切有关。古人说“诗言志”,又说“诗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 文殊台,在庐山牯岭西端大天池旁的悬崖上,台呈半月形,是古人供奉文殊菩萨的地方。其时王守仁正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的官职,平定了江西宁王宸濠的叛乱,寓居庐山。曾在山上写了不少诗,《文殊台夜观佛灯》即为其中的一首。 所谓“佛灯”是深山大谷间经常发生一种自然发光现象,庐山是佛教名山,所以和尚称之为佛灯,而道教则称为圣灯或神灯。宋范成大《吴船录》记作者在四川青城山丈人观见到此灯的情况:“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圣灯所至都有,说者不能坚决,或云古人所藏丹药之光,或谓草木之灵者有光,或又以为龙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则以为仙圣之设化也。”青城山是道教胜地,所以道士称它为圣灯,实际是一回事。 《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诗中的“老夫”是诗人自称,虽并非《曲礼》之义,但和谦称村夫、野夫、征夫、病夫等不同,自称老夫,即有老气横秋之意。诗写文殊台地势高峻,诗人高卧台上,拄杖竟能触击天空,以致撞破青天,天上的星星撒落下来,铺满平野,于是山中的和尚都说佛灯出现了。 把山谷中闪现的不可以数计的火光,比作天上撒落下来的星星,已很奇特;而星星的所以撒落,是由于诗人身在高处,拄杖撞破青天所致,想象更不可思议。但诗的刻画却十分真实生动,与诗题《文殊台夜观佛灯》紧紧相扣。火光飘舞在山腰,从文殊台往下观看,黑暗中除火光以外不可能见到它物,因此仿佛脚是另一布满星星的天空,于是很自然地产生撞破天空,撒落星星的联想。这样的想象,身历其境的人一般都能感受到,但要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来表现,却非大手笔不能。诗人的可尊敬,即在于此,因为诗人不仅感觉敏锐,还有过人的表达能力。 理学家一般是不信神佛的,王守仁更以提倡格物致知著称。这种自然发光的物理现象,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还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解释。上引范成大的文章,对这现象历举种种传说,作者亦抱着疑以存疑的态度,王守仁诗结以“山僧尽道佛灯来”,见出他对佛灯之说,也是并不相信的。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